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2019-07-26刘轩牛海鹏
刘轩 牛海鹏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相应的创新和改进,是亟须探索解决的现实课题。针对新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本文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提出了相应建议,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在现实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00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毋庸赘言,同时引人深思的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相应的创新和改进,这是亟须探索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双新”时代带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各领域发展的最大前提,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当跟上新时代新阶段的现实需求。但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依靠“灌输式”教育。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也进入了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有着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特点。这种新特点和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为了有效利用新媒体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时代的特性进行理解,以期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信息传播速度的实时性意味着如今信息传播的时间障碍不复存在,信息内容的海量性和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使得教育的素材和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和传播过程的交互性能指导宣传思想工作把单调地说教、自上而下地灌输转变为多向的相互沟通,增强思想交流的活跃性。但同时,传播范围的全球性也提醒着我们应时刻注意着来自国外的意识形态侵入。针对以上这些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本文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
(一)搭建新媒体互动平台,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创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对此,我国不少高校已进行了对新媒体阵地上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探索。这里以福建师范大学校团委的经验为例,从2011年3月开始,该校团委试水建立团学组织微博,在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推动建设600多个微博,对学生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进行全覆盖。通过微活动、微服务、微协会、微论坛、微文化的“五微”行动,使团学组织微博逐步成为“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动员、答疑解惑、工作创新”的五大新阵地。
借鉴该校经验,笔者认为教育者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调动校园媒体资源,积极建立媒体矩阵,搭建新媒体互动平台。这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第一步。具体而言,便是设立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兴社交账号。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而且更具意义的是,新媒体平台打通了学校官方和学生群体两个“意见场”,塑造了新兴的校园公共空间。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一方面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的宣传阵地,丰富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校园的意见场为学生提供理性的发声平台,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主动性,改进“灌输式”教育模式
“灌输式”作为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又称为单一主体论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高校教育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与个人品德塑造来完成。换言之,“灌输式”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仅仅是被放置在教育活动的边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在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借助新媒体本身的互动性、去中心化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并且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新媒体赋权参与理性的公共讨论并进言献策,使高校青年大学生成为校园、社会、国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三)建立高校新媒体管理制度,把握舆论导向
在看到新媒体带来便利和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草根性和匿名性使得被传播的信息魚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扰乱校园的舆论环境。特别是在舆论事件发生时,由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事实的传播可能导致信息的保真、衰减或变形等不同结果。同时掺杂着非理性声音,这极易造成校园舆论环境的混乱,新媒体平台此时便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舆情是现实社会的晴雨表。对于校园舆论环境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及时感知校园中的潜舆论,引导显舆论,避免负面的行为舆论。因此在搭建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同时,应当重视校园新媒体的管理。把握校园舆论导向,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新媒体管理人员是其中的中坚力量。首先,作为学生的“领头羊”,学生干部特别是其中的党员应时刻关注校园舆情,掌握校园舆情。身在校园环境中的学生干部比教师群体更能及时感知校园中的潜舆论,因此在潜舆论尚未发酵之前,利用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可以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传播取向。其次,高校辅导员也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不仅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者,更重要的是扮演直接影响学生的“意见领袖”角色。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传递的过程可被分为两方面:一是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信息,达到学生知晓信息的目的;还要善于把握“影响流”,即辅导员作为意见领袖,在与学生“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中将教育内容传递出去,增强说服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辅导员—学生群体”的信息传播走向。最后,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主动设置正能量话题,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在发布和推送校园声音时,承担好把关人角色,呈现和谐校园环境,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同时在某些舆论事件爆发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主流声音进行指导,做好信息疏导。
三、结语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大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新媒体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有利平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可借由这一平台进行创新。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并重视到:新媒体并非万能工具,它仍然不能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仍然是要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志君,魏纪林.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换与方法创新——以社会工作介入式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8,(1):19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6-107.
[3]林智仁,陈强.福建师大借微博构建“五微五阵地”[N].中国青年报,2012-12-09(2).
[4]戴瑶,刘梅.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三文化”融合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0):94-95.
[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