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洛阳唐三彩工艺发展中的工匠精神研究

2019-08-01胡恬怡毋瑶瑶

大观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胡恬怡 毋瑶瑶

摘 要:文章以唐三彩近现代以来的工艺传承的时间线索为脉络,探索近百年来唐三彩工艺与其中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状况以及新时期以来以高水旺和郭爱和为代表的唐三彩艺术大师对于唐三彩制作工艺进行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洛阳唐三彩;工匠精神;唐三彩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唐三彩工艺传承下的工匠精神研究”(S201810464016)研究成果。

在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瓷器是唐陶瓷器的一个划时代里程碑,唐三彩瓷器随着唐朝的兴盛逐渐成熟,进入鼎盛时期,而后也随着唐朝式微而逐渐没落,沉寂千年。自20世纪20年代民间手工艺人研制出工艺技法后,唐三彩命运几经沉浮,作为唐三彩烧制技艺精神内核的工匠精神也随之起起落落。

2008年6月,历尽沧桑的唐三彩制作工艺被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三彩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首先是手工艺人的生存技能,解决了其生产生活需求,同时磨砺出了独属于手工艺人群体的精雕细琢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持之以恒的追求、不断创新的理念以及手工艺行业间约定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这些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和永恒的生命力。研究唐三彩制作工艺中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唐三彩传统工艺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带领我们发掘唐三彩作為“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当代意义。

一、洛阳唐三彩的历史渊源及20世纪20年代复仿制工艺的初期探索

唐三彩真正进入鼎盛时期是武则天当政至安史之乱之前的一段时间,安史之乱后唐三彩的制作也步入衰退期并在历史洪流中渐渐失传。

1905年,在洛阳至开封陇海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于邙山王室墓唐墓发掘出大量的唐三彩和唐彩绘陶器。由于盗墓与自然灾害,许多的唐三彩文物残损不全,最初的文物修补工作便由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的一批老手工艺人承担。

1920年,在国家的号召下,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的高成汉、高良田等七位匠人开始修复出土时损坏的唐三彩。经过不断艰难探索,不仅掌握了修复的手艺,还渐渐摸索出了仿制手艺。

这一时期在唐三彩真品不易多得的情况下,一些烧砖瓦窑的匠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烧制琉璃瓦件和脊兽的工艺技术仿制唐三彩。其中高成汉、高良田等匠人仿制出唐三彩中的典型代表大黑马,也称“中国马”,近现代的唐三彩仿制也由此开始。据《孟津县志》载:“1920年前后,孟津南石山村陶塑艺人高良田仿唐三彩制品,首获成功,历代家传,秘其技法,手工产业,小窑烧制,其色彩造型可以乱真。”可见,当时的仿古技艺已相当成熟。

由于当时战乱不断和老匠人们的保守心理,唐三彩工艺传承面临困境。但这一时期,唐三彩失传已久的工艺已经基本找回,唐三彩在近现代开始重焕光芒。

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洛阳唐三彩工艺的发展与工匠精神的起伏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洛阳于1953年成立了工艺美术合作社,唐三彩由民间艺人的家庭作坊生产转变为集体化生产。此时合作社中的骨干是以高茂松为代表的洛阳孟津县南石山村高氏家族仿古唐三彩杰出的民间艺人,主要是继续对仿古唐三彩的技艺进行恢复、模仿、总结。

这一时期的仿古唐三彩仍以研究型的小批量生产为主,成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工艺制作继承了老一代的工匠精神,对于唐三彩工艺的严苛的技术要求、一丝不苟的制作水准是主流行业规范。

1966至1970年,唐三彩的仿制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关停,至1971年周恩来同志强调了唐三彩作为国家瑰宝的地位,唐三彩仿制生产得以继续。1973年时,南石山大队集体副业生产队改为唐三彩仿古厂,很多南石山村的年轻人开始从事仿古厂的唐三彩的烧制工作。但这一时期的许多老艺人受血缘技艺传承思想的影响,并不愿将完整的唐三彩工艺传授给外人,仍坚持家庭作坊生产。以年轻人居多的工厂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对唐三彩工艺的钻研与研究的工匠精神,为追求经济效益,开始用石膏模具批量生产,因此唐三彩仿古厂的唐三彩制品的做工较为粗糙,水平大不如前。

之后,仿古唐三彩制作的合作小工厂、私人小企业以及一些家庭作坊快速出现,但唐三彩批量生产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据《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2001年报道:“南石山村的唐三彩生产不但仍停留在技术落后的家庭式手工业作坊阶段,而且由于大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个村已经在自食恶果了,不仅声誉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产值也由当初的三四千万滑落至不足两千万。”在工匠精神的缺失之下,唐三彩这个民族文化瑰宝面临着名誉与生存的双重危机。

在这一时期所生产出的所谓“新工艺唐三彩”和传统的方法已完全不同,原本的矿物质釉料被替换为广告颜料,制胚的方式也由之前的按胚和轮制变成了更加便捷的一次成型的石膏模具灌浆工艺。这个时期在对市场经济的极端“效率”的追求中,丧失了唐三彩的精湛繁琐的制作工艺流程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传统工艺的执着追求。

这时一哄而上的唐三彩商业将传统唐三彩的烧制工艺完全商品化,而在这样的恶劣工艺制作环境之下,兴盛一时的“唐三彩经济”迅速偃旗息鼓,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洛阳地区的唐三彩作坊幸存下来的已不足十分之一。

三、新时期洛阳唐三彩工艺的发展与工匠精神的回归

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唐三彩整体的产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也正是在这种对于“效益”疯狂追逐的大环境下,才凸显出了那些始终坚守精益求精、创新、严谨、一丝不苟等传统工艺精神内核的工艺大师的可贵之处。高水旺和郭爱和就是其中的两位典型代表。

高水旺是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人,据《孟津县志》记载,高氏家族自清朝末年开始从事唐三彩的修复、仿制工作,高水旺正是高姓后人中的唐三彩传承者之一。

受制于唐三彩的血缘传承传统,非高姓前辈直系后人的高水旺必须一切从零开始。仅仅高仿唐三彩的釉料配置技术研究耗费了高水旺近三年的时间,在釉料配置技术成功之后,他开始对高仿唐三彩的其他部分工艺进行继续的精进研究。他不断从绘画、石刻、雕塑、印花、堆贴等技术中借鉴艺术形式运用到传统唐三彩的技术研制之中进行仿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很多低质量的传统唐三彩已经大量充斥市场。而此时,高水旺仍坚守在高仿唐三彩的技术发展研究阵地,并开始逐步创新许多前人并未掌握的传统唐三彩工艺。在之后的三十年之中,高水旺的坚持使他最终在唐三彩核心工艺的烧制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最终研制出了开细片和“蜻蜓翅膀”效果。

高水旺的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厂是其工匠精神的典型体现。其生产车间根据工艺流程进行严格划分,在每一个生产车间之中都有对于生产操作规程和员工规章制度的严格明文规定,对于单个的生产工序的细节要求严苛,其中在成型工序质量检验时对唐三彩不同型号的厚度精确到了0.1毫米。在唐三彩工艺产品商品化的现在,即使投入了生产车间的流程化生产,高水旺的唐三彩产业也依旧承襲着他最初研究唐三技艺时的严谨态度与严苛要求,用最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的技术标准来守护唐三彩这个中华瑰宝的技艺传承,使唐三彩在历史洪流中焕发出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不断创新和超越,而郭爱和正是新时期唐三彩工艺追求创新的典型代表。郭爱和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洛阳唐三彩”平面艺术的研究和设计。由于对厚重独特的河洛文化的熟悉与热爱,使他将独具一格的美术釉彩工艺与河洛文化有机结合,并于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与展望”论坛上提出了“洛阳三彩”系统概念,旨在探索“洛阳三彩”与文化融合后自成一格的艺术意境。这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创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郭爱和先生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创新性地发展出了新时代的唐三彩工艺——三彩釉画。首先,平面设计打破了传统三彩造型的空间规模限制,有利于创作出更加富有独特艺术理解与艺术感悟的作品。其次,不拘泥于传统单调枯燥的“三彩”,真正实现了由“三彩”到“千彩”的转变。再次,三彩釉画解决了釉色流动与造型线条控制的问题,使三彩釉色呈现出符合预期效果的绚烂多彩、晶莹剔透之美。最后,对题材内容进行创新,实现唐三彩从古代文人墨客的厅堂摆设到现代审美文化工艺品的身份转换,使作者的审美情趣在三彩釉画中得以张扬体现。

“器好学,心难修”,创新灵感的外在形态是围绕着意念形象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实际上是创作者内心长期积累、分析材料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于脑际的结果。郭爱和教学与创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他对三彩进行创新与超越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经验保证。郭爱和曾说:“我要的就是以现代的工艺创新,让古老的艺术变身走进新时代……”郭爱和对三彩工艺的探索坚守,成就了他对三彩的划时代的创新。三彩釉画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晶,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以高水旺与郭爱和为代表的大国工匠对三彩工艺的探索坚守,在每一道工艺上都做到精益求精,在每一个设计上追求完美,在细节的追求和控制上的每一次深入都凝聚了一代艺术家的非凡才智与缜密心思,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这对当代唐三彩的发展之路以及创新之途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学习意义。

四、结语

唐三彩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抹绚烂的色彩,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它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着现代人去开发和研究。深入剖析唐三彩手工艺世代相传的精髓,上升为格物致知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勇于创新的追求、爱岗敬业的操守等难能可贵的品质,领悟其核心价值,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孟津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韦宝宝.论唐三彩的艺术特色及当代艺术对其的传承与创新——以洛阳唐三彩为例[J]. 美与时代(上), 2016(5).

[3]郝辉辉,顾军.洛阳南石山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3).

[4]马玲.古今结合 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高水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10).

[5]吴一平.突破传统创造三彩釉画——郭爱和大师专访[J].中国文化遗产,2010(Z1).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薛瑞泽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