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临床研究分析

2019-07-22杨芳芳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

杨芳芳

【摘 要】目的:探讨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3)与试验组(n=43),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施以心理护理,观察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焦虑(SAS)与抑郁(SDS)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产妇的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其焦虑与抑郁评分,从而使产妇顺利分娩。

【关键词】催产素静滴引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1

催产素对于分娩具有较大作用,能够诱导宫缩的加快,从而提升分娩速度[1];但若未能够正确使用催产素,则将对产妇与胎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进而将会导致产妇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影响正常分娩,因此需要对产妇予以良好的心理护理[2]。本文将探讨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以便能够使产妇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自身与胎儿的健康,确保正常分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到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3例,年龄为24-33岁,平均年龄为(28.5±4.9)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9.1±0.1)周;试验组43例,年龄为25-33岁,平均年龄为(28.9±5.1)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39.5±0.1)周。

1.2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催产素静滴引产指征;②未患有妊娠期合并症。

1.3 排除标准:①无法积极配合完成护理研究;②未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家属了解相应的护理方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对产妇进行产前检查,并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为其创造良好的分娩环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①护理人员需要使用温和与通俗易懂的语气、语言向产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并向其介绍催产素的视同适应症与禁忌症,以此加深产妇的了解,进而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护理。②用药时需要向产妇及其家属讲明催产素的特殊药理,并且避免随意调整催产素的注射速度;同时还需要告知家属与产妇应用催产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消除其紧张心理。③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第一产生时间较为漫长,使得产妇无法忍受,对其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产妇进行亲切交谈,以提升产妇的耐受度;同时为护理人员还需要针对产妇的不同分娩心态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为其将其分娩疼痛的相关内容,以便使其正确面对分娩阵痛現象;临产后,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产妇的自述,以满足产妇的实际心理需求。若产妇出现急躁情绪或无法忍受分娩疼痛时,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宣导,以便提升其自然分娩信心。

1.5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焦虑(SAS)与抑郁(SDS)评分情况,运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产妇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SAS与SDS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产妇的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通过诸多的临床实践可证明,运用催产素静滴引产方式进行引产,其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不仅在于产妇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在于产妇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3],因此为提升催产素静滴引产的成功率,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

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在常规互利基础上对产妇予以心理护理,包括向产妇讲解使用催产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针对产妇出现的不同分娩心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4];除此之外,在临产后对产妇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宣导,以便使其正确面对分娩疼痛,从而能够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5]。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护理后,产妇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降低,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对产妇予以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消除其不良心理,并且护理人员能够针对产妇产生的不同分娩状态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而能够使所有的产妇均能够正确面对分娩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事件,进而确保产妇能够顺序分娩。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其焦虑与抑郁评分,从而使产妇顺利分娩,可作为护理催产素静滴引产产妇的主要模式。但临床护理人员仍然需要加强对此种护理模式的研究与完善,从而能够使产妇获得更佳的心理状态,以确保自身与胎儿的健康,顺利分娩。

参考文献

俞春蕾.护理干预对妊娠晚期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53-2054.

刘琦石,包金莲.催产素引产产妇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725-726.

张平.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92-93.

宋艳芳,郑云丹.催产素静滴引产的适应证和护理观察[J].海峡药学,2017,29(8):202-203.

严洪勤.催产素静脉滴注联合心理干预应用于引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10):320-321.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对82例门诊静脉采血患儿及家属的影响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成人重度烧伤后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
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在重复人工流产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的临床研究
围生期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