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CT诊断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效果评估
2019-07-24何杰
何 杰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消化道穿孔属于临床常见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等特点,患者多伴有强烈的疼痛感,严重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需及时进行治疗。经研究证实[1],通过及时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充分为该病的急救与治疗提供数据支持。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或CT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及确诊,而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性,寻找适合的检测方法,可更准确地提高消化道穿孔的检出率[2],基于此,本文对X线、CT诊断消化道穿孔的临床做出了有效评估,以寻求消化道穿孔疾病的最佳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消化道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两组(n=33)。其中,A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5~68(46.4±2.5)岁;B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5~67(46.1±2.2)岁。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消化道穿孔;②对本次使用的X线、CT检查无禁忌证者;③认知能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患有心肺等器质性功能障碍者;③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疾病者。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享有知情权,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呈均衡性分布(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X线检查,使用GE飞天6000进行X线摄片检查,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即时拍摄双膈面上下X线光片,可通过调整患者体位,以获得更清晰的X线成像。
B组患者采用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64层螺旋CT平扫,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方,使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1),注射流率3ml/s,剂量1.0~1.5ml/Kg,双期扫描(动脉期采用人工触发扫描,触发阈值120HU,延迟15s),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5mm。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种扫描方法的检出率及图像清晰度情况。
检出率: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相符的情况,检出率=相符例数/33×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消化道穿孔患者病例输入至SSPS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检出率
与手术结果对比,B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对比(%、n)
2.2 图像清晰度
A组(X线):可见有透明半月形或新月形气体影位于患者一侧或双侧膈肌部位;双侧膈下游离气体清晰;
B组(CT):腹腔游离气体及并发症的图像显示更清晰、灵敏,如,患者的穿孔脓肿、穿孔周围炎性症状、穿孔周围的脂肪密度、腹腔积液等,均可以反映在扫描图像上。
3 讨论
消化道穿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未及时就诊的情况下,易出现消化道溃疡、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肠梗阻创伤等严重并发症[3]。患者在病发早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情况,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因此,临床范围内如何快速为患者做出诊断及治疗显得至关重要[4]。
现阶段,临床上常用腹部X线片进行影像学诊断,以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为检测标准。常见的消化道穿孔的X线成像特征为气腹证,即患者腹腔内出现新月状、气泡状的游离气体,并具有活动性[5]。患者改仰卧位后,其胃小弯即上腹脊椎等交界部位,可见新月状透亮影,更换为侧卧位后,胃后可见透亮影。但是,在X线片检查中,无法排除当游离气体与肠道内的气体重叠、穿孔与检查之间间隔时间较短、穿孔较小等假阴性检查情况,尤其对微小穿孔和胃后壁溃疡的穿孔漏诊和误诊的几率较高[6]。
CT在消化道穿孔患者中的应用,是通过图像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以高质量的三维图像进行病灶反应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检查所用时间较短,且对空间、对比的分辨率较高,检查结果更为准确[7]。在消化道穿孔患者中行CT扫描检查,可较为敏感地发现患者膈下游离气体及腹腔积液等征象,在评估穿孔位置及穿孔成因等方面的效率较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常见的消化道穿孔CT图像特征需结合局部包块、腹膜炎、积液等性状分析,如,局部包块:穿孔位置出现高密度包块影,伴有炎性不规则浸润;腹膜炎:图像显示患者大网膜或者肠系膜位置出现条状或絮状阴影;积液:图像数据显示患者腹腔位置出现不规则气泡状或新月状积液区。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经CT检测的观察组患者,在检出率及图像显示结果方面,均优于采用X线检测的对照组。这是因为,在分析X线与CT二者之间的检测方式及结果后,可明显发现CT的检测优越性在于对患者腹腔脏器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反应,在确定穿孔位置方面的效用更显著。临床影像学研究证实[8],CT扫描结果可更加清晰且直观地对患者的腹内各器官及肠道管壁等消化道系统进行观察,从而根据图像显示结果进行穿孔部位的确定和穿孔原因的推测,从而为后期的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将CT检测应用于消化道穿孔患者中,更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检测,且在图像数据显示结果方面,略优于X线检测,因此,在患者经济条件及医院设施等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CT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