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评价
2019-07-24曾百祎孙秋蕾周丽娥通讯作者
曾百祎 ,石 琍 ,杨 希 ,李 剑 ,孙秋蕾 ,周丽娥 (通讯作者)
(1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重庆 400037)
(2中国人民解放军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 重庆 400037)
(3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0037)
日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超声影像诊断技术也因为其价格低廉、使用便捷以及无放射性等因素,成为了脂肪肝诊断的首要检查方法,而传统的超声诊断中,脂肪肝呈现出近场回声逐渐增强、远场回声逐渐降低的特异性现象,虽然诊断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因为脂肪肝疾病的影响,每一名患者肝脏的实质呈现为程度不同的高回声,不同类别肝脏局灶性病变则多呈现为低回声病灶,病灶特有的特异性声像图也会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减弱或者消失现象,致使常规超声诊断方式对脂肪肝患者肝脏的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内收治的76例脂肪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6例脂肪肝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有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临床鉴别诊断方式,实验组患者行超声造影进行临床鉴别与诊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内收治的76例脂肪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6例脂肪肝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有38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与17例,年龄为21~72岁,患者病灶的直径为2.9~4.0cm;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与16例,年龄为20~74岁,患者病灶的直径为3.0~4.1cm;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诊断。实验组则采用超声造影诊断,具体如下:选用型号为GELOGIC9超声诊断仪,将凸阵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5M,并采用脉冲反相谐波超声造影技术与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且机械指数应为0.07。使用六氟化硫作为超声造影剂,将其与5ml生理盐水进行震荡稀释后留备用。在患者空腹处理8h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此外,在行超声造影检查前,应该对患者脂肪肝的程度进行评价与记录,确定肝脏内病灶的位置、发小、彩色血流以及内部回声等常规超声诊断指标作为参考,并且在超声造影前,在患者肘部正中位置行静脉穿刺留置针,使用留置针,并通过团注法为患者注射2.4ml的超声造影剂,而后即刻使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在进行超生造影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将谐波造影图像、二维超声图像显示在显示屏中。将造影后与超声诊断仪中所储存的动态超声造影图像进行拷贝与备用,最后由经验丰富的超声工作医师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给予出相关的倾向性病理诊断与良恶性诊断[1]。
1.3 诊断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准确率=准确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实验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为84.21%,对照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为55.26%,实验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两组患者对比所形成的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脂肪肝发病数量的不断提升,并且在脂肪肝疾病的干扰下,也会导致患者病灶内原本具有的血流信号呈现减弱或者消失的情况[2],严重的降低了脂肪肝患者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十分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而通过超声造影鉴别与诊断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超声造影诊断方式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进行鉴别与诊断,能够明显的提升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由此可见,采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方式对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诊断,能够显著的提高脂肪肝背景下肝脏低回声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这种方法也是临床鉴别与诊断脂肪肝背景下肝低回声的有效方式,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