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文本话题提升语言能力

2019-07-19叶咏梅

关键词:语言知识话题文本解读

摘    要: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而语言知识构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话题结构,构建话题语言梳理框架,然后依托框架整理出表达相关话题所需的核心语言,最后创设与话题相关的情境,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化话题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关键词:话题;语言知识;文本解读;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而语言知识构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1]。“语言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相对零散,导致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需从大脑记忆深处临时调集所需词汇来满足交际的需要,效率颇低,且准确度不高”[2]14。在阅读教学中,围绕话题进行词汇知识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话题词汇语义网,解决语言知识零散的问题,使他们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快速、有效地提取。因为“以话题为中心组织语言具有特定的语境要素,能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容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因而便于学生做到‘整进整出,留下深刻印象”[3]。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话题结构,构建话题语言梳理框架,然后依托框架整理出表达相关话题所需的核心语言,最后创设与话题相关的情境,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内化话题语言,提升语言能力。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文本为例探析如何围绕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解读文本话题框架 拓展表达思路

围绕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得解读文本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话题的梳理,帮助他们根据话题语言梳理框架,拓展表达思路。在这一环节,可尝试以下三种解读方式。

(一)结合文本标题和内容解读文本话题

教材中有些文本的标题较直接地呈现了单元话题,如必修3第1单元的话题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阅读文本的标题是“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文本结构是“总—分—总”,先总述节日的起源,然后分述四类节日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和Spring Festivals的庆祝时间、地区、活动和目的,最后总述庆祝节日的意义。对于这样的阅读文本,可引导学生先依据标题将文本话题分解为festivals和celebrations,并利用brainstorming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节日的相关知识及这样的标题下可能涉及的内容。然后,阅读文本验证预测,引导学生在浏览文本的基础上继续将festivals分解为节日的起源、种类、名称、庆祝时间及国家或地区,将celebrations分解为目的、活动和意义(见图1)。

(二)结合单元话题和段落主题句解读文本话题

教材中,并非所有的文本标题都直接呈现单元话题,如必修2第3单元的话题是“Computers”,其阅读文本的标题是“Who Am I?”,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介绍计算机。文本共三个段落,分别介绍其外形的演变、存储器的变化和广泛用途。每一个段落的首句为主题句,即“Over time I have been changed quite a lot”“These changes only became possible as my memory improved”和“Since the 1970s many new applications have been found for me”。从中不难看出三个主题句各有一个关键词,分别为change、memory和application。对于这样的文本,单凭文本标题“Who Am I?”不能看出其话题,也不能解读出其分话题change、memory和application,更不用说解读memory是计算机外形变化并具有广泛用途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单元话题和文本段落的主题句解读文本话题及其关系(见图2)。

(三)结合单元话题和文本内容解读文本话题

有些文本需要通过解读内容,再概括出单元话题的分话题。如必修1第4单元“Earthquakes”的阅读文本是“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虽然每个段落都有主题句,但并没有像上文提到的每个主题句中有一个暗示分话题的关键词。对于这样的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内容过程中,联系单元话题“Earthquakes”和文本内容梳理出文本话题:sign、loss和rescue,再结合文本内容梳理出分话题,即sign涉及water、animals和people,loss包括people、animals和facilities,rescue分为army和people。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本框架和内容,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本的主題意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文本话题解读,都能帮助学生获取清晰的文本结构、文本内容和写作思路,同时为语言梳理及后续类似话题内容的输出搭建框架,长期这样的学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厘清和拓展表达思路。

二、解读文本话题内容 梳理话题语言

解读了文本话题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即从话题视角获取文本信息和梳理语言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梳理语言知识。

(一)获取文本信息的同时梳理语言知识

这种方式是指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梳理同步进行,如前文提到的必修3第1单元,以the Spring Festival的庆祝活动为例,让学生根据话题框架purpose、activity和meaning寻找相关信息(见图3)。学生在完成图3的同时,既获取了春节庆祝活动的相关信息,又梳理了相关的语言知识。这一信息和语言结合的图式为学生课后的语言表达铺垫了基础。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结构图和语言知识的梳理,学生对于春节这一节日庆祝话题就有了清晰的表达思路和丰富的语言存储,便于在语言输出时根据需要有序提取。

(二)获取文本信息之后梳理语言知识

这种做法适合于需要结合单元话题和文本内容才能解读文本话题的文本,因为师生需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梳理话题及相关信息,如再加上语言知识的梳理会使学习过程复杂化,因此在信息获取后再进行语言知识的梳理更为合适。如前文提到的必修1第4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的语言知识梳理,可以布置如下任务,即结合已有框架梳理出相关的语言知识(见图4)。

这样的梳理,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习如何使用丰富的动词(词组)呈现一个活灵活现的画面,描写一个充满动感而又紧张的场面,将动与静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在描写自然灾害造成的惨状时,除用ruin、destroy、damage等概括性很强的词汇外,还要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描写,如用be gone、fall、fall down、be not safe、be useless描写建筑物,用be dead、will never give milk描写家禽,用be killed or seriously injured、be left without parents、be shocked描写人等等,这样的描写具体、自然、生动、形象,不会给人乏力无味的感觉[4]9。显然,这样的梳理和学习毫无疑问能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三)在比较、整合相似内容中梳理语言知识

在教材中,有些语言的表达会在不同文本中重复出现,或者是同一文本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语言表述相似内容。因此,在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知识进行关联、比较、综合,有助于学生丰富相关语言表达,加深对这些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便于他们有效地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并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如选修7第5单元“Travelling abroad”的Using Language板块中“Peru”一文第二部分介绍的四条旅游线路对交通方式和动作有丰富的描写,笔者让学生先用表1进行梳理。

然后再将表1中散落在不同旅游线路中丰富的交通方式表达法和作者描写旅游过程中的活动所用的不同动词进行综合梳理,帮助学生丰富相关内容的语言知识输入,为后续输出做好语言知识存储的准备。如对交通方式表达,动词除了take外可以用travel、catch;还可以与名词短语搭配,如a full-day trip by road。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就能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提取,丰富表达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围绕文本话题梳理语言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和相关的语言图式,这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支架,而且学生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补充扩展。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围绕话题梳理语言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话题词汇网络,学生存储的不再是零散的知识,因为“这种整理方式能集中整合语篇中零散的内容信息,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容图式,丰富表达内容,从而使学生有效、准确地搜寻和调集相应的语言知识,激活语言图式,为最终的语言运用铺平道路”[2]14-15。

三、拓展文本话题分类  实践话题语言

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少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在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之后,教师要结合单元话题创设类似情境,给学生提供用所学语言表达的机会。在这一环节,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变换文本话题角度设计任务

这种写作任务的话题与阅读文本中所学的话题相同,但写作的角度有变化。如前文提到的选修7第5单元“Travelling abroad”的Using Language板块中“Peru”一文的第二部分是选自旅行手册中的四条旅游线路,因此是从旅行公司的角度来描写的。为幫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可从旅行者的角度设计表达任务。如:

描写你的一次旅游经历,内容需包括:

1. 旅行的时间、地点;

2. 采用的交通方式;

3. 旅行过程中的活动。

虽然这个写作任务与阅读文本中的描写角度明显不同,但同是有关旅行的话题,学生可以选用阅读教学中综合梳理的有关交通方式和动作描写的丰富语言表达创造性地仿写。创造性的模仿更能激发写作的兴趣。

(二)联系单元中心话题设计任务

相对于文本话题,单元话题的范围更广,因此,在设计输出任务时,可以考虑结合单元话题设计任务。如必修3第1单元的话题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在该单元中,编辑以不同形式呈现了很多阅读文本未提及的节日,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节日向外国笔友进行介绍。例如,有学生选择清明节,因我国清明节的一些活动与文本中亡灵节Festivals of the Dead部分提到的一些内容相似,如people should go to clean graves and light incense in memory of their ancestors; offer food, flowers and gifts to the dead等,学生在写作中能根据需要迁移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由于通过阅读文本的学习,已经获得节假日表达的框架,而活动内容的相似性又为他们提供了语言支架,因此学生乐于完成这样的写作任务。

(三)结合文本话题联系实际设计任务

语言的学习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运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的学习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写作任务,提供语言表达机会。如2014年笔者所在的城市丽水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受灾情况严重。笔者在教学必修1第4单元阅读主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后,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丽水市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设计了如下任务:

假设你是学校英语报社记者,请用英语报道我市灾情。内容包括:

全市受灾人口约3.2万人,房屋倒塌118间,堤防损坏20处,公路受损11.3千米,通讯中断4条,供电中断9条,死亡鸡、鸭、鹅共42.9万只、生猪1.2万头。

因为有了文本话题框架和语言知识的铺垫,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模仿文本从people、animals、facilities三个方面有序地组织内容,结合实际需要选取相关语言知识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如有学生模仿文中的“The railway tracks were now useless pieces of steel”写出“Several highways were now useless. 11300 meters of them were destroyed”。

以上这些任务紧扣文本话题,“能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运用文本提供的内容、语言进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5],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拓展表达机会,学生乐于参与。

围绕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关注话题结构的解读,拓展思维表达,为读后输出搭建框架;关注文本语言的梳理,为读后输出存储丰富的语言表达;设计类似的话题表达任务,为读后输出提供运用机会。此过程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活力的语言学习体验,积累活的语言,构建自身的言语表达系统”[6],逐步拓宽思路,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2.

[2]胡洁元.例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12).

[3]赖朝晖,刘晓燕,赖轶璇,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感知与运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3.

[4]叶咏梅.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文本解读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6).

[5]何亚男,应晓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64.

[6]阮美好.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

猜你喜欢

语言知识话题文本解读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晓松奇谈》话题选择及启示意义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构建框架,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