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类大学有机化学“第一堂课”教学实践探索

2019-07-26刘华陈钟文万屏南林艳王增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

刘华 陈钟文 万屏南 林艳 王增涛

摘要:有机化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内容多、头绪乱。笔者多年来一直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各类有机反应发生的原因、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中医药类大学;有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13-02

一、学情分析

1.课程特点。一般中医药类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是在大一下学期学完无机化学课程后开设的。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基本理论多,抽象难懂;涉及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多,物理、化学性质多样,知识点多且细,散落在各个章节里;有机反应纷繁复杂,有机反应方程式多到记不住。学生不易理清线索,不易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很难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易发展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学生特点。大一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一则同学们对有机化学的认识仍停留在中学学习基础上,部分学生高中就对内容抽象、思维跳跃较大、趣味性较少的有机化学的学习缺乏吃苦精神和钻研精神,认为有机化学是基于表象和经验的归纳和概括,需要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式进行大量的死记硬背。

3.学时特点。和综合类大学的课程相比,中医药类院校的有机化学课程的课时在不断被压缩,从上下两学期的108节,到如今的80节,有的专业甚至只有54节,而且是每周5节课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如何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进度快的矛盾,这对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4.第一堂课特点。常规的第一堂课总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介绍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及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上,主要涉及枯燥的理论和定义等,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认为不是正文部分,不认真听,老师也认为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在课时压力下,为节约时间也往往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二、教学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第一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直接决定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对该课程的认同度。上好第一堂课对任课老师而言并非易事。如何选择和把握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的融合;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类有机反应发生的原因、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给学生“授之以渔”,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任课教师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而相关的教学改革也就显得极为迫切。筆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堂课”的教学。

(一)树立有机化学的“整体知识观”

所谓“整体知识观”,即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名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师,必须熟悉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异同,寻找规律,找到一条主线,把学生高中已有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有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再将这个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消除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独立性,契合《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以实现大学实施综合性教育的目的。大一的学生已经在高中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但中学关于有机化学知识的介绍一般都是基于表象和经验的归纳与概括,没有深入地探究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第一堂课,任课教师要将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教材的编排特点、各章节间的相互联系告知学生,使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体系与结构框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而对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根据学情分析进行整合。有机反应的过程,就是旧共价键断裂、新共价键形成的过程。若有机物分子中某些共价键的键能较小,原子间的作用较弱,那么当它与其他试剂作用时就容易断裂。或者说形成新键的能力较强,这些都有助于有机反应的发生。所以以共价键为链,将有机化学的知识点串起来,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结构的视角分析有机化合物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是有机化学的核心思想。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可以将学生高中认为散落在各个章节看似独立的各类官能团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彼此间相互关联的完整本科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度,形成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虽然烷烃、烯烃和炔烃都为烃,但因为发生杂化的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性质的迥然不同。烷烃中的键均为sp3杂化形成的键,头碰头发生最大程度的重叠,而且能绕σ键发生自由旋转,所以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牢固,稳定”。烯烃和炔烃发生的是sp2和sp杂化,形成了肩并肩重叠的π键,所以相比于σ键,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易断,活泼”。所以烯烃和炔烃的化学反应一般围绕着π键展开的,表现出一些相同的化学性质,如亲电加成反应。但因炔烃的两个π键形成了圆柱状电子云,炔烃的线型分子可以自由旋转,所以炔烃不和烯烃一样有顺反异构体,更因为炔烃的sp杂化,因有1/2的s轨道成分,对核外电子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而有了异于烯烃的亲核加成反应。

同样是因为结构上的差异,造成了虽然烯烃和醛酮的官能团都有不饱和重键,但前者发生的是亲电加成,而后者发生的却是亲核加成反应。醇(ROH)和酚(ArOH)虽然都有-OH,但从结构上分析,前者R-基团和后者的Ar-基团表现出不同的电性效应,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后者酸性明显强于前者,前者的亲核取代反应能力则强于后者。烯烃和苯都有π键,但因为结构的不同,前者发生的是亲电加成反应,而后者却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这些内容的讲述,使学生意识到结构与性质的关联非常紧密,对化合物的结构的认识更清晰。

(三)培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只要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机化学的教学就不再是个难题了。笔者认为在第一堂课上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重点介绍有机化学与医药学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堂课,笔者一般会以屠呦呦团队因研究中药黄花蒿中的青蒿素以及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例,说明中医药研究事业的伟大,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由此展开屠呦呦团队后期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制成抗疟活性更高的双氢青蒿素,来说明有机化学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还会以热门广告“欧莱雅葡萄籽膜力水”为何可以抗氧化,延缓衰老(如下图所示),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结语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学无止境,教亦无涯。有机化学是医药类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因为时代在变化,学情在变化,有机化学的教学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但从“第一堂课”的角度去展开有机化学的教学,对于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真正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靳菊情.药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大学化学,2016,31(5).

[2]刘乐乐,罗素琴,云学英,等.高等医学院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S1).

猜你喜欢

有机化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