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艺术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2019-08-01鲁芮
鲁芮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视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播和技术艺术的范围内,我们应该将它归类到新媒体艺术的领域中去。原来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的新媒体艺术交汇融合,更新迭代,这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实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新媒体特征下的艺术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为更好地呈现与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更系统的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艺术作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艺术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新的传播时代,与之相对应产生的新观念、新范畴以及新的艺术表现特征。即新媒体。随着21世纪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沟通环境已经普遍转换为视觉形象、声音与文字、广播与传播、个人沟通与公共沟通,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环境,从而融合成一个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整体。艺术是组成世界文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它的实质是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创新。那么,艺术作品反映的就应该是人类不同时间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视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播和技术艺术的范围内,我们应该将它归类到新媒体艺术的领域中去。
一、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源于历史延续,它不但是我国人民价值观念的展现,包含着涉及范围较广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审美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其中,它时刻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媒体时代下艺术作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仅仅是声、光、电在三维空间的组合吗,其概念应该如何界定?新媒体的概念本身就很含糊,声、光、电的组合现在是新媒体,可能再过十几年这些就成了旧媒体。当代艺术本来就是用当下的媒介材料表达当下的情感,刚好赶上这一批艺术家选择了这种方式的表达。新媒体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感官艺术文化,不断拓宽大众的认知,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当下北京最为火热的几个新媒体艺术展览,都不只有令人目眩、光鲜亮丽的外表,这种“浸没式”的体验,使作品的内涵给观者带来的喜悦、感悟均是平面艺术无法达到的,它们通过极强的参与性与观者进行交流、互动,从观念出发,又照顾到观者的感官体验。
新媒体结合了声、光、电,最能够和观众交流互动。它强调观众的参与性,这点与公共艺术有相似重合的部分,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才能更加感受艺术、了解艺术,也只有这样,艺术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更加强化了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构成了当今媒体艺术的新亮点,使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其自身优势从计算机应用、网络媒体、移动通信、虚拟现实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表现和传播是近年来的趋势。
二、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说,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手段,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新媒体艺术这个领域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新媒体艺术无疑是当今艺术发展中最有力、最尖锐的探索力量,它将各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发展的复合性与多元性。
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媒介是艺术的载体,也是其传播的媒体。用数字技术完成的艺术作品,也就是新媒体艺术作品,无论是影像还是交互艺术,其创作的过程本身已经具备了易于传播的特性。新媒体艺术的建构期正处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期内,这便使两者的发展拥有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互相融合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中,怎样在现代设计及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怎样充分结合技术与艺术,是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传统文化对于民众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努力从渊博的中华文化中获取题材、灵感等,充分结合民族文化精髓和时代发展特征及需要,充分发挥各类艺术形式的作用,创作众多内涵丰富的较具价值的文艺作品。选取历史题材等重要题材,并编制一系列相关的创作规划,使创作过程变得更为组织化,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大力发展诗词、书法等各种文化形式,采取有效措施振兴传统戏曲,努力做好戏曲“像音像”的时代任务,发现并归纳优秀的传统剧目,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维护与传播。开展互联网文艺创作传播计划,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等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充分利用动漫及电视等媒介工具,创作一系列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贴近大众生活的动画片和电视节目等。努力強化文艺评论,不断健全文艺评奖机制,构建与我国实际状况相符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发扬民族美学精神,充分融合美学、美德及美文。
三、新媒体艺术作品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
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艺术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机遇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如今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未与传统文化产生冲突,而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艺术作品创作中,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受众范围扩大
新媒体产生后,因为传播所表现出来的虚拟性特征,文化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原来所受到的来自于年龄、身份等方面的限制被逐渐削弱,参与门槛显著降低,参与者变得更为广泛,明显增大了所有人均可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发表个人看法的可能性。采用新媒体解构和传播传统文化,可以使此类文化更为通俗易懂,受众群体也会更加广泛。
2.传播途径多样化且互动性强,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气息
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的传统媒体严重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各类相关数据表明,包括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种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受众数量不断减少。新媒体出现之后,它不但能够提供所有以往媒体所能提供的各类表现形式,而且能够为民众提供诸如视频点播等一系列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服务功能。这便可以有效强化受众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从而加快文化传播速度,增大文化传播范围。此外,新媒体采用了更为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受众能够利用三维动画等不同的渠道去认识传统人物,从而对这些历史人物具有更为准确全面的认识。
3.导向作用更加明确
传统媒体所投放的文字及各类视频往往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文字时常被反复印刷,视频则被反复播放,难以把握住主流观众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产生宣传效果不理想、资源被大量浪费的现象。在此方面,新媒体则明显不同,新媒体的内容投放往往会依据各受众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如爱好等,制定更为精确有效的计划,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宣传效果。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引领作用及导向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有效传播,有助于传统文化更为全面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进而显著增强其影响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挑战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新媒体内容随处可见。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新媒体的传播范围及速度皆非各种传统媒体所能企及。然而新媒体传播亦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新媒体所具有的碎片化特征容易导致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从而产生曲解或误读的现象。语言滥用、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剧烈冲击、新媒体内容的过度娱乐化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不相兼容等问题相继出现。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并以新媒体艺术为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最大诠释,是本课题研究时需考虑的问题。如此,方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充分展现东方文化的价值,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实现东方艺术的蓬勃发展。
四、结语
现如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发展,逐渐兴起的新媒体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来说,其在公共空间的介入的确可以带来高人气和新的空间体验,也更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以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和技术艺术的范围内。以新媒体艺术为载体,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固本工程。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文化的生存悖论审视[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2]王荔.新媒体藝术发展综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陈昌凤.“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创新与产业融合[J].新闻与写作,2017(7).
作者单位: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