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8-01司子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江苏省经济企业

司子强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 引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此外,在对外贸易、人均收入水平、引进外资等经济指标上,同样也是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自2014年以来,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也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上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长期低迷,国内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严峻,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制约。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推行“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主张;此后,全国各地响应中央号召而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江苏省面对全新的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供给侧改革”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对江苏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虽然全省经济总量较大,但以品牌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竞争力却不强。

二、 品牌经济视角下的江苏经济现状

(一)品牌经济理论回顾

品牌及其相关理论原本属于企业微观管理范畴,并且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引入国内。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日益重视品牌的作用,品牌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便迅速兴起。但一开始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企业微观管理的层面,直到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似乎有些不同于西方国家,才逐步尝试将品牌建设与管理纳入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考察。孙曰瑶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其《品牌经济学》一书以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重新审视了品牌在消费者选择、企业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作用[1]4-8;随后,孙曰瑶与刘华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的方法,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分工-制度-品牌”的模型,指出只有不断推进分工及专业化、制度及其变迁、品牌及品类化,才能持续促使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加。[1]12-16品牌经济的另一种研究思路来源于谢京辉,他从品牌对于发展经济,乃至建设经济强国的重要性出发,指出品牌能够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增强一国经济内在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以人为本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2-3]。此外,其他的一些研究则注重于区域公共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表1 2016年十省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单位:亿元)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二)江苏省的品牌经济现状

大量的数据与事实表明,江苏省品牌经济实力与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江苏省经济总量长年位居全国第二,2016 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七万六千亿元人民币,仅次于广东省(如表1),而其品牌经济竞争力相对落后。中国传媒大学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发布的BBI2010中国最具品牌贡献力城市三十强中,江苏省上榜的城市仅有无锡一个,上榜品牌数仅有3个(如表2)。[4]415-416。而在反映各省品牌贡献力的指标中,江苏省在各省市中仅排名第九,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甚至排在云南、四川等省之后,仅略高于河南省(如表3)。[4]417-418

表2 BBI2010中国最具品牌贡献力城市三十强

到了2012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分别有92个、84个、45个、44个、38个品牌上榜,而江苏省只有32个,同样排在这些省份之后。[5]同样的,2018年《胡润品牌榜》中,广东省民营企业上榜品牌有30个,上海有22个,浙江有13个,而江苏省只有5个。[6]由此可见,江苏的品牌经济实力相比于其他经济大省,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无疑会影响其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江苏省品牌经济实力偏弱的成因与对策

(一)江苏省区域品牌经济实力偏弱的原因分析

区域品牌经济实力代表了该区域经济的内生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可持续增长能力,集中体现了该地区各类产品的品质、创新、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力。那么,为什么江苏省总体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二,而品牌经济实力却相当落后呢?仔细分析江苏省品牌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发现与其他省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1.合资外资企业主导经济发展。江苏省曾经以“苏南模式”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而闻名全国;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却在下降。相比于2016年,2017年江苏省民营和私营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及平均用工数,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如表4)。

另一方面,合资与外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以及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2012年到2016年五年间,江苏省的外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外商投资总额也水涨船高(表5)。这固然说明了江苏省的投资环境良好,外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明民营经济、自主品牌的企业未能充分主导全省经济的发展。

表3 十大2010中国最具品牌贡献力省份及其得分

表4 江苏省私营和民营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动①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电子版(http://tj.jiangsu.gov.cn/index.html)。

表5 2012-2016年江苏外资企业数量与投资总额②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又如,在对外贸易方面,2017年江苏省出口总额为3632.98亿美元,而其中外资企业的贸易总额就超过了2114.43亿美元,达到全省的58%以上,不仅高于外贸大省广东省53%的比例,而且远远高于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仅略低于上海的67%,这说明江苏省的外资依赖度偏高,民营企业及其品牌的发展并不充分。在品牌经济的研究中,注重的是品牌的归属地原则,一个品牌只有创建并发展于该区域内,才将其纳入该区域的品牌经济竞争力考察范围内。大量的合资与外资企业尽管为江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品牌显然并不属于江苏省区域范围,因此对江苏的品牌经济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2.企业生产模式上,以贴牌加工为主。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区位条件、深厚的人文传统、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兴起,合资外资企业的引入,为江苏经济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但这也导致了江苏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形成了一种固有的生产模式,即以贴牌加工(OEM)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据统计,2003年江苏省出口加工贸易总额为365.8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这一数据增长为820.5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5%;随后,到了2007年,加工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51.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21.82%;到了201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仍然有65.3%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7]在广东、浙江、山东等省纷纷发展本土品牌经济的时候,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却过多地依赖于加工企业,忽视了自有品牌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竞争能力。

3.苏商文化的局限性。江苏省的苏州在明清时期已是江南重要的商业中心,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商人群体,被称为“苏商”,他们与徽商、浙商、晋商、粤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不同于其他商帮,由于江苏省地理条件优越,造就了苏商“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这在他们当年创办乡镇企业的时候,就已经明显地反映出来了。[8]此外,苏商相比于其他商帮,更加谨慎稳健,他们重实业、守信诺、知进退,这样的商业文化保证了他们创办的企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平稳有序地发展。但在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传统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首先,发展品牌经济要求企业家敢于开拓,将产品投入到更广阔的市场区域中去。但江苏的乡镇企业家往往小富即安,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企业家的谨慎稳健对于企业的平稳经营是有利的,但对于品牌创建和跨越式发展却是不利的。品牌的创建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然而一旦成功,也能给企业带来长久的利润和竞争力。但江苏省的企业家却不愿意去尝试和冒险,他们宁愿只挣取微薄的加工费。最后,江苏省的企业家普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企业家之间的互相帮衬较为少见,这就降低了单个企业在出现品牌危机时的抗风险能力。

4.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江苏省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文化大省。文化及文化产业是品牌形成及推广的根本内涵和基本要素。有研究认为,“文化产业可以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魅力,使不同文化含量的产品之间出现价格差异,诱导企业更多地使用文化创意与文化要素,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理念渗透到设计、生产、营销、市场、品牌、经济管理等环节……”[9]并且,这样的融合最终将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然而,江苏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对全省制造业的品牌创建与发展均没有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当前江苏的文化产业中,与“知识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密切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如: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等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并且“文化产业集群化水平偏低,文化产业园带动作用不显著”。[10]同时,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11]

(二)提升江苏省区域品牌经济的对策建议

1.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注重培育自主品牌。民营企业是我国自主品牌和民族品牌的主要创建者和推动者,只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保障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在2018年11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江苏省而言,当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品牌,如苏宁、波司登、肯帝亚、好孩子、海澜之家等,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继续扶持这些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还要培育出更多的优质品牌、强势品牌,从而使江苏省的区域品牌经济逐渐走向成熟。为此,各级政府首先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区域品牌创建及品牌经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其次,在品牌发展政策方面要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例如在品牌融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环节给予特定的政策优惠;同时,还应该在制度建设、市场监管、产业引导等方面规范民营企业的品牌经营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科技创新与品质提升。品牌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根本在于产品的品质与技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唯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逐步地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就应当顺应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为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及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扶持和管理服务。由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企业无法获得科技创新的全部收益;因此有些科技创新的工作或任务就需要政府来完成,这也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原因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区域创新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产业集聚地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品牌和品牌群体的形成为目标,帮助其提升品质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江苏省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过程中,已经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家拥有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12]政府应当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3.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培育品牌经济观念。企业家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发起者和最终责任人,没有他们的重视和推动,品牌经济无从发展。当前,江苏省许多企业家并不重视品牌经营,一方面是受到传统 “苏商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品牌经济的发展环境有关。因此,政府在推进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转变当地企业家的企业经营理念。在这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对各类企业主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对他们的品牌经营行为进行政策扶持,等等。近年来,江苏省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江苏发展大会、苏商大会等平台来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那么,从品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通过此类平台,将全国乃至全球的苏商凝聚起来,共同推动江苏省民营经济、品牌经济的发展壮大。

4.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强化文化产业对品牌经济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经济与商业社会中,产品品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我国的生产型服务业虽然已经兴起,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非常落后。因此,从国家与政府的层面来看,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与生产相关的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促进这些行业与生产制造业的融合,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省为目标,以品牌培育、推介、宣传、使用和保护为内涵,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突出“智能制造”“互联网+”等产业品牌建设,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和我省实际,推动产业融合进程中的企业品牌创建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的传媒业、出版业、广告业、娱乐业等,均可直接作用于企业品牌的设计、宣传、推广、维护、延伸等,各级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在税收、融资、行政收费、会展推介等各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等。

四、 小结

近年来,江苏省的总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随着我国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江苏省以外向型、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延续以往的发展态势,已经值得怀疑。同时,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其品牌经济的实力却弱于经济总量靠后的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好在江苏省的工业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这样的基础上,江苏省各级政府需要着力培育和构建经济运行的内生增长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实力,以推进新时期的企业品牌建设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与融合、制造业高端化等战略进程,最终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和全省的品牌经济实力。

猜你喜欢

江苏省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