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路径初探
2019-07-30邱杰张敬婕
邱杰 张敬婕
在新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体审美与客体功能需求发生功能性转变,对设计学类专业新型人才之素质结构、能力要求、知识体系的要求明显提升,其素质结构组成不仅需要丰富的国际视野和艺术理论知识,更注重将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化。面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高校教育体制内对教学改革的呼声高涨,促使我们在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进行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工作站”教学平台为载体,以实际设计项目为量化指标,在交互式、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实现当代设计生产方式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对旧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转型,有效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提高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1.设计学类专业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设计创新性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与生活方式,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多个二级学科。据统计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国家。
然而从实质上考量,我国的高校设计教育质量与就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多种因素导致大多数设计类毕业生陷入低水平就业状态。以南方某省份为例,该省设有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学有36所,其中艺术学院1所,全日制本科院校8所,全日制本科院校11所,全日制职业技术院校16所。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不如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较低,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较为模糊。例如通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数据资料收集,并对近220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近31%左右的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这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并不能从这大学四年的专业教育中获益。对于这种结果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教育费用,也是教学资源的无形浪费。
大学生在经历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本应能够直接投入市场和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通过对武汉两个公司52名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图2至图5),在调查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85%左右,而拥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仅占10%左右,在校期间未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占78%左右,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仅占14%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毕业生缺乏训练,动手实践能力差,无法立即适应公司的工作需求,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
设计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一个设计思维的产生来源于设计师所掌握的理论认识和专业素养,而风格和个性的形成则植根于设计师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与成熟的个人经验,其形成与推进的能力是不规则的、随机的,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书本和课堂教学来达到,必须通过设计实践中的长期渗透和磨炼来建立。因此,在设计学类专业中,课堂教学、理论传授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到达有效的转化与融合,在这个前提下,新型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成了很好的载体与教学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脱胎于现代建筑教育中的学徒培训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图6),它提倡“从做中学”,通过实际工作过程,探讨设计的形态、色彩和材料,包豪斯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将现代建筑和设计以及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种“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教学范式早已成为当代设计学高等教育的基础,为国际上诸多高校所推崇。从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灵感,探索当代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设计教育新模式。
新型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设计和开发实力,其前提是要在具有专业能力和设计资源的教师团队带领之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平行教学科研工作。工作室平台面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校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选择进入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形式采用开放式教学,研究方向按专业设置。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习和实践、实施与统筹、目标和计划、分配与合作这几个组合尤为重要。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工作室导师将实际的设计案例与方案代入工作室平台,作为教学的一个过程,可将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导师可聘请设计机构的设计师、设计总监和其他专业设计师来到学校,通过讲座,讨论,演示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工作室成员和这些专业设计师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和总结行业需求,理解设计全过程,适应毕业后的整体环境,缩短学校教学与设计机构的距离。工作室项目完成后,通过市场调研、材料组织、业务交流,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后期实践实习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以面向企业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对行业市场与专业领域的直观感受,认识职业,理解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重组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专业理想与职业操守,获得明确的专业归属感。
图1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调查分析表
图2 公司员工学历结构
图3 在校期间是否系统专业
图4 公司员工工作经历
图5 公司员工工作完成情况
2.设计学类专业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行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平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构建必不可少。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首先,必须打造固定的工作空间和培训基地,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以先进的软件和硬件支持配合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要结合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根据工作室的职责和任务,合理地将软硬件结合起来,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软件环境对于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主要是指师资力量支持以及工作室与整个行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工作室硬件条件再好也无法取代项目现场的直观性,要使学生获取设计生产操作的真实感受,得到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依靠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争取校企合作的最大深度。从表面上看,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一旦学生进入项目承担了最直接的生产任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指导和监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终止,而是给学生独立工作或协同合作的机会,在良好的模拟工作条件下去接触真正的设计,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室教学中,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对教师具备的能力需要有更严格的要求与审核。工作室导师除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综合能力外,还需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项目资源,能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至设计生产实践,然后反馈到课堂。在工作室制教学环境引导下,学生在接触企业项目中获得一定实践能力后,也可达成与社会企业的良好关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
3.环境设计专业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本学科各专业的软硬件条件具备情况,我们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展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试点,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尝试。
3.1 注重理论知识向创新思维的转化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着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科学分布课程结构,按照行业工作流程形成课程模块,搭建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结构;在实践课程环节内联合企业探讨实践课内容与教学方案,联合制定实践内容、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设计案例的对照,尤其是对设计大师的里程碑式阶段性、前瞻性典型案例剖析,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归属与创作激情,树立专业榜样,建立专业理想。同时更为强调学生的学为所用,并通过代入实际设计项目的实现,消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的教学成果通过围绕设计项目的论文、研究报告、作品等形式得以呈现。
图6 包豪斯校舍
图7 教学实施方案编制流程图
3.2 倡导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的“研究型”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关系是“传道受业”,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度线性关系,最终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分数上,在这种教学关系下,学生知识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验证,在当时接受得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也很快。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研究型教学”的教学关系为多向度发散关系,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在师生间互动讨论、独立思考与协同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导师引导完成项目实践与理论传授相互印证的全过程,注重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主动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认知能力、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其教学成果以项目的实施状态和创新程度,通过方案评价和论文体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设计学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实用的开放式的课堂,突破课堂、黑板和粉笔的狭小空间,扩展到数据室、图书馆、电子网络甚至市场,大大扩大了教学活动空间,缩小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工作室导师使用项目主题或项目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和事实,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分析和总结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理论和实践知识更加健全。
工作室制教学过程是一个讨论、交流和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激情,更加明显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式教学模式体现在课题、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这种互动不仅是导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同时也是社会行业与学生间的互动。当课题项目确定后,导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讨论与研究,在了解每个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出研究计划与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社会与市场走访等工作。在课题与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同课程和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突破单一的课程内容,使知识内涵得到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创造思维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3.4 建立完善科学的工作室制教学评价体系
工作室制教学评价体系应与学科教育评价体系为整体,要符合高校设计学类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学理念,解决常规教学评价与社会评价标准的矛盾。无论是工作室的配备、管理、还是工作方式,都必须有科学的、标准化的论证依据。从工作室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现有市场和行业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可操作性。而工作室教学体系由“校内”和“企业”两个部分的学习单元组成,依据设计学类专业设定的项目导向与教学目标,制定可操作的教学实施方案,其编制流程如图7所示。
图8 教学评价体系图
在工作室中,导师担当至关重要的领袖作用,因而导师的职业素养必须是良好的,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科研能力,设计理论知识丰富,同时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施经验。挑选德才兼备、专业能力扎实、获得学生们的充分信任、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表率作用的导师,是圆满完成“工作室制”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
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是工作室模式运行的必要保障,对照传统的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工作室管理经验,实时调整系统的适应性,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改革。工作室各教学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估数据,是通过学生评价、教师相互评价、督导评价获得,在收集数据信息后进行分析整合,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研究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各专业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对评价工作的认识,明确教学评价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见图8)
4.结语
探索和研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当前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以缩小乃至消弭课堂教学与现实生产之间的距离为关注点。基于实战理念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完善了教学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激励机制;校协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运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成长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良好机遇,可满足符合社会行业人才标准的培养要求,为设计学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