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探讨

2019-08-01康钊

学理论·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康钊

摘 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培育新型农民,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并借此培育当代中国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06-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总体深化和提升,是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战略部署。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和培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实践经验的高度结晶,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和文化土壤,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1]。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前中华民族追求更大发展的根本与灵魂所在,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积极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和发展延续,既是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应有之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集道德伦理、文化思想与精神观念等反映民族特质风貌于一体的文化总体,它不仅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内容,还涉及如何科学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素养等具体方略。无论是从诸子百家等文化流派,还是四书五经等文化典籍,从个体的心灵修养和行为习惯,到科学地处理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再到帮助个体塑造形成“内圣外王”的经典人格,中华传统文化都提出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培养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指南。现阶段是我国农村结构转型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素养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农村高水平人才,培育具有较高文化水准、懂得科学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优质内核,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素养和民主法治意识。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农民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对薄弱,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普遍不高。科学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能够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其政治思想素质,借此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议政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条件大为改观,但农村仍大量充斥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许多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过早地结束各类职前教育,甚至连义务教育都难以保证。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举步维艰,不利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培养,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更是一种阻碍。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教育对塑造个体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孔子所提出和主张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有教无类”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成为数千年来指导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准则和行动纲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可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力,激励广大农民群众更加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此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和高水平的建设人才真正回归并扎根于农村建设。在全面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走向深入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法治意识必然得到同步提升,同样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保留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并能帮助他们深刻领会并形成诸如艰苦朴素和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农民的文化自信以培育当代中国精神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贯坚守的发展原则。其中所要求的坚持文化自信是指我们要科学认识和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清楚觉知我们的文化是从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中走来的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传统文化既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辉煌历史与强盛过往,同时也不断积淀和塑造着今天的民族精神,更能激励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土壤和温床。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然,实践中我们强调文化的高度自信并非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信仰和无条件遵从,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辩证的观点去有选择性地、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内容。首先,要科学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大力传承如尊老爱幼、自立自强等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符的文化经典和积极内容。仅以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特别推崇的“自信自强”思想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论语》明确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等。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诸葛亮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些语句中都蕴含并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注重“自信自强”这一重要传统文化思想。正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极其庞大,其内容涵盖诗词作品、曲赋音乐、书法绘画、对联灯谜、酒令甚至包括歇后语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独特的精神风貌,许多经典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强的教育激励和警示作用。其次,我们对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消极思想乃至糟粕内容同样应当有正确的认识。诸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以及过分推崇“忠孝节义”与“因果报应”等维护封建宗法与等级制度的规训或道德教条,它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可能起到一定的正面影响作用,但放在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正能量时代背景下自然已经失去其价值而成为文化糟粕,我们对此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華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和内涵,对于培育广大农民的文化自信乃至于培养中国精神都有积极作用。我们要积极培育广大农民对于传统文化和理论体系的信仰,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接纳和主体认同感。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就是促进世界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和主观接受。我们强调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和发展创新既是全面服务于全中国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可更好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为世界各国服务并造福于世界人民,实现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且富有特色,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文化因时而兴盛,传承中也因时而创新。通过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来教育和影响当代农民,帮助广大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可以不断丰富和充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有效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这自然应当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提升中国农民文化自信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必然路径选择。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灵魂所在,更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学的思想保障、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久的道德浸润与滋养,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真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2]。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优秀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要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科学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必然能够促进我国当前的农村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全面实施,社会各界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高度重视农村的扶贫工作,促进农村脱贫攻坚的步伐不断加快,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帮扶过程中过多注重物质帮扶,忽视或不重视精神上的帮扶,导致部分贫困村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有些扶贫救助对象在政府和他人的救助和帮扶下已经基本脱贫,但脱贫后个体主观努力不足导致又再次返贫而陷入尴尬境地。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宣传推广和弘扬传承力度不足,缺少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浸润,也未能将广大农民群众主体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主动性给充分调动起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充分激发农村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状况的内生动力,要全力帮助他们真正实现从精神层面进行脱贫,也就是要帮助他们全面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4]。同时,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当前农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现象不可小视,再加上广大农民群众主体自身缺乏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高度认同和主观需求,对传统文化促成乡村振兴的积极价值体认存在一定偏差,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空心化状况,同时乡村文化自身相对缺少与现代文化进行科学对接的能力,由此必然造成乡村振兴工作举步维艰[5]。正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乡村振兴最终的受益者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6]。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农民充分依靠自身的力量,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的自我管理与自主经营,这有利于全面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要科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让他们自发参与、自觉普及和自动传承延续社会文化,养成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特别是通过积极参与本地优秀的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充分实现寓教于乐,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更加充实愉快,生活更加丰富多彩[7]。这样必然营造出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更能以此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推向深入。

(二)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真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而且应当努力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有效融入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当然,要真正做好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两者的高度结合,积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尤其应当注重农村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独特性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8]。前面已经提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无疑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科学结合应当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实践中要科学把握并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9]。第一,要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必须注重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及乡村振兴的基本需求,这与新时代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要求和定位是高度一致的。传统文化持续千年之久,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取得各项胜利的精神法宝,同样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强调要在当前的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绝不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今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价值,更不是主张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去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而是要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精华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结合去创造出更适合中国国情需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第二,对于当前西方文化对我们进行的强力渗透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较强的鉴别能力,但我们不能盲目排外而一概拒绝,要有足够的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的能力,科学合理地借鉴西方文化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建构和完善丰富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文化新體系。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实践过程中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同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产物,倘若离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润泽和滋养它的沃土,它必然失去自身发展的根基,失去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是一个深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国,农民的思想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不可能短期改变,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犹如一股清流能够给乡村振兴带来活力,能够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地投身文化建设活动之中并充分体验和享受文化之美,自然能够促使他们在充分感受精神层面的愉悦后努力追求和积极参与更有品位的文化活动。由此,各地要根据具体的乡村实际和民俗风情,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多渠道拓宽乡村文化建设活动新思路,对贫困地区还要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和文化公共设施实行精准文化与精神帮扶。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极其强大的宣传力量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诸如吃苦耐劳与孝道精神等民众极易接触和了解的优秀品质通过现代媒体呈现并传播开来,必定能够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早日达成。

(三)注重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

科学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乃至新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这不仅是一个简单地对传统文化活动的批判继承与功能转化的过程,而更应当是一个文化活动综合创新的过程[10]。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应当说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乡贤的创造性贡献,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而且必须充分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来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并以此促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更加完善。许多较为独特的乡土地方文化经过长期的文化洗礼才得以形成自己的真正风格,而正是这些被赋予历史意义的文化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化大舞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许多人认为当前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应当更多地强调经济方面的发展,并认为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但是文化精神方面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从其本质来看其实就是乡土文化的真实体现,因为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根脉或者说滋养土地就在廣大乡村,我们平常所说的乡土乡音和乡情乡景等同样都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基本组成。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当前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和科学重构中国乡土文化新内涵的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组成[11]。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小光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主要载体,认为正是诸多极富特色的乡土文化、乡间工艺、民俗礼仪及民居建筑等文化积淀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机遇,而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包含大量的民间智慧,蕴藏着优秀的地域精神,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促进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文化生产力来源[12]。要全面实施新时代乡贤培育成长工程,充分发挥德高望重的乡贤在新的发展进程中的榜样教育作用,尤其要重视在乡村群众中积极培育部分知书达理、见多识广、勇于担当并自愿积极服务于地方的新乡贤。科学利用农村乡贤的积极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及道德风尚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广大村民的民主与法治意识。部分农村地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相对独特的文化氛围,而且地方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反而有更加强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各级政府与农村村委会应当重视将广大村民积极组织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发扬和传承地方文化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建立较为科学、系统的优秀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如可组织开展针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活动、建设传承和保存地方文化的纪念馆或博物馆、举办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风采大赛等等。四川省巴中市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充分利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并取得极大成效。南充市蓬安县充分利用地处嘉陵江中游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司马相如故里文化品牌倾力打造嘉陵江第一桑梓文化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百牛渡江、周口古镇等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对外进行文化宣传。这样既能有效促进蓬安县域人民群众加深对当地独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地方文化的热情,同样还可借此不断推广地方文化品牌和扩大地方影响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前来参观游玩和投资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传播当地文化具有积极功能。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活动也能激发当地农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建设当地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去,并可能促成他们积极实现当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将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推广出去甚至走向世界,为当地的文化繁荣增添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朝辉.乡村振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性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203-204.

[2]何白鸥,齐善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J].领导科学,2018(12):4-5.

[3]王国灿,金洁霞.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8(6):61-63.

[4]刘淑利.以精神脱贫推进精准扶贫[J].现代农村科技,2018(1):96-97.

[5]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2):91-95.

[6]韩俊.乡村振兴开创新时代[J].中国农村科技,2017(11):12.

[7]吴文科.乡村要振兴,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重心[J].人民论坛,2018(9):41.

[8]赵继颖,李响.新时代振兴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J].知与行,2018(3):89-94.

[9]李旭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理论月刊,2016(6):9-13.

[10]刘怀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6):24-29.

[11]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8(2):16-21.

[12]杜小光.乡村振兴乃传统文化复兴载体[J].中国人大,2018(11):27.

The Value Embodiment and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Rural Rejuvenation

KANG Zhao

(School of Education,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farmers and nurture new farmers, strengthen the farmers'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reby  cultivat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vast number of farmers, integrate the thought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se the typical deeds and good qualities of rural saints to lead and inherit uniqu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better protect and 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