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类型对“亏”构式的语用制约
2019-08-01刘晓亮
刘 焱,冯 峰,刘晓亮
(1.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2.安徽省博物院,合肥 230001;3.上海美和语言进修学校,上海 200001)
太田辰夫(1957/2003)[1]、吕叔湘(1980/1999)[2]、张斌(2001)[3]、邵敬敏、王宜广(2011)[4]、胡佳丽(2012)[5]、刘晓亮(2012)[6]等都曾不同程度地概括过“亏”的词性和语义;王瑜(2012)[7]、易正中(2014)[8]、冯峰(2014)[9]等分析了“亏你VP”构式的语义、语用等特征以及其构式化的机制和动因。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亏+S”构式的语用功能、语义联系及演变动因。
一、 “亏”的语用类型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及大规模语料的支持下,我们发现,“亏”构式可以表达多种话语功能。
(一)亏1——感谢或庆幸 ①感谢和庆幸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由于“获得了某种利益”,说话人在对使他们获得利益的因素表示感谢的同时,也有“庆幸”“获得利益”的心理;由于“避免了某种伤害”,说话人在“庆幸”之余,也会对使他们避免伤害的因素表示“感谢”。这里主要以“获利”和“避害”为标准来区分二者的主体情感。
(1)现在集体富了,我又搬进村里贴钱建的楼房,都亏了有个好党支部。②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为表明时间顺序,古代汉语部分的例句给出了朝代和书名。
(2)他说,“亏了是在去接你的路上出的事,如果是在回来的路上,连你也搭进去了。”
例(1)表示感谢,说话者因某一因素而获得利益;例(2)表示庆幸,说话者因某一因素而避免损失。我们把表达感谢或庆幸的“亏”构式标记为“亏1”。
二者合为一类的原因如下:两种不同的情感在获得方式及结果上是一致的,都受到某一因素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积极的结果。不同的是说话人的主观视角:“感谢”更关注“获利”而淡化“避害”;“庆幸”更关注“避害”而淡化“获利”。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有不同表现。凸显“获利”的“亏1”以“亏”小句居后为多,而凸显“避害”的“亏1”以“亏”小句居前为多。“亏”的语义稍有不同,表感谢的“亏”都可以替换为“多亏”。例如:
(3)她说:“真的,真是多亏了那个老人,多亏他那天戴了一顶草帽,多亏了那阵风。”
此外,“亏”后也可以出现“了”,“亏”前可以受“多”“真”“全”“还”等副词修饰。例如:
(4)当人们向他问起陈大梅时,他总是啧啧地说:“我这条老命,全亏了我大梅儿媳妇。”
(5)也真亏了艾森豪威尔,公开演说起来,总算没有丢丑。
(6)宋襄公指手画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命。
而表庆幸的“亏”可以替换为“幸亏”。例如:
(7)他们的情况非常糟糕,幸亏及时回到了乌克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8)幸亏病人送来及时,否则在家里再这样抽搐,很有可能引起窒息而导致死亡。
(二)亏2——赞叹或讽刺
“亏”构式还可以表示赞叹或讽刺。例如:
(9)一看到那鲜艳的桃红水刷石外墙,行家无不赞叹:真亏了他们,把石子刷得像尼龙布一样挺括!
(10)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与“亏1”类似,赞叹和讽刺在产生原因上是一致的:对方做了一件非同寻常(超常)的事情。不同的是说话人的评价标准:当该事件符合说话人的评价标准时,说话人会对此加以赞叹,如例(9);而当该事件不符合说话人的评价标准时,说话人表面上赞叹,实为反语表达讽刺,如例(10)。
表示赞赏或讽刺的“亏”构式可标记为“亏2”。二者在句法表现上稍有不同:表赞叹的“亏2”小句多为后续句,超常事件为前引句,句法形式为“S2超常,亏S1积极”;而表讽刺的“亏2”则相反,“亏”小句多为前引句,超常事件为后续句,句法形式为“亏S1消极,S2超常”。“亏2”中,“亏”不能替换为“多亏”或“幸亏”。①需要说明的是,表示赞扬的“亏2”与表示讽刺的“亏2”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有时需要放在更大的语境中去理解。例如:亏高松年有本领,弹压下去。该例句从字面上看是赞扬,实际上是讽刺。
(三)亏3——批评或抱怨
“亏”构式还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负面评价,主要是批评或埋怨,体现的是说话人的不满。例如:
(11)连南京路都不知道,亏你还是上海人呢!(自拟)
(12)你们办的啥事?对得起西北的父老兄弟?!亏你还五马长枪,枉打了半辈子仗!
上述例句标记为“亏3”,与“亏2”相同的是,“亏3”引发的原因也是对方做了一件非同寻常(超常)的事件;但不同的是:该事件是消极的,“亏3”中“亏”也不能替换为“多亏”或“幸亏”。
二、 预期类型与结果及对“亏”构式的影响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亏”构式的语篇模式标记为:亏S1(X1+Y),S2(X2+Z)。“亏”构式的三种话语功能主要是受到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影响的。
(一)预期类型
在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的个体差异,同一个信息对不同的对象而言信息量有时并不相同。“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语言成分的信息地位往往是不相同的。从言谈事件参与者的预期(expectation)这个角度说,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信息’和‘中性(neutral)信息’三类。”[10]
“亏”构式三种不同语用功能其实是不同预期信息的反映:“亏1”中说话人对于新信息是没有预期的;“亏2”中的新信息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亏3”中,新信息与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相反的。
1.“亏1”——无预期
“亏1”中,说话人对于引发某一事件的信息S1是没有预期的。例如:
(13)丁三一气之下把邯钢平出。……股友们祝贺王大姐,她却说:亏了丁三卖了那20手,庄家就等他呐。就缺20手的药引子啊!
(14)多亏了那条河,救了我们七个人的命,也让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上述例句中,“丁三卖了那20手”“河”,都是不在说话人预期中的新信息。
“无预期”在形式上有特别体现,其后续句多接“不然”“否则”等转折复句。例如:
(15)“好几次重大活动都多亏了她的提醒,否则还真的要闹出大笑话。”
(16)也亏了她有这种性格,如果不是的话,李秀英活不到今天。
2.“亏2”——超预期
超预期是相对于预期而言的。超预期信息应符合以下两点:
第一,存在一个参照的预期量P,参照信息量可以是说话者的预期量,也可以是社会一般的预期量。参照信息量可以称作标准量。
第二,超预期量O是相对于这个参照信息量来说的。新信息在预期信息量的方向上高于标准量。
“亏2”中,对于说话人来说,受话人的行为或受话对象超过了参照的标准量,是超出说话人的预期的。例如:
(17)一面笑一面心里在想,郭嵩焘做这个巡抚,可说四面受敌,亏他还能撑得下去!
(18)“人都说害伤寒病是‘十伤九亡’,亏她身子硬实,前些日子真看没救了,现在才慢慢好起来。”
超预期的语义前提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说话人(A )和受话人或受话对象(B );A对B的预期为P和B的实际表现为O;A对B存在预期P(P可以是零,即无预期),而B的实际表现O明显高于P。其基本语义构式大体可以抽象概括为:S1应该P,但实际却是O(O>P)。这一结果引发了A对B的情绪上的变化,进而引发评价。当O是积极事件或正向结果时,A因此而产生积极的评价,故“亏2”表达的是赞扬赞叹等积极语气;而当O是消极事件或负向结果时,A则产生负面的评价,表达的是讽刺挖苦等消极语气。
3.“亏3”——反预期
反预期也是相对于预期而言的。反预期信息应符合以下两点:
第一,存在一个参照的预期量,参照信息量可以是说话者的预期量,也可以是社会一般的预期量。参照信息量可以称作标准量。第二,相对于这个参照信息量来说,新信息与参照信息的方向相反。
在“亏3”中,对于说话人来说,受话人的行为与参照信息相反,也就是说,与说话人的预期方向相反。例如:
(19)……躲在半楼梯偷听人说话。这种事只配你那二位弟媳妇去干,亏你是个大男人!羞不羞?
(20)柔嘉冷笑道:“你跟你父亲的头脑都是几千年前的古董,亏你还是个留学生。”
男人偷听人说话、出洋留过学的人思想还是古板,这些都与说话人的预期(包括社会一般的预期)相反。反预期的语义前提也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说话人( A )和受话人或受话对象( B );A 对 B 的预期为P和B的实际表现为O;A对B存在预期P,而B的实际表现O与P相反。其基本语义构式大体可以抽象概括为:S1应该P,但实际却是O,O=-P①;因此,在对待B的态度上,A自然会产生批评、指责等负面评价。
(二)预期类型与结果
“亏”构式三种信息的不同预期表现,带给说话人的是不同的结果。
1.亏1:S1[+无预期],S2[+获益]/[+避害]
对说话人来说,“亏1”的S1是一个无预期的信息,但该无预期信息使说话人因此获得了某种益处或避免了某种害处。②例如:
(21)我这一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老年还能享上福,多亏了好孙媳麦麦啊。
(22)这场球我们打得不好,亏得有范德萨,我们最后幸运地取胜了。
(23)周恩来幽默地说:“多亏了我们的战士发现及时,否则,我们都要葬身火海。”
(24)幸亏张家玉当时出村报警去了,并不在家,才幸免一死。
①反预期关系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O与P相反标记为O=-P。
②太田辰夫(1957/2003)曾指出:“现在想一想,‘亏+X(体词)’这个词组的原义,它是使X受损,多亏X是帮助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另一方Y因此而得益。”(第271页)
例(21)(22)中,说话人获得了“老年还能享上福”“最后幸运地取胜了”的好处;例(23)(24)中,说话人避免了“葬身火海”“幸免一死”的害处。说话人心里无所预期而获益或避害,所以会产生感谢或庆幸的主观感受。
2.亏2:S1[+超预期][ ±积极],S2[±情感获益]
“亏2”中,当S1为超预期信息时,说话人会因S1符合自己的预期方向而有益无害,所以会对S1做出正面的评价,这是“亏2”用于赞扬的根本原因。例如:
(25)亏得他们耐得住寂寞,终于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显现了真价值。
(26)读至此,不禁赞叹,亏得宗璞笔法,竟是一段明清小说,把这桩文人轶事记录下来。
如果S1属于超过说话人心理预期的消极的事件或行为,该消极性超预期信息可能不会使得说话人获得某种益处,但至少不会给说话人带来损害。说话人无所损害,甚至会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所以会对S1做出反语的评价,这是“亏2”还可以用于讽刺的根本原因。
“亏1”与“亏2”中,说话人都是因为“获益”而引发的评价。不同的是,“亏1”的“获益”主要是说话人的切身利益(多为物质或人身安全方面)得到了保障;而“亏2”的“获益”则主要为情感上的满足,即说话人因为评价对象符合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方向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感。
3.亏3:S1[+反预期][+消极],S2[+受损]
“亏3”中,S1是一个反说话人预期的新信息。反预期的信息对于说话人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后果或影响。一方面是,当新信息低于说话人的预期时,这会给说话人带来实际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损失,即说话人受损了;另一方面是,当新信息低于社会常规时,会给社会常规或秩序带来损失,即社会受损了。受损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这是“亏3”用于批评或埋怨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A.说话人切身利益受损
即预期内容不但没有和说话人的预期一致,甚至还伤害了说话人的利益、情感。因此,这种格式的主观意愿最明显,表达的情绪也最强烈。如:
(27)“什么?我退休?”牛大姐急扯白脸地嚷,“亏你想得出来!”
(28)你还得意得很,振振有词得很,我叫你怎么吃进去的怎么给我吐出来。二十多个饭盒,那是多少肉,上了斤,全叫你小子一人吃了,亏你怎么咽得下,吃进肚里怎么不长癌!
B.听话人或第三方利益受损
(29)金秀……你不知道当心?!头三个月,最容易流产,亏你还是个大夫!
(30)“本来打牌太费精神,亏得你还打了十二圈。”
C.社会常规或事理受损
说话人没有受损,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自己没有经受损失;另一个是说话者见到的事实和说话者认为的事实不一致。
(31)亏你还倒腾古董买卖,敢情对“古月轩”满不摸门。
(32)虽然自己的法语不怎么高明,可还是听得出克朗肖的法语讲得很糟,亏他还在巴黎混了好多年呢。
可见,反预期带来了某一方面的受损,“受损”会让人们内心产生不满,不满的情感表达出来,就是对导致吃亏的来源进行批评或抱怨等负面评价。
(三)“亏”的语义联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亏”构式可以同时表示“感谢”“赞扬”和“批评”三种不同的语用功能。原因在于:“亏”构式三种信息的不同预期表现,带给说话人的是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的结果使得说话人产生了不同的主观感受。
“亏1”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当A因为B的付出或帮助,获得了利益时,A会对B产生感激之情;或当A因B避免了损失(也是受益)时,A由此产生庆幸之情。这是“亏1”形成的认知条件。
当B的某一言语行为超过了A的预期,并且这一言语行为是积极的,A会为之惊喜,从而引发对B的赞赏等积极性评价;当B的某一言语行为超过了A的预期,并且这一言语行为是消极的,A会为之意外,从而引发对B的讽刺等反面评价。表赞赏或讽刺功能的“亏2”因此而形成。
与“亏1”相反,如果B的受益是产生在A受损的基础上,或者说B没有达到A的预期,A会因此产生不满,从而引发对B的批评、埋怨等贬抑性评价。这样,批评指责功能的“亏3”就产生了。
“亏1”“亏2”和“亏3”存在着这样的语义联系:“亏1”“亏2”和“亏3”的主要区别是B给A带来的损益结果不同;而“亏2”“亏3”的主要区别是B与A的预期方向不同。人们在使用语言中,总是带有“利我”性,因此,“亏1”最早出现,“亏2”和“亏3”都是从“亏1”派生出来的。
三、 “亏”构式形成的机制与动因
(一)句法功能的扩大——“亏”构式形成的机制
“亏”最早为“损”义,动词,可以独立充当谓语。例如:
(33)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周《今文尚书》)
(34)不亏不崩,不震不腾。(周《诗经》)
也可以带宾语,一般是独立名词。例如:
(35)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春秋《墨子》)
(36)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春秋《墨子》)
北宋,表“有损”义的“亏”可以带名词性短语。例如:
(37)儒正色而言:“死生命也,今日吾族祥斋,不可亏其吊礼。”(北宋《太平广记》)
(38)书于史册,后世将有讥议,必谓陛下偏于近情,亏圣德之美。(北宋《宋朝事实》)
(39)奉琛之义。(北宋《宋朝事实》)
南宋时期,“亏”后接成分扩大,例如:
(40)师曰:“亏汝甚麽处!”(南宋《五灯会元》)
(41)或有会云,东家作驴,西家作马。亏南泉甚处。如是诸家会也,总於佛法有安乐处。南泉迁化向甚处去?(南宋《五灯会元》)
南宋时期,“亏”出现在句首,后接句子。例如:
(42)我是你的亲妹妹,止有今晚在家中,亏你两口下着得,诸般事儿都不理,关上房门便要睡。(南宋《话本选集》)
例(42)表示说话人不满的心理。同一时代也出现了表达说话人“庆幸”的用法。例如:
(43)亏杀龙图包大尹,始知好官自民安。(南宋《话本选集》)
上述用法在南宋还比较少见。及至元代,表示“庆幸”的“亏”用法较为常见。例如:
(44)当初夫主在时,曾许下这厮,不想遇此一难,亏张生请将军来杀退贼众。(元《西厢记杂剧》)
(45)家里只有公婆两口,年纪八十之上,甘旨之奉,亏杀这赵五娘子,把这些衣服首饰之类皆典卖,籴些粮米做饭与公婆吃。(元《琵琶记》)
(46)驾问大臣:“此花园亏王莽之修?”近臣奏曰:“非干王莽事,乃是逼迫黎民移买栽接,亏杀东都洛阳之民。”(元《三国志评话》)
(47)中间说起兴哥少年老成,这般大事,亏他独力支持。(元《元代话本选集》)
表示“不满”的“亏”用法较为少见。北大语料库中元代用法只见1例。如:
(48)婆子问道:“官人出外好多时了,还不回?亏他撇得大娘下。”(元《元代话本选集》)
明代表示“不满”的“亏”用例开始增多。例如:
(49)子服疑之,默取看毕,藏于袖中,呼承曰:“国舅好自在!亏你如何睡得着!”(明《三国演义》)
(50)元帅大怒,骂说道:“亏你们还要做游击将军,孟孟浪浪中箭输阵而归,当以失机论,于律该斩。”(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51)郑十正独自个坐在前轩打盹,沈将仕急摇他醒来道:“亏你还睡得着!我们一样到此,李三哥却落在蜜缸里了。”(明《二刻拍案惊奇》)
由独立做谓语,到带名词性短语,再到后接小句,“亏”的句法功能的扩大为“亏”构式的形成提供了句法条件。
(二)主观化的增强——“亏”构式形成的动因
“亏”构式的形成与说话人的主观性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亏”构式的形成是主观化的产物。“亏”的语义类型直接受制于说话人的预期心理,而预期心理的有无、正反方向的不同又直接影响说话人对于损益结果的判断,损益结果的不同则导致了说话人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不同情绪。
“亏”构式语用功能及成因整合为表1。
四、 结语
“亏”构式有三种语用功能:表示感谢或庆幸;表示感叹或赞扬;表示批评或指责。“亏”构式语用功能的不同与说话人心理预期的有无及预期方向有关。其中,说话人心理预期的有无决定了“亏1”和“亏2”“亏3”的不同:“亏1”中,说话人是没有预期的;“亏2”和“亏3”的说话人是有预期的。“亏2”和“亏3”是预期的方向不同造成的:“亏2”是超预期,即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方向一致并超过了预期;“亏3”是反预期,即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方向相反。
表1 “亏”构式的预期类型及语用功能
无预期而获利或避害,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是“受益”;有预期而被超越,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也是“受益”;说话人因此而产生积极评价。有预期而低于预期,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则是“受损”,说话人因此而产生负面评价。“受损”即“亏”,而“亏”和“益”是相反相成的,这是“亏”构式得以形成的语义基础。“亏”构式既可以表达积极类褒义感叹,也可表达消极类贬义感叹,这主要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心理预期和情感倾向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