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

2019-07-30王俊

当代经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新时代

王俊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不足的国家战略定位,是实现乡村社会经济自然创新协调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乡村产业振兴是优先农村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乡村社区是乡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载体,产业融合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动能。坚持乡村建设的规划先行和支农政策保障,因地制宜培育乡村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健全和完善乡村综合治理新体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创新乡村发展机制,培育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生态宜居“两型”乡村,推动新时代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政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7-0044-06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和不充分[1],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战略定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时代需求。“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农村人居生态环保、乡风文明健康和谐、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民生活幸福祥和”是新时代乡村建设新一轮发展的价值目标重构。借鉴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结合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和农村现代化的不足,加快人的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振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补足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现实性

(一)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

新时代下乡村建设是全面深入持续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总抓手,牢牢把握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点就是产业兴旺,以优先农业发展夯实产业兴旺的基础,发挥农业产业兴旺对农业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协同和带动作用,进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链接发展加速融合,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口城镇化比例。因此,新时代下乡村建设的关键是优先发展农业。从农业产业产值情況来看,截止201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61 719.69亿元,较之2016年增长了2 431.91亿元,同比增长4.10%(见图1);从农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截止2017年,我国农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 892亿元,较之2016年增加2 054亿元,较2016年增加0.1个百分点(见图2)。[3]从农业产业总值和农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是平稳增长、呈上升态势的,农业作为乡村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下乡村建设能够有助于深入推进乡村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新时代下乡村建设有助于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社会经济振兴。一方面,新时代下的乡村建设本质上在于乡村的现代化,其实现途径离不开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效对接,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和平台为乡村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供给和服务;另一方面,新时代下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断改进和提升人居环境的绿色化水平,通过乡村综合治理新体系、乡村绿色经济带、乡村新型生态社区建设协同推进乡村现代化。要加强乡村综合治理新体系建设,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带动乡村生产场域、生活家园、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未来乡村的现代化。根据我国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乡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平方米,全国68.7%的行政村有集中供水,20%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65%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4]较往年在各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有助于构建绿色美丽乡村,助推农村现代化。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通过乡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引领,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逐步推进人的乡村现代化。构建中心城镇与自然村落之间的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城镇化的“亚核心区”,将中心城镇和自然村落链接起来,形成层次分明、关联紧密、阶梯式递进的“边缘区(自然村落)—亚核心区(新型农村社区)—核心区(中心城镇)”的乡村建设新格局,进而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实现乡村地区的现代化。

(三)以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随着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化,乡村地区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其产业发展对于乡村劳动力的吸附能力不断提升,有助于加快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兴起,以农业生产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农业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乡村电商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快链接,产业生产、产品经营、社会服务三大产业体系趋向协同创新发展,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转移,乡村新业态引导乡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攀升,促进农民增收,振兴乡村经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乡村就业人员数量为35 178万人,较之2016年减少了2.83%,城镇就业人员数量为42 462万人,较之2016年增加了2.5%;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32元,比上年增长8.6%。这些数据也在侧面反映出了随着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化和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不断增加,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二、国外乡村建设的理论借鉴

国内外学者综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对于乡村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模式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发展不充分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发展优势明显但传统滞后的农业经济部门共同组成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部门集聚了强大的资源、技术、劳动力等优势[5],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发展起着引导带动效应,促使农业生产中过剩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中,通过市场重新调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理论为我国新时代下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共享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进而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等现代投入品向传统农业的投入是打破传统农业低水平均衡,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6]。我国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点在于打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产业格局,以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的方式,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对乡村农业的参与融入,主要以市场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对乡村农业的改造,对接城市经济发展,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新体系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因此,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为我国的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三)核心边缘理论

约翰·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多个地域社会系统组成的,这些社会地域系统由于经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发展水平和程度的社会地域子系统。经济发展好、潜力大、资源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社会地域子系统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济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产业部门不完善的社会地域子系统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往往对“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支配支援和引导的作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理论思考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至新的国家战略高度,乡村建设必然迎来新的转折。尤其是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乡村建设的内涵、目标、未来方向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等诸多方面将进行相应调整。因此,要深入分析新时代下的乡村建设相关理论,明确其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改造传统农业是优先乡村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为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有利条件等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进而推动经济进步。这是优先乡村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新时代下的乡村建设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下的乡村建设重中之重是优先农业发展,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关键所在。优先农业发展的最终本质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7],通过乡村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助推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适度规模经济,从而走向乡村经济振兴。特别是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乡村农业产业发展迎来新的结构性变革,要持续加大对传统农业领域的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变乡村农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加强互联网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农村人力资本、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等新的要素投入,实现乡村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经营理念创新,进而深入推进乡村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其核心思想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不危害后代人发展的一种观点,强调共同性、持续性和公平性。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新方向,特别是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对于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表现,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乡村的建设,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要紧密结合,协同共进,在保护乡村生态性的基础上发展乡村社会经济。

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作为其中的标准之一,对乡村建设的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生态宜居就是要从“生态型乡村”和“宜居型乡村”两个维度建设美丽乡村,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乡村。“生态型乡村”就是要治理乡村污染、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不危害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在乡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承受度内发展乡村经济。“宜居型乡村”就是要进行乡村综合治理,改变村庄村容村貌,对鄉村生活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为乡村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无论是“生态型乡村”还是“宜居型乡村”建设,都需要以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提。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要应用低碳清洁技术、互联网技术,转变乡村产业发展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乡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循环利用农村废弃资源,减少生活垃圾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县域经济“亚核心”理论是乡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

县域经济“亚核心”理论是在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经济理论,结合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丰富和健全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县域经济将发达的城市经济和活跃的乡村经济链接起来,形成了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中间地带区域经济增长支点。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具有经济基础条件好、竞争力强等先天优势,因此在区域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由于地缘条件,产业发展薄弱,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地位。县域经济发展介于城市和乡村二者之间,它从属于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区,但又统领和支配着农村边缘区,是农村边缘区的核心。因此,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亚核心”[8],与城市核心区和农村边缘区共同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地域系统。

乡村就地城镇化区别于农民进城城镇化,是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模式。[9]乡村人口不再大规模的向大中型城市迁移,而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事业,以中小城镇为核心空间载体,辐射周边新型农村社区,促使农民本地就业生活,享受同城市社会一般的福利待遇。乡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在于要培育以新型乡村社区为主导的“亚核心”,通过新型乡村社区的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生活,从而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新时代下乡村建设的重心在于新型乡村社区建设,新型乡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是要发展乡村产业,主要是优先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相关配套设施产业,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二是要发展乡村社会事业,主要是发展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社保、旅游、社区建设等事业,缩小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三是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化、社会福利保障等功能。基于此,通过乡村社区功能集聚,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形成新型农村社区,真正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区从本质上来看既从属于中心城镇又统领着乡、村地区,可以看作是城镇经济的“亚核心”,服务中心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乡、村边缘地区经济进步。新型农村社区属于中小城镇的“亚核心”范畴,与县域经济“亚核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于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大中小城市——中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层次模式的末端,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所以,从这个视阈来看,县域经济“亚核心”理论是乡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

(四)产业融合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下的乡村建设的关键是在于产业兴旺,而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在于发展乡村产业[10]。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发展特色农业、融合农业则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核心动能。农业产业融合其实质就是要扩展乡村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将“文、旅、农、养”等农业产业链上三次产业有效链接,发挥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的叠加效应。利用农业产业的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教育价值、休闲价值等为未来乡村建设服务,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后的多层次、高品质需求,促进农民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效益,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一方面,围绕乡村农业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相关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村一、二产业融合的有效模式,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发展层次,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优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是实现农村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转变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农村就业,实现要素的跨区域合理配置。通过功能集聚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提升农业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进程中农业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实现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农业兴旺和乡风文明建设[11]。因此,从这些层面看,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乡村建设的核心动能。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选择

(一)加强乡村建设政策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地位,优先配置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建设等资源要素,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政策保障作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加强农业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乡村的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等,积极推进乡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大对非农业产业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鼓励发展乡村电商及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村。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农村土地供给和流转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构等方面的政策实施,推进乡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12]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强在乡村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乡村居民子女教育、乡村居民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保障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共享发展,进而深化乡村建设。

(二)培养支撑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新时代下的未来乡村建设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人才支持。因此,未来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要深化服务“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乡村地区相关部门或者组织应该不定期地对乡村产业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使之能够掌握新时代下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运用到乡村产业生产全过程中,从而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委托相关高校进行农民教育培训,转变农民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知识,进而服务“三农”。要因地制宜,切实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繁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加强服务“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使之在乡村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構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治理有效是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乡村治理体系的改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探索和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13],助力乡村振兴。要坚持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的综合治理。一是要发展循环农业,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重复利用,变废为宝,减少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振兴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强清洁技术、低碳技术在乡村产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改造传统乡村农业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方式,以现代技术投入要素的增加来实现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进而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要积极加快乡村环卫工工作建设,完善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对乡村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对乡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进而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绿色乡村,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

(四)坚持特色发展理念

坚持乡村建设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理念[14],培育乡村品质,形成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将乡村特色农产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形成乡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极[15]。一方面,要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培育新的乡村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特色村庄,在村庄面貌及村庄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上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式的乡村建设。特色化的乡村建设实质是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通过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扩散效应的发挥,集聚周边地区要素资源,延长乡村产业链体系,推进乡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五)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建设不仅仅要优先农业发展,更要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产业部门,发展乡村电商、信息技术服务、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完善乡村产业体系和功能,进而实现对要素资源的集聚和整合,促进乡村社会经济进步。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劳动力,分流就业,加速城镇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有助于优化和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而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建设。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乡村产业体系和功能的改造升级[16],实现全要素流动,满足未来城乡融合发展需求,推动未来乡村建设升级。

五、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机制研究

(一)构建乡村创新发展机制

新时代下创新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于新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创新发展是乡村建设和经济振兴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构建未来新乡村创新发展机制,依托创新实现区域性新型乡村社会发展的新形态[17]。一是要积极推动乡村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激活农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实现乡村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辐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依托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和比较优势。二是要推动乡村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即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打造新型农村社区,通过社区功能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从而加快乡村社会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要转变乡村产业发展的运行模式,以村集体为单位,引导农户、企业、合作社、旅游业等建立产业协会,共建共享互相融通,进而创新乡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乡村社会同城镇经济共同进步。三是要推动乡村创新发展的保障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政策激励,鼓励乡村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另一方面,加强乡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乡村创新提供保障。

(二)培育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一是要培育乡村产业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有助于乡村全要素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有序合理发展,促进有效供给和服务,实现乡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18]乡村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于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链接,逐步推进新兴乡村产业、新兴销售模式、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产业融合,为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二是要培育乡村产业协调发展的现实机制。要积极打造乡村产业综合园区,通过产业综合园区功能集聚[19],实现乡村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进而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加工业、现代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农村产业格局,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三是要培育乡村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实现产业间资源共享和利用,进而拓宽和延长乡村产业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乡村产业协调发展保驾护航。基于此,培育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乡村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这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尤其是自中共十九大之后,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绿色发展已然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因此,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前提[20],积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方面,要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强乡村治理工程建设,建立乡村污水处理池和垃圾分类处理厂,对废弃物等进行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防止乡村环境污染和破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强排污管道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打造生态环保型乡村;另一方面,要加快清洁生产低碳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转变乡村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内涵式发展,降低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排放,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赢,进而深化乡村建设,实现未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翔宇.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EB/OL].(2018-01-01).中国社会科学网.

[2]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鄉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3] 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统计分析[EB/OL].(2018-02-24).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2/613901.html.

[4]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EB/OL].(2017-08-24).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67060292_414515.

[5] 陆军,林冠廷.后工业化时代与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与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8(7):6-8.

[6] 邓大才.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13,45(3):14-25.

[7] 李道亮.农业4.0引领我国乡村振兴[EB/OL].(2018-01-15).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9659477626829243&wfr=spider&for=pc.

[8] 刘国斌,杨富田.新常态下县域经济“亚核心”形成机制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5):56-61.

[9] 李小静,赵美玲.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7(11):83-85.

[10] 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8(8):39-44.

[11] 姜晶,崔雁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7):39-45.

[12] 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13] 胡红霞,包雯娟.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J].重庆社会科学,2018(10):24-32.

[14] 农业部课题组,张红宇.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J].求索,2018(2):51-58.

[15]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25-33.

[16] 文丰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之理性审视[J].重庆社会科学,2018(4):16-24.

[17] 刘年艳.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发展形态[J].农村工作通讯,2017(23):36-38.

[18] 赵之阳.以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60-64,74.

[19] 程小芳.城市化背景下振兴农村经济的困境分析[J].农业经济,2018(9):37-38.

[20] 毛平,谷光路,张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8(9):52-55.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新时代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