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依据
2019-08-01蔡萌生
蔡萌生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要矛盾有着丰富的理论阐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有多次的判断,这其中既有科学的认识,也有曲折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针对新时代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2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于新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我國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当前,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矛盾的思想
第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矛盾思想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矛盾思想体系。恩格斯在对矛盾的定义上,将矛盾定义为:“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马克思指出:“世界就是在矛盾中形成的状态。同时,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矛盾都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3]49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思想领域,矛盾始终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矛盾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敢于承认矛盾。
第二,人类社会根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阐述。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根本矛盾(基本矛盾)”这个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的关系进行了经典的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一矛盾运动依然存在,并且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形态包括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263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最初阐述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认识,为认识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帮助、指明了方向。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在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社会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根本矛盾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5]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分析中指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这些论断中能够看出在这两大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社会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根本矛盾是属于不同阶级之间的敌我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由人民共同占有,这一根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运动没有变化,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阶段的不同时期,这一根本矛盾运动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
2.列宁关于矛盾的思想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矛盾的思想,并在俄国具体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矛盾思想。列宁在对矛盾的看法上更加注重对立统一规律,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和统一。这些对立面、矛盾的趋向等等的斗争或展开,不仅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且是每个规定、质、特征、方面、特性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过渡。”[6]在对立统一上,列宁不仅看到了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面,更注重了矛盾的事物相互统一的一面,并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正是事物内部的这种普遍存在的矛盾运动,才推动着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根本矛盾,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要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来加以解决。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俄国的具体实际上,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7]。列宁认为,矛盾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同样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时列宁把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加以区别对待,列宁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这种矛盾与以往剥削社会中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在表现性质和解决方法上的不同。在革命和改革的关系上,列宁阐述为:“革命强调的是根本性地摧毁旧事物,改良注重的是温和逐步地改造旧事物。”[8]列宁在深入思考矛盾和对抗的关系后认为矛盾并不等于对抗,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采取改革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解决矛盾的方式就不应是阶级社会中的暴力对抗性手段,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3.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作《矛盾论》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主次矛盾做了精准的分析,为我们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方向指引。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9]301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这两大动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毛泽东同志通过对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毛泽东同志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9]320将矛盾区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阐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矛盾,并且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敌我矛盾要采取专政的方式来解决。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首次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升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且指出了这一基本矛盾与以往阶级社会的根本性差别。毛泽东同志在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矛盾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等概念,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体系,为我们当前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依据
1.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和国际都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在国内方面还存在着大量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在撤退台湾时在大陆遗留下了大批的特务、土匪等,大陆地区也并未全部解放。广大地区还有许多旧中国时期遗留下的黑恶势力、反动帮派等。这些反动势力对于新生政权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自1840年以来,中国就战火不断,经过百年的战争摧残,我们所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敌对政策。政治上孤立和不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合法地位,经济上予以封锁禁运,军事上进行封锁包围,企图困死新中国,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刘少奇曾经指出过:“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这就是革命胜利以后,新社会的主要矛盾。”[10]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1]在这里基本矛盾基本上和主要矛盾相对等,毛泽东同志不仅看到了国内存在的矛盾,而且也预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际上所要面对的外部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首先需要弄清楚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1950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斗争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12]49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形势并没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来解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在国内是中国人民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在国外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逐渐成为新的问题。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军队和特务等武装力量基本被肃清,土地改革在广大农村也已经基本完成。面对这些情况,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被打倒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该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12]23此时,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些情况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了新的判断。在国内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依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1956年三大改造顺利完成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大陆方面基本上被消灭,原先的剥削者转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新的判断。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主要矛盾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3]总体上来看中共八大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正确的判断,基本上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級之间的矛盾,解决当时新的国内主要矛盾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虽然此后由于一系列的复杂原因,中共八大制定下来的正确路线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但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理论探究打下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4]182此时邓小平同志还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一个系统的阐述,但已经提出了生产力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表明党已经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4]194。以往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口号已经被我们所抛弃,经济建设任务被摆在了重要位置,经济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任务,并且指明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将社会主要矛盾阐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5]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符合当时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一直到党的十九大前夕的将近四十年里,我们一直沿用这个正确认识。此后,我们根据这个社会主要矛盾,重点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
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总体经济发展较快,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原先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已经得到化解。但与此同时,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方式较为落后、创新力度不够等。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在民生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和问题需要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这些问题必须要着力去解决。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现如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
第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激发了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更丰富的社会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从以往的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行好住好,从数量上的满足到品质上的享受,稳定解决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后,激发了人们对更高层次水平需求的追求,从物质需求到“非物质”需求。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文化需求显著提升,对政治生活的向往开始显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第三,应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66从人民需求和社会供给的层次来看待社会主要矛盾,不管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都是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为最高目标。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未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依然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滿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未来的中心工作应当始终是围绕着“发展”这个任务展开。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的同时也要转变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全局出发,聚焦发展的根本问题。实现均衡而全面的发展、优质而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实现中国均衡发展、充分发展、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4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6.
[6]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7]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1-282.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6.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1898—196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1.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3.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83.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The Internal Ba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CAI Mengsheng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Nanjing 210031, China)
Abstract: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have abundant theoretical expositions on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many judgments on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cluding both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tortuous explor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Party Congres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s a scientific judgment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eveloping Marxism and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In view of the new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ajor Social Contradict-
ions, Development Concept
(責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