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研究
2019-07-29耿刘利龚洁松
黎 娜 汪 娇 耿刘利 龚洁松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由于农业的弱质性,相较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农村金融风险高于城市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于农业农村贷款常常爱莫能助。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是关系到安徽省整体供给侧改革成败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农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省农村金融有了长足进步,如:村镇银行数量、农村金融机构固定资产净值和农林牧渔贷款余额等指标逐年升高。但相关农村金融指标增速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确定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降低农村金融风险是缓解农村金融排斥,解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期,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风险的客观性及农村金融主体的弱质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高于城市金融。信息不对称,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表现尤甚,该特征使得农村金融风险更具有隐蔽性。因此,为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本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梳理了当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影响因素的测试模型,以期控制农村金融风险防止金融风险扩散。
二、农村金融风险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农村金融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
国外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研究主要关注于:信用风险、道德风险以及客户信息等方面。Hans Dieter Seibel(2001)提出伴随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产生,其资金规模有限更容易引发信用风险[1]。Jose A G Baptista(2006)认为资金需求方的贷款目的、借款额度、贷款期限、资信情况是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原因[2]。Keith(2011)认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掌握详细准确的客户信息来分散金融风险[3]。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研究主要关注于:信用环境、外部气候环境、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控以及财税政策、利率水平等方面。柳松(2007)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并提出构建良好的信用体制是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4]。徐子尧(2010)提出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气候的较大影响,因此自然灾害是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运营风险的重要因素[5]。吴玉宇(2011)提出农村金融机构承担了政策风险和运营风险,并指出财税政策、信贷利率等是政策风险的影响因素。金融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金融机构的资金充足率是运营风险的影响因素[6]。田光伟(2015)提出,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是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7]。潘燕鹏(2016)提出农村金融风险是由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双方造成,并针对内外部因素提出风险防控措施[8]。
(二)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
国外关于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主要关注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资产组合、政府管控等方面。 Meeker Drabenstott.et(1997)提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分
散农村金融[9]。 Rashid R.Faruqee.et(1998)根据巴基斯坦的信贷现状提出非正规金融是造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倾斜力度扶持其发展并尽可能的规避其风险[10]。M Sriram(2002)提出完善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是降低农村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11]。Saunders David(2007)建立模型,对风险进行评级后,通过资产组合分散信贷风险[12]。Morduch(2010)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应关注于职工培训、提高市场预期准确率以降低其自身风险[13]。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主要关注于风险分担、信用担保、农业保险、政府监管等方面。马宇(2007)提出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和银行中介机构跨期风险分担可有效缓解农村金融风险[14]。杨大光(2010)提出信用担保制度是解决农村金融风险的路径之一[15]。何景伟(2012)提出完善农村保险制度有助于解决农村金融风险[16]。邓慧博(2017)提出政府部门金融监管可有效防控农村金融风险[17]。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经济体制不同,因此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资本市场、资产组合等方面。国内学者则更加关注于风险分担、信用担保、农业保险、政府监管等方面。鲜有针对于安徽省农村金融影响因素的分析。因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针对安徽省农村金融风险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安徽省农村金融现状
随着安徽省农业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融资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选取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及资金互助社的存款及贷款情况反映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融资规模逐年扩大 (如表1)。在金融规模扩大的同时,应当关注的是存款与贷款差额绝对数增长迅速,资金溢出严重现象。说明农村金融的支农效果逐年减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吸储的资金流向了城市地区。
表1 2011年-2017年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融资规模一览表单位:亿元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其存款余额的比值(即农村金融效率)逐年递减(如图1),说明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转化为农业贷款的能力减弱,金融配置效率降低,金融配置效率不尽如人意,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图1 安徽省农村金融效率图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密度增加,为农村地区金融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从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分布可以看出农村信用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中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如表2)。
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通过调研安徽省涉农金融机构(资金供给方)与资金供需方,我们发现安徽省农村金融风险主要由信用风险造成。信用风险在资金供需双方中,资金需求方表现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资金供给方表现为不能有效的到期兑付存款本息。因此,本文金融机构不良率的相关因素拟选取4个变量表达,即:资金需求方的可支配收入 (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资金需求方的农业保险参保率与资金供给方的资本充足率以及涉农贷款占比。上述贷款方的可支配收入、农业保险参保率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假定皆为金融机构不良率的负相关因素。涉农贷款占比与金融机构不良率假定呈正相关。即:资金需求方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其贷款的不良率越低;资金需求方的农业保险参保率越高,其贷款的不良率越低;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越高,金融机构的不良率越低;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占比越低,金融机构的不良率越低。
表2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一览表 单位:个
通过整合2011-2017年间安徽省涉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相关数据,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资金需求方的农业保险参保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涉农贷款占比作为涉农贷款不良率的测度指标,通过建立VAR模型判断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判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通过协整检验以证明相关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Granger检验,以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检验模型为:
令(1)式和(2)式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 RSS1和RSS2
参数说明:T:为样本容量,p,q分别为y和 x的滞后阶数。F〉临界值,则说明是y的格兰因原因。
以BLR(不良率)代入y,分别以PIF(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AIR(农业保险参保率)、CAR(资本充足率)、RAL(表示涉农资金占比)代入x。以证明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保险参保率资本充足率、涉农资金占比是不良率的格兰因原因。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6.0首先将变量取对数后,测试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为非平稳序列,然后,将所有取对数后的变量一阶差分后,在5%置信水平下可得平稳序列。满足VAR协整测试条件。ADF测试结果见表3所示。
表3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2.VAR模型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Diebold(2009)提出的均值溢出测度方法,通过使用VAR模型计算出不良率(BLR)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F)、农业保险覆盖率(AIR)、资本充足率(CAR)、涉农贷款占比(RAL)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VAR模型计算结果
在5%置信水平下,滞后一期得出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论为:不良率(BLR)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F)、农业保险覆盖率(AIR)、资本充足率(CAR)呈显著负相关,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使不良率下降;涉农贷款占比(RAL)与不良率(BLR)呈显著正相关。即涉农贷款占比降低会导致不良率降低。
3.协整检验
如前所述,不良率(BLR)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F)、资本充足率(CAR)、农业保险覆盖率(AIR)、涉农贷款占比(RAL)具有平稳的线性关系,通过计算检验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检验结果发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F)和不良率(BLR)、农业保险覆盖率(AIR)和不良率(BLR)、资本充足率(CAR)和不良率(BLR)、涉农贷款占比(RAL)和不良率(BLR)均存在均衡关系。
表5 协整检验结果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后表明以上相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表6可以得出相应变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F)、资本充足率(CAR)、农业保险覆盖率(AIR)、涉农贷款占比(RAL)和不良率(BLR)构成了格兰杰因果关系。
表6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
5.小结
根据以上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保险参保率、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涉农贷款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与资本充足率、农民参保率、农民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而与涉农贷款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的降低必须由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单方面的降低涉农贷款比率只能加剧农村金融排斥,扩大城乡差距,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地实现。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手段,保障农村金融资本充足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倾向于向城市金融发展,这导致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不充足,进一步引发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充足的资本供给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金融的不良贷款率。这说明充足的资金供给降低了贷款门槛,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贷款热情,充足的资金更能促进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贷款的风险。所以加大政府扶持手段,如政府对相应金融机构进行减税和贴息扶持,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农村金融市场,以盘活农村金融市场,保障农村金融机构资本的需要。
(二)加大政策支农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目前,农民可支配收入还处于低端水平,而农民可支配收入低直接体现为其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贷款担保,这也是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通过农户自身提高其可支配收入成效甚微,不确定性强,往往受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户个人的力量着实有限。加大政策支农力度,如以村镇或村组为单位帮助农民建立实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只有农民收入提高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农村金融风险,缩小城乡差距。
(三)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更需要有强大的保险机制为其提供保障。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倾向农村,丰富其农业保险类产品,以供农民选择;另一方面宣传并鼓励农民积极参保,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扩大供给和需求,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参保分散自身的风险,从而降低其无力还本付息的概率,进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四)加速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强化机构内部控制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应在积极调研农业与当地农民收入支出特点基础上,加速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如建立涉农贷款责任担保制,用来分散和补偿信用风险。另外,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强化贷款前期、贷款期间以及贷款之后的沟通与监督,以切实降低农村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