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下的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2019-07-29汪增洋王婉悦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引力合肥都市

汪增洋 王婉悦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2014年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后,安徽省与苏浙沪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与苏浙沪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安徽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需构筑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以推动安徽省对接融入长江三角洲,促进省内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对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基于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开展而来[1],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2]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理论[3]提出后,中心城市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周围地区起着引领作用,许多学者借助于引力模型等工具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演化过程等进行测度分析,划分空间经济结构[4-8]。随着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影响的不断加深,位于边缘地区的县域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9-12],钟业喜等提出中心城市的规模对区域影响显著,改善交通和培育中心城市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13],王金营等指出中心城市对周围县域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接受辐射的地位[14]。徐明华从研究县域和中心城市的引力关系中为县域如何融入都市圈提供了借鉴[15]。以往的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关注较少,研究尺度多以市或县为单位,较少有研究将省域范围内的城市和县域两方面结合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由此,本文以2014年安徽省的行政区划为准,从安徽省的16个市和62个县(县级市)的经济联系角度,借鉴徐明华等对于城市圈的界定和县域类型划分方法[15],根据各市与县域的引力联系并结合安徽省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安徽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探究省内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明确区域中心城市,并将各县依据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度和县域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分类,以期为安徽省构建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提供可行建议。

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数据选取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区域经济联系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中,引力模型受到广泛的应用。自美国地理学家赖利在1931年率先将引力模型推广到人口与商品零售引力关系的研究中,建立了零售引力模型之后[16],康维斯在1949年指出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该城市的规模成正比,与城市和周围地区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此后,引力模型逐渐成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领域的研究工具[17],其基本公式如下:

公式(1)中,Fij代表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引力值;Mi和Mj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经济质量;Dij表示两城市间的距离;k为引力调整系数。

以往研究多采用GDP或者GDP和人口总量或人口密度等作为经济质量,忽略了农业对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依赖性、在区域间流动性较弱的特性,不能准确反映地区间的实际经济联系,由此本文选用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作为经济质量。由于地区间经济实力有所差别,经济实力不同的县域与城市所产生的引力作用具有差异性,相应地,引力调整系数也应有所区别,徐明华在对浙江县域和中心城市的引力测算中采用经济落差来反应区域间的发展差异[15],本文沿用此方法,将地区间的人均GDP比值作为经济落差,地区间的人均GDP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域往往与城市的联系更紧密,其人均GDP与市区人均GDP更接近,计算出的引力值也较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则与之相反。因选取的城市和县域都在安徽省境内,县域与城市间的交通方式主要以公路为主,且相对来说市县之间的距离较短,综合考量,本文选取两地区间的地理距离数据作为距离。由此,本文采用的引力模型计算公式为:

公式(2)中,Fij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j个县之间的引力值,Mi和Mj分别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j个县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Dij表示第i个城市与第j个县之间的距离,Kij是引力调整系数,表示第j个县的人均GDP与第i个城市的人均GDP的比值,Ci和Cj分别代表第i个城市与第j个县的人均GDP。

(二)研究对象和数据选取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全部16个地级市市区和62个县(县级市),从市区和县域的引力联系分布中探求省内经济联系分布的格局,以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研究中心城市对县域辐射作用的时空变化。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本文将安徽省以淮河和长江为界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皖南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和黄山,皖中包括合肥、六安、安庆和滁州,皖北包括蚌埠、阜阳、淮南、淮北、宿州和亳州。文中各地区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GDP来源于2004-201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为确保数据具有可比性,城市市区和各县的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采用2003年物价水平计算。各地区间的地理距离来源于百度地图。

引力值平均值反映了安徽省各地级市市区与县(县级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平均水平,引力值在平均值之上的市县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具有强经济联系,而平均值以下的地区间经济联系不密切,存在弱经济联系。根据计算结果,安徽省2003年至2015年的市县引力平均值为0.29,本文选取0.29作为划分指标,引力值在0.29之上表明该城市与县之间产生的经济联系密切,市县之间引力作用明显,该县受到市区的辐射作用,可以作为以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各市区对于县域的引力值加总反映了其对县域辐射力度的大小,引力总值越大,表明该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越强。各市区对于县域的吸引数量代表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其值越大,表明城市的辐射范围越广。为准确研究安徽省中心城市对于县域的辐射程度和辐射范围,下文在计算城市引力值时剔除了引力值在0.29以下的弱经济联系。

三、研究结果

(一)经济联系时间变化分析

研究期间,引力总值由98.52提升至488.90,市县经济联系程度加深,城市对于县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总体上看,安徽省市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2003至2007年和2007至2011年两阶段期间引力值增速较快,而在2011至2015年阶段,在国内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背景下,安徽省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发展问题逐渐显现,省域经济在调整中前行,市县之间的引力值增速明显减弱,城市与县域的空间经济联系增速放缓。

由表1可见,皖南地区的合肥,皖南地区的芜湖和马鞍山,皖北地区的蚌埠,阜阳和淮南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吸引力总值较强、吸引县数量较多,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日渐凸显。其中,皖中地区中心城市合肥的引力值和吸引县数量在研究期间增幅较快,辐射水平领先于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且差距不断加大。

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展。十五计划期间,安徽省提出“一线两点”发展战略,一线即皖江经济带,两点即合肥和黄山,发展重心集中在皖中合肥和皖南芜湖、马鞍山等地区。此后,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建设步伐,皖中和皖南地区依托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的建设,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而皖北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产业发展落后等现实因素,中心城市的实力相对较弱。十二五规划期间,省内重点发展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城市群,合肥的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合肥对于皖中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快速增强。经过多年发展,在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的推动下,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度不断增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合肥作为“一圈一带”的核心城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引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合肥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周围地区的优势资源,皖中地区呈现出合肥快速发展和其他城市缓慢发展的格局。皖南芜湖和马鞍山作为“一圈一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与县域的经济联系逐渐加深,对县域的辐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缺乏有力的政策推动,辐射作用相对较弱。蚌埠由于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对于县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增长缓慢;阜阳由于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县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淮南受到传统煤矿产业调整升级的影响,引力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

表1 安徽省各市引力值和吸引市县数量

(二)经济联系空间分布分析

为对安徽省城市与县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在对市区引力值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对县域引力值进行了相应划分。城市的引力值是与其有强经济联系县域的引力值加总,反映城市对于县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县域引力值是与其产生强经济联系的市的引力值加总,县域在发展中不仅受到所辖市的辐射,也与周围其他城市产生了经济沟通与联系,通过计算与县域产生强引力关系的城市的引力总值,可以了解县域的经济活跃程度和受城市辐射深度。城市和县域的引力值以市区和县域各自的引力值四分位数为划分依据,其中,为展现县域中弱经济联系地区的空间分布,本文将县域的下四分位数调整为0.29,得到的安徽省市县经济联系强度的时空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市县经济联系强度的时空变化

由图1可知,在2003年,与市区经济联系密切的县域零散分布在合肥、马鞍山、蚌埠等城市周围,此时城市的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对县域产生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和县域引力呈现“双弱”的分布格局。至2007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产生密切经济联系的县域数量开始增加,从北向南以淮北、淮南、蚌埠、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为轴呈现纵向经济带状分布。在2011年,在合肥都市圈和皖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域的经济联系日渐密切,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县域经济联系强度以纵向经济带为中心呈现圈层分布。至2015年,随着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加强,圈层结构逐渐强化,县域经济联系强度围绕经济带依次减弱。总体上看,强经济联系的县域多分布在经济实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周围,如合肥市的肥东县和肥西县,弱经济联系的县域分布在省域的边界地区和皖南黄山,池州等落后山区。这也符合了距离衰减效应,与中心城市距离越近的县域其引力值越大,而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其引力值较小,受到的辐射作用较弱。可见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其对周围县域所发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大,在今后的发展中需突出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县域类型划分

结合市区和县域之间经济联系的时空分布,综合考虑市区的辐射程度和辐射范围,本文将合肥,芜湖和马鞍山,蚌埠和阜阳分别作为皖中,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把与中心城市产生紧密经济联系的县作为以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成员,将安徽省的县域按照与中心城市的引力联系和各县的经济实力划分为六个类型,其中,县域的经济实力以各县的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县域类型

类型Ⅰ-1:与中心城市联系较强,自身实力强,已明显的融入到都市圈中,如肥西县。肥西县位于合肥周围,与中心城市合肥的经济来往密切。此类县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市的沟通协作,积极承接市区的产业转移,全力加快产业的引进和集聚。

类型Ⅰ-2:与中心城市联系较强,但自身经济基础薄弱,位于都市圈中,如舒城县。舒城县被誉为合肥的后花园,自然条件优越,可为中心城市提供旅游休憩的场所。此类县域可以发挥地理条件的优越性,承担中心城市欠缺的职能,在都市圈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类型Ⅱ-1:与中心城市联系较弱,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并不明显的处于都市圈中,如天长市。天长市被誉为安徽的东大门,受到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和省内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开展较少,建议此类县域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节点县域的重要沟通作用,协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类型Ⅱ-2:与中心城市联系较弱,自身的产业实力也较弱,并不明显的位于都市圈内,如临泉县。临泉县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强劲的增长支撑,与中心城市阜阳的经济联系较弱。此类县域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类型Ⅲ-1:与中心城市联系较弱,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强,不位于都市圈内,如东至县。东至县位于皖赣两省交界处,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和自然历史条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良好,但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没有与中心城市产生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不属于某一都市圈。这类县域要依托现有的发展优势,可考虑撤县设市,使其有更多的发展自主权。

类型Ⅲ-2:与中心城市联系弱,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并不位于都市圈内,如石台县。石台县因其山地地形限制了产业发展,但可以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旅游业。对于与中心城市没有强经济联系且自身发展条件较差的县域,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突出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撑作用。

以上县域也可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经融入都市圈的县域,一类是尚未融入都市圈的县域。对于已融入都市圈的县域,其发展重点集中在明确自身在经济圈的定位,积极承担相应分工,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对于尚未融入都市圈的县域,其发展路径是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实力,主动融入都市圈。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安徽省城市与县域引力联系的时空变化,研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下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对于县域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呈现差异化,皖中地区的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皖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稍弱,而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最弱。通过城市和县域引力值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经济联系强度较强的地区由零散分布发展至以纵向经济带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分布,而弱经济联系地区多分布在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远的省域边界地区和皖南落后山区,中心城市对于县域具有明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根据县域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和县域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将县域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自身实力强且已融入都市圈,自身实力弱且已融入都市圈,自身实力强但并不明显位于都市圈,自身实力弱且并不明显位于都市圈,自身实力强但尚未融入都市圈,自身实力弱且尚未融入都市圈。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基于合肥快速发展和其他城市缓慢发展的现状,在推动合肥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要防止虹吸效应,避免资源要素过度集中于合肥,以免造成合肥发展过强而其他城市发展较弱的不合理的空间经济结构。

其次,要加大对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动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是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建议以蚌埠和阜阳为皖北地区的双核心城市,协力推动皖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最后,县域要明确自身在都市圈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位于都市圈内的县域要明确其所承担的分工,主动对接服务中心城市,找准在都市圈中的定位。都市圈外的县域则需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发展特色经济,提升经济实力,积极融入都市圈。

猜你喜欢

引力合肥都市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延安新引力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感受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