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微创穿刺抽吸术及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

2019-07-22鲁春鹤宋宏伟邹淑芳许金剑

辽宁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鲁春鹤 宋宏伟 崔 岩 孙 宇 邹淑芳 许金剑

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001)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部分出血量较低的情况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需要在全麻下采取开颅手术治疗[1]。但是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通常不耐受手术与麻醉,或者由于开颅手术损伤较大,手术安全性不高。近些年微创穿刺抽吸术凭借损伤小、安全性高等得到了临床广泛推广[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方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7例,同时选取另外37例患者应用开颅手术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具体优势以及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研究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方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4例。均为接受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书者。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诊断标准:(1)血肿量>3ml。(2)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3]。(3)神志表现为嗜睡或者昏迷,符合手术指标。(建议标明是否有出现脑疝且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的患者,因为直接影响预后。)

排除标准:(1)其他因素导致的脑出血。(2)出现脑疝且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者。

观察组37例采用微创穿刺抽吸手术。观察组37例患者中男19例,女18例,左侧基底节区15例,优势半球出血11例,右侧基底节区11例,年龄最小的37岁,年龄最大77岁,平均年龄(51.29±4.24)岁;对照组37例采用开颅手术。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左侧基底节区16例,优势半球出血9例,右侧基底节区12例,年龄最小的38岁,年龄最大76岁,平均年龄(51.72±4.57)岁。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37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利用机械设备打开颅骨然后进行手术、引流。

观察组37例患者进行微创抽吸,使用CT寻找血肿部位,将血肿最大平面的中心点作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并采用YL-1穿刺针(福能源生物科技)进行穿刺,用专用电钻按穿刺方向钻透颅骨和硬脑膜,用钝圆针芯(上海芝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留于腔内并连接引流管,将钝圆针芯沿穿刺方向和深度缓慢刺入血肿中心。与引流管相连的20毫升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使用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胡美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替。第二日使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20044848;【生产企业】企业名称:烟台东诚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作溶栓治疗,剂量为4-6V,溶解于血肿腔内。待5h后开放引流,持续3次,引流完毕后拔除穿刺针。

1.3 观察标准

(1)上门随访,于手术45d后采用上肢Fugl-Meyer分、下肢Fugl-Meyer分等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2)于术前、手术30d、45d后运用Barthel指数法评价两组日常生活能力。

(3)于术前、手术30d、45d后采用DOAE(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评价。Ⅰ级(评分为1~35代表患者失语)、Ⅱ级(评分为6~10,代表患者严重语言功能障碍)、Ⅲ级(评分为11~15,代表患者轻度语言功能障碍)、Ⅳ级(评分为16~20,代表患者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以及Ⅴ级(评分为21~25,代表患者无语言功能障碍)。等级越高患者恢复情况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37例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 P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34.19±7.15 28.17±3.19 11.721 0.000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20.28±6.24 14.36±3.82 12.426 0.000

2.2 治疗后两组日常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37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日常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30d后 45d后观察组 37 61.42±13.39 72.62±15.35对照组 37 47.39±12.47 55.32±11.21 t 5.173 6.382 P 0.000 0.000

2.3 治疗后两组语言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37例患者语言功能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日常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30d后 45d后观察组 37 21.37±5.29 22.62±2.35对照组 37 17.28±0.31 18.32±0.97 t 11.731 14.734 P 0.000 0.000

3 讨论

大脑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身体部位之一。开颅手术的诸多不完善性使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何降低患者手术风险、避免术后残疾是临床重点关注的课题[4-5]。

与微创穿刺引流术相比,传统开颅手术会损伤斤脑等血肿近邻组织,并且还可间接损伤局部脑组织,影响脑组织的血液循环[6-7]。有研究表明开颅手术需要借助器械打开大脑并寻找血肿部位,在此过程中会对重要功能区域造成损伤[8]。如传统开颅手术需要切开颞中回等大脑区域以清除血肿,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对脑压板造成牵拉,影响颞中回或者颞上回等语言中枢,使得患者术后可能在语言功能上恢复较慢,加之高血压性出血会由于血肿压迫语言中枢,暂时影响患者的语言功能,如果语言神经中枢大量神经元坏死,患者再采取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语言功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9-10]。而微创穿刺引流术其避免了对颞中回或者颞上回的负面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理想[1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即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了微创穿刺引流术损伤范围较小,相较于开颅手术可降低对语言中枢的负面影响。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只需在CT定位的辅助下做微创切口,利用小孔抽吸血肿,凭借较低的手术损伤以及手术出血量等降低了手术风险。此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这提示在利用开颅手术治疗时可能会损伤运动纤维,这是开颅手术所用的设备与仪器无法避免的,相比之下微创穿刺手术可有效缩小对运动纤维的损伤范围,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12]。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可有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推广和利用价值。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