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路径研究

2019-07-23闫虹霖

艺术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建设路径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我国面临着改革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相互博弈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变化发展潮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规划。当前形势下,积极展开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路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协商民主;新时代;建设路径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引得全世界瞩目。但同时,我国的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挑战和新问题。国内方面,相比于态势迅猛的经济发展,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国际上,西方国家经常以“民主”“人权”为借口,抹黑中国民主,“妖魔化”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些既有问题和挑战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 协商民主主体建设路径

协商主体是参与协商活动的最活跃要素,各协商主体充分参与,能有效增进对彼此的认识和尊重,促进最广泛共识的达成。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1]作为我国最高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和助推者,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重任。在奋斗征程的新起点,党要根据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新的國内外形势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协商民主工作作出科学合理部署;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也是主体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要发挥改革创新的昂扬精神,领导各族各界人民凝心聚力搞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将党行使决策权和政治协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吸收各个方面的声音和诉求、监督和批评,使党的各项决策安排更贴近民心。各民主党派的主体建设,集中于思想、政治和协商能力三个方面。在思想建设上,各民主党派要逐步培养强烈的政党意识,独立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政治观念,在学习实践中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历史必然性,对自己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有整体把握;在政治建设方面,始终追随党的步伐,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好协商民主建设工作中的“排头兵”;在协商能力建设方面,各党派成员要有意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培养与协商参与相匹配的专业眼光和能力,提高专业化的行政和司法能力、培养沟通交流互动协作的能力、增强民主监督的责任意识和能力。随着中央协商民主建设的大力开展,基层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认知观念落后、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解决好基层协商主体建设的问题,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主体作用,以实际行动组织好群众进行基层事务协商,树立起遇事好协商、积极促协商的广泛共识;将协商民主的制度规定具体到细节,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约束基层政权机构,保证基层在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落实协商民主。

2 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路径

完善制度建设,是推进中国式协商民主趋于完善的必然要求。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构建科学的制度程序,围绕顶层设计形成一系列具体规章、条例和行为要求,以保障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应有的权利。“广泛多层制度化”[2]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发展方向,构建多元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新局面,方能有效汇聚多方合力、发挥协商优势,助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大在运作过程中,诸如立法工作、选举工作和重大事项表决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分组审议和讨论协商。在我国,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为执政党更好地执政和参政党有效地参与国家大事提供了合作平台,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多次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制度效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3]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坚强的政党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最大化地汇聚一切可以汇聚的力量,让尽可能多的党派、阶层和团体参与到国家大事和公共事务的商讨中,从而化解矛盾的风险隐患,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实现这一目标,还要确立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在政党协商开始前形成系统的调研考察机制、知情明政机制、工作联系机制,这是政党协商开展的前提基础;在政党协商进行阶段,建立完备的程序运行机制、制度组织机制,这是政党协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政党协商结束之后,也要建立健全系统的协商反馈机制、舆论宣传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这是保证协商成果落地的重要途径。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建设,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合理有序的制度程序,从组织保证、制度支持、相关政策保护各个方面为政党协商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3 协商民主法治建设路径

法治化建设是指以立法和法律形式为协商民主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和程序层面的支撑,进而保障其稳定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加强顶层设计中的协商民主法治建设首先应从此开始。进一步加强立法、修缮已有法律,将具有中国特色政治协商的原则方针、具体内容、程序机制和相关政策写入宪法,明晰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协商民主中的站位、职权和方式;增加宪法对于协商民主性质、地位、基本原则、主要渠道等的梳理和规定,并配套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实操性;完善政党法制,包括执政党和参政党党内党章党规、政治工作惯例、指导性文件等。拟定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适用的法律法规,明确党与党之间商议合作的战略方向、根本原则、具体职责、程序规范等,科学界定执政党、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协商主体,基层人民对协商民主法治化的理解和认可,影响着协商民主的建设进程和实行成效。“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社会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4]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民主的优良风气和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需要加强民主法治观念的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新媒体等传播媒介,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民主法治知识;开展多种多样的协商民主知识普及讲座和法律实践活动,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更深入地认识协商民主,这样既能让相关规定政策大众化,又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地接触到协商民主制度,增强其参与协商民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行法治化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支持,是我国协商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的积极回应。

4 结语

协商民主建设是一个实践着的过程,推进其不断深入需要准确把握建设目标。一方面是要实现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详细具体的战略目标让协商民主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5]在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凡事从群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广泛听取来自最基层的呼声,以此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本文立足新时代,以实践为根基探索协商民主建设新路径,力求为建立健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和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2.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002).

[3]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  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J].党建,2015(06):4-5+1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5.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作者简介:闫虹霖(1993—),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建设路径新时代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