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弘扬传统文化的道与术
2019-07-30李文倩
李文倩
20世纪80年代,曾经兴起一轮传统文化热,引发“寻根文学”等一系列文化形象,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一轮新的文化热又在悄然来到我们身边。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图书编辑来说,却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渐渐成为受众主体,价值多元,取向多样,受到无厘头、美国大片、二次元等文化的影响。加之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的图书本来就受到行业的挤压,弘扬传统文化的尝试,往往叫好不叫座。
那么对于21世纪的图书编辑来说,面临着时代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多重变化和考验,能否利用好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殷殷期盼,坚持不忘初心和坚持创新,就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道与术。既不能被外界牵着鼻子,又不能墨守成规,向故纸堆中求生存和发展。
1.不忘初心,内容为王是宗旨
作为一名传统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上,笔者常常感受到一种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极为便捷,如何做出不一样的选题,别具一格,独具魅力,成为信息能否成功传递的关键。
面对时代给每一个出版工作者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仍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
传统文化一度成为“高冷难”的代名词,意味着古老、落后甚至“因循守旧”。然而,好的内容,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仍然会成为传播力的“杀伤性武器”。前几年,《明朝那点事》的热销,就是一个范例。历史本来容易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在经过了“百家讲坛”式的历史热之后,此书以全新的叙事方式,用诙谐幽默而又不失冷静客观的方式,再现了明史的经典桥段,从而大受欢迎。
图1 《中国纹样全集》典型线描图[1]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斯曾说,内容是最初始的原料。这不仅仅是传媒出版业的铁律,影视、游戏等也不能免俗,好的内容是一切创作的源泉。没有内容作为支撑,所谓新技术将无用武之地。不管出版业怎么改变,怎么进行“互联网+”的创新,“内容为王”始终是无法逾越的一条底线。从古到今,只有那些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才会源远流长。尽管时代在变,人们对于好的内容的期待,永远都不会改变。近年来,博客、微博、公众号,新的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对于优秀内容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纹样全集》,自2009年初版以来,累计再版6次,销量达18000余套,仍畅销不衰。
《中国纹样全集》是目前采集中国古代纹样最全面、最权威的大型出版物。全书计四卷,共1776页,收纳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器物图案拓片和线描图2万余幅,可谓鸿篇巨制、包罗万象、精美绝伦,同类书中无出其右。中国的传统纹样,从新石器时代创始,历史长达8000年,其题材之广泛,构成之多样,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以及这些纹样体现出的一以贯之而又变化无穷的独特风格,在世界装饰史上是罕见和杰出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线描图是本书作者、我国权威工艺美术史专家吴山先生倾毕生精力积累的。在他生活的那个图书印制不发达的时代,吴老先生将收集来的纹样、器物图片保存下来,再用硫酸纸蒙在上面,将纹样用细笔重墨勾勒描摹下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吴老先生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在手描纹样,可见他对纹样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这些纹样足足有2万余张。此等艰苦而精细的功夫,可谓空前绝后,因此《中国纹样全集》可以说是世所仅有的一部中国纹样专业图典。
本书既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纹样的学术著作、历史全书,同时又可作为美术设计工作者的专业工具书,深具资料价值。在文字部分,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学、民俗学、文献学等方法,对中国古代纹样的产生、演变、寓意,以及构成、色彩、应用和风格,进行了详尽的解析和阐述。在图版部分,先按时代编排,再据品种分类,既可以追踪一个图案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规律,又可以分别领略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秦汉的雄浑、隋唐的雍容、宋元的典雅、明清的富丽等,纵向的历史脉络与横向的时代概貌皆十分清晰。
可见,中国的传统纹样,从新石器时代创始,历史长达8000年,其题材之广泛,构成之多样,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以及这些纹样体现出的一以贯之而又变化无穷的独特风格,在世界装饰史上是罕见和杰出的。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欢,此书才几番再版。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中国故事》丛书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其亲和力的又一力作,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亲切日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唤醒文化记忆,开启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套丛书专家撰稿,明白晓畅,轻快活泼,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也是个延续出版的图书。在陆续推出了《妙品汉字》《诗词的故事》《趣谈楹联》之后,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一致欢迎和推崇。出版社和编辑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之魅力,又推出了《中国故事·传统节日的故事》一书。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年节文化,许许多多有关节日故事,神奇而生动,引人入胜。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它们的来历、风俗和传说,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让孩子们在故事中了解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记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作者来看,《趣谈楹联》《诗词的故事》《妙品汉字》由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栏目主讲人孙丹林先生执笔。孙先生被评为《百家讲坛》“最投入”的主讲人,讲课妙趣横生,现场气氛热烈;下笔亦全无沉重的道德说教和晦涩的专业解析,依然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丛书轻松有趣,深入浅出,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极佳选择。
从设计和市场来看,整体设计上凸显中国意趣,文图相得益彰。市场认可来分析,荣获得“第二届奎虚图书奖推荐奖图书”“2016年大众最喜爱的鲁版图书”等荣誉。其中该丛书上市当年即加印一次,先上市不足一年,销量已达三万册,入选寒暑假读书推荐书目。演讲签售现场气氛热烈,两次获奖,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以上两个图书的编辑和营销来看,传统文化并没有遇冷,已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秉持一颗初心,那就是坚持内容为王。
2.创新包装 “旧酒”,“新瓶”愈老弥香
然而,单凭热情,却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用新瓶把旧酒装出新的格调,获得新生代读者的认可,才是解决传统文化吸引力的根本之道。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坚持内容为王、不忘初心虽然是“道”,但也不可忽视创新的“术”。例如图书信息采集编辑的过程、后续的营销模式与拓展市场方式以及后续的文创产品开发都要持续更新。还是拿《中国纹样全集》举例,图书出来了,鉴于市场效果我们可以考虑后续的文创产品开发,选择能代表中国时代特征的经典纹样,做图书包装纸、丝巾、口红、纸扇、帆布包、传统木梳样式、化妆品包装等。正如故宫在淘宝开发的“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开得如火如荼,不仅使我们感受了传统文化积淀的力量,而且使故宫博物院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简言之,只有做到“苟日新,日日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不能成为因循守旧的理由,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这些年,根据读者携带便利的需要,口袋书的出版发行;根据大家对于古籍的审美需要,线装书的大行其道;根据小读者对于国学知识的需求,一些故事和画册的流行……如上案例,都说明了编辑手法和创新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认为,如何把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当前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百年来,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辞源》却从未停下它前进的步伐,它始终与历史相伴,同时拥抱着传统与现代”。作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产品代表之一,《辞源》尚且没有止步,一直试图以新的姿态沟通传统到现代的桥梁,这对我们不能不是一种鞭策和启发。如何完成新旧之间的翻译和联通,既是一道难题,又是一道必答题,需要我们一直努力。[2]
3.进行数字化探索,图书编辑的“e”翅膀
互联网思维正改变每一个行业,特别是数字出版,图书行业更是深受影响。数字出版发展至今,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9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24.2%,增长速度与增长贡献在新闻出版各产业中位居第一,且遥遥领先。毋庸置疑,数字出版的高速增长和贡献将为图书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支撑,也给传统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传统图书出版业的策划编辑,必须接受并主动融入这个时代变革,抓住机遇,迅速构建思维模式的迭代——具备“互联网”思维,迎接挑战。”[3]
“互联网+”时代,打通了编读之间的鸿沟,使得编辑和读者真正实现零距离沟通。在这个尤为重视客户体验的时代,作为图书这个特殊产品的生产者的出版社及编辑,也要提高并创新读者在图书宣传和营销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强互动性,通过产品制造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火花碰撞,提升图书产品的市场对接程度。目前微博、微信中充斥着各种APP,可见小程序在销售范围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图书市场中的各类APP也不例外,作为出版社及编辑不仅应有意识地去接受、学习,更应该学会灵活运用。编辑在责编一本书时,要尽量多地考虑怎么提高其宣传效率,特别是发行人员,最好和编辑一起努力、策划,提高其图书的市场影响力。
在与读者互动方面,编辑要走出办公室,去书城、学校做调查,探知读者想要了解哪些知识、信息,或者参考眼下当红的公众号、抖音等资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把网友变身为作者,大家共同参与来打造一本好书。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文化自信成为出版人的追求。出版优秀的作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也可以传播中国声音,让读者了解人类美好的价值,不仅是新时代从严治党的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漫长之路,需要一批批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出版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注释:
[1]吴山:《中国纹样全集·宋·元·明·清》,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72-73页。
[2]郝天韵:《重大工程精品力作:弘扬传统文化 延续历史文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周刊》,2017年9月18日。
[3]任晓宁:《数字出版成产业增长“三驾马车”之首》,《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周刊》,2017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