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思想

2019-08-01张博刘月

学理论·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民性马克思总书记

张博 刘月

摘 要: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实践催生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人民的主阵地,基于新时代、新方位,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新定位,其人民性思想作为一根红线贯穿思想始终,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多重维度全方位彰显对人民的关怀和体认。正所谓江河有源、树有根,其人民性追根溯源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并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意蕴。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18-02

新时代催生新问题,新问题需新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对以往优秀思想理论加以继承,又能把脉时代问题加以创新,既是我党和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又是完成新时代目标的重要行动指南。人民性是其新思想的核心,成为一根红线贯穿其思想始终,使其思想更具感召力,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一、寻根溯源——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承继

习近平总书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处处为民担忧,具有浓重的人民性色彩,其新思想的提出既有自身为民情怀、现实的思想诉求,也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石,即体现为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完善、有无限思想引领性和影响力的开放系统,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人民性是其最为鲜明的精神品格。马克思所言的人并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片面的人,而是思想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实践中的人。明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马克思着眼于社会现实关系,把时代问题定位在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明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而理论想要被人民所接受和学习就必须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现实需要,满足人民最迫切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高举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精神火炬,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提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密切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尊重人各方面的现实需要,力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性思想的全方位展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处不闪烁着人民性的光辉,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社会现实环境、生态文明环境的全方位构筑上,全方位构建人类的幸福家园,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基于此总体布局为进一步深化推进总布局制定新时代战略举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其具体推进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引,处处体现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习近平總书记精确界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攻坚点,这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短板,真正提高人民的满意度是调动最广大人民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

下面将简单列举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民性思想的具体体现:第一,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互通共融。在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的这几十年里,处处彰显着他对人民利益的关怀,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深刻地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的人民性思想,以积极推进经济建设稳步前进为基础,为人民提供殷实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更加侧重补齐经济短板,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住房、医疗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生活营造和谐稳定的外在环境,让人民群众真正舒心、安心。第二,积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人民性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等等,积极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构建共同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的治理格局,鲜明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调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积极反映人民的真实心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充分发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先进思想文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觉悟和道德水准,积极实现物质丰富和精神文明健康的双丰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等等,深入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释放,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四,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1]146。人称其为人首先应该满足自我个体生命的持存,外在物质生产生态环境良好至关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推进生态绿色发展,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系统屏障保护并加强生态监管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未放松,更加突显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满足,为人民提供舒适、优美、健康的生存环境,真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三重价值内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3]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马克思人本思想,更结合新时代提出新思想,赋予马克思人本思想以鲜活的生命力,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思想理论指引和现实路径指导。

其一,人民性思想的强大感召力。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力量,人民需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并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想人民之所想,创人民之所需,处处散发着人民性的光辉,时时刻刻贴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人民性的思想正是能让人民心悦诚服的思想理论,具有极其强大的感召力。

其二,人民性思想的思想张力。马克思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土壤提出自己的人民性思想,不仅是为本国人民谋福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更在于号召构建一种更全面的、更全方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力同心实现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其三,人民性思想的现实张力。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全局,用人民之线编织强国之网,将思想理论融入现实社会实践,实现思想理論与现实相接轨,真正展现理论的现实魅力。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矛盾重重、问题重重,而人民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多重维度注重维护人民利益,把人民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通过全方位的角度加以展现,真正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从而为新时代新发展战略目标注入新鲜活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现实思想理论指引和路径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姚 丽)

猜你喜欢

人民性马克思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最有思想的句子
时局图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