新课标视角下主题阅读的反思与实践初探
2019-08-01翁建红
翁建红
【摘要】回望以往的主题阅读教学实践,有需要的反思,也有初探的进步。我们认识到阅读文本的量与质要兼顾,应注重对主题内涵的深度挖掘;需丢弃文本位思想,加强对学生自主拓展研习的启发;也应减少既成思想的灌输,致力对学生思辨性的培养。
【关键词】主题阅读;主题内涵;自主研习;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主题阅读,即以同一主题组合的群文阅读,与“专题阅读”等类似。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从前几年开始,我们一线高中教师就开始尝试着以这种形式进行读写融通教学,依據自己的教育直觉和对现实问题的直面,几年的摸爬滚打,算是在困惑与迷茫的教育场域中,略微有了一些主动积极的突围。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实践着的教学方式竟然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不禁欣喜!于是,以“主题”构建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新形态,大力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已渐渐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回望之前的教学实践,我们有需要的反思,也有初探的进步!
一、量与质要兼顾,注重对主题内涵的深度挖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认为学生阅读文本数量越多,其视野越开阔,学习效果就越好。于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往往着重给学生“打底子”,以教材主题为抓手,编写相同主题的文本集合,是教师常常会采用的拓展延伸阅读方式。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第一个专题为“向青春举杯”,教师便以“我想慢慢长大”为题,引入了赛缪尔·厄尔曼的《青春》、张爱 玲的《天才梦》等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人身上青春的表现。苏教版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专题,教师同样引入了詹文格的《温暖的稻草》、冯杰的《乡村的瓦》等散文名篇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的乡土情怀以及其表达方式。这种由课内引向课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现实是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并未一定得到多大提高,学生更多地限在浅层“了解”,而未真正深层“理解”,更不能自如“运用”。反思原因,教师只重视“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突破”,对语文学习来说,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质的飞跃,除非在量的积累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核心词为“青春”,让学生就青春朽与不朽的问题进行探讨,要写好此文,必然要对青春这个主题词的内涵有深入的解读,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时代背景,青春的内涵都是不同的。我认为本主题文本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了解不同人青春的表现,再进一步建立自己对青春这个词的个性化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必然是具有时代性,带着“当代”色彩的,从这点上看,文本只是学生思考的基石,对主题词内涵的把握才是学生思考的中心。
“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新课标第5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有一点教学提示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我们的做法其实与之是不谋而合的,于是我们用任务群的方式就文本的主题阅读作了一些尝试。以“青春”为例,我们给出了一些学习资源,包括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文本,必修一读本“青春颂”专题文本,校本自主编写主题阅读材料里的文本,以及电影《无问西东》《芳华》等。整个任务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无人不青春”,首先让学生列一张阅读地图,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和阅读经历,写写“他的青春”,可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对写下的人物根据国别、时代、身份等经纬度分类;接着学生可自主阅读选文,做阅读笔记,并选择其中部分内容或单篇文本写下阅读感受,在小组间或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根据自己的主题认知,应用学习资源,对上一活动中的内容归类进行整理补充,初步形成主题阅读框架。
第二板块为“青春皆芳华”,首先让学生根据上面整理的青春不同的表现,探讨原因是什么。可以在文本内勾画,也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去解答;接着根据前面的整理积累去“读青春”,进一步探讨青春的内涵;最后从行文结构、抒情载体、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角度来比较鉴赏文学表达上的异同。
第三个板块为“我写我青春”,主要是引导学生写作呈现,可以是记叙类的文本,写写“某个人的青春”,也可以针对时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热门话题写写评论,借助多媒体呈现、分享、反馈。
对高中语文而言,高品质的作品是学不完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搜罗文章,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局限于学生“看过”。任务的设置,让学生真正理解主题内涵,学会思考自身,思考外物,这才是主题阅读的目的。
二、丢弃文本位思想,加强对学生自主拓展研习的启发
课业负担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是现在大多数高中生的学习现状,所以长久以来,教师习惯“喂给学生”,有时甚至怕他们不消化还得“嚼烂了喂”,编了一份满意的阅读材料便欣喜于似乎又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分助推。如高二阶段进入议论文写作,苏教版教材进入《史记》和《唐诗宋词》学习,这个阶段,教师重学生的论据素材积累,往往以人物作为主题来编写阅读材料,精选人物生平经历、诗词作品、名家评点等内容呈现给学生,力求学生对其有相对全方位的了解。但实际往往是教师翻阅了很多资料编写,学生只是草草看过;教师以为学生懂了,但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于是便出现“看了很多,用得很少,会用更是少之又少”!
网络时代,从来都不缺资源,现在专业高端的团队越来越多,公众号推送、视屏直播、专题讲座……网络是最好的媒介,不用出家门,学生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简单编写一份主题阅读材料实在没必要有什么沾沾自喜,更何况学生还不一定爱看!只是现在的问题是,你一旦不喂,学生饿死得更快!所以教给学生“捕食”的能力,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于漪先生提出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于是我们尝试给了学生一些团队合作的任务,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团队,以学生“我”作为中心,从“本我”出发,辐射一些主题,比如“我喜欢的一个人”“我欣赏的人生态度”“我与自然”“我眼中的社会现象”等,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的主题方向。接着团队合作自主设计群文清单、跨媒介阅读清单、整书阅读清单等,进行阅读积累,最后编写成主题阅读素材成果呈现。如有一组学生研究对象是苏轼,他们自主读了《东坡突围》《宋史》《苏东坡传》以及《苏东坡诗词》等文本,看了《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围绕“我眼中的苏轼” “我读苏轼的豁达”等话题,通过网络去互动及发表自己观点,最后呈现的主题阅读素材的完整性是超越教师的。
《课程标准》提出:“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 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高中的孩子,搜索获取信息整合的能力高于教师,而同学间思维的碰撞也让小组作业趋于完美,我们一直说“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搜集多少丰富的资料,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搜集、整合、呈现、自我提升,而这种能力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老师的作用不在于教授了学生多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怎样的舞台,能给他们发挥多大的空间!
三、减少既成思想的灌输,致力对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统,四个方面既并列又相互渗透融合,就如陈兴才老师所说:“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把其他三者‘穿联‘编织在一起,可以说它是其他素养的底色或品质。”
在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入为主引导学生的是:“文本表达了什么?有什么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学生思维的大前提已经被教师潜意识暗示好,便也只能顺着这个思路进行了,所以越来越少的学生会去思考“我读出什么、是不是真的、我怎么看”等等。例如苏教版必修三其中一个专题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围绕人性选入了三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为单篇教学,约定俗成地去批判周朴园的虚伪,歌颂艾斯美兰达的善良,赞美辛德勒在战争时代从一个敛财的无良商人到救世主的人性复苏,教师的权威加上文本的“有理有据”,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也无须反抗。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人性的理解非黑即白,非歌颂即批判,思维极端而简单。究其原因,学生虽然通过文本阅读理解了人性中美丑的表现,但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对内的自省与启发。
“人性”,这个词本就复杂,不可以单面理解,一刀切判断,人没有绝对的美丑,而且从不同视角去看往往也有不同的结论。丑陋背后更有其深层次的个人与社会原因,有其合理性。而文本本身也附着“成见”,对周朴园“虚伪”的论断就有着特殊的时代烙印,从现代的眼光去看,难道他身上就真没有一点“情有可原”吗?恐怕也不是!人性的复杂性在他身上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我认为,这一主题阅读教学最终要给学生的是:判断美丑的能力、客观思辨的态度、理性向上的抉择。于是,我们又把必修三读本作为本主题的课外延伸阅读,另外加了《我不是药神》和《少年派奇幻之旅》两部电影,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人性美丑表现的基础上,我们侧重于让学生探讨文本人物美、丑的原因,以及不同背景与价值观下美与丑的抉择。思考探讨后学生会发现,美与丑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其表现及转变都有其根源,有意识的美丑,那是人在自身价值观指导下的自我选择,看到这一层,学生便能多一份理性与客观。
但理性客观并不等同于认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文本的作用也在于完善学生积极向上的普世价值观。《辛德勒的名单》《我不是药神》这两部影片,主人公在损己中,仍选择了对他人的人道主义付出;《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主人公经历了丑陋,仍然选择美好善良来拯救自我;师陀“如釜底游魂”般居住在“棺材游魂”般的“小屋”里的作家,通过他创造的“果园城”世界,向世人传递着生命的美好……而这些选择,都是这个主题给学生造就的精神底色!
主题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而在立足文本基础上深入理解话题内涵,以主题为抓手调动学生自主拓展研习,有思辨的意识。这些都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有可实践性的。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李煜辉.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J].教育学报(京),2017(5).
[2]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