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用好教材“五字经”

2019-07-17陈维现

教师·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计算器倒数笔者

陈维现

摘 要: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教师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技艺,深度挖掘教材,正确解读教材,用活教材,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深度、有厚度呢?文章从几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读;调;改;组;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6-0066-02

众所周知,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不妨从“读”“调”“改”“组”“挖”等方面有技巧性地解读、处理教材。

一、“读”——读懂学生与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影响着优质课堂的有效实施。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阅读和解读文本,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困惑與感受。并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

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教师还应横向对比同一课题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编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纵向研读教材内容,了解同一类教学内容,如“可能性”“观察物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不同学段的地位,以形成一个全局意识。教师从纵向的“知识线”,以及横向的“知识网”中去把握、去解读教材,能够更好地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价值。

二、“调”——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是构建优质课堂的关键。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是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必需的认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是否已掌握或掌握部分新知,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哪些隐性目标需要适度挖掘?……根据诸如此类的考虑,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笔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课前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计算器已经非常熟悉,而且大部分学生自己会操作使用 计算器。因此,在课堂上,笔者以“我会用计算器”为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性目标定位为:在具体运算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关注计算过程;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的试题运算。过程性目标定位为:在活动中感受计算器的使用价值,会自觉估算,能合理使用计算器。情感性目标定位:在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基于此,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先入为主,觉得自己已经会用计算器;课中分组组织比赛,让学生感悟应学会在实际应用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课末组织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感受计算器的局限,由衷产生人脑比计算器厉害的感叹。这样学生在三个不同层次上体验“我会用计算器”,能不断提升认识,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总之,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透视教材,精准把握教材,进而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改”——改变教学情境

教材是静态的,要想化静态呈现为动态参与,教师需要技巧性地处理教材。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数的改写”一课,此课教材编排、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在情境创设方面做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以下6组竞赛题:

(1)天安门广场总面积(44万)平方米。

(2)去年中秋、国庆期间,我省接待游客突破(10000000)人次。

(3)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00000000)人。

(4)《中国好声音》视频总点击量突破(5000万)。

(5)《钓鱼岛是中国的》全书大约(1万)字。

(6)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00)千米。

教学中笔者“煽动”学生分组进行读数比赛(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快速),第(1)~(6)题由男女生轮流分组比拼读数。故意布局“引君入瓮”,让其中一组学生落入“陷阱”,让比赛达到高潮。这个情境变静态的教材呈现为动态的活动参与,让其中一组学生明显感受比赛的不公,由此,笔者巧妙地激发出学生改写大数的内心需求,为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多发挥教学智慧,多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心需求的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以此优化课堂,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

四、“组”——合理重组教材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更加深入人心。要用好教材就必须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多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合理重组教材。

众所周知,计算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计算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模式呆板、枯燥、单调,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既懂算法,又明算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重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郑伟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上册“混合运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课中郑伟老师设计了游玩迪士尼乐园这个情境链:课前播放迪士尼乐园视频吸引学生,课中把数学问题巧妙置身于迪士尼乐园的各个有趣的项目中,让学生从中探究算理和算法;课末练习中也贯穿着迪士尼乐园,让学生自主设计购物方案,在饶有兴趣的设计中还生成了多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样的教学真正达成化平淡为生动,化枯燥为有趣。

再如执教苏教版四年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笔者在重组教材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总体思路上,我以开垦“数学农场”为情境,把教材的三大内容安排至每一块土地里,一方面寓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深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享受这个创意在玩中学。教学中重新整合了能引发学生极大兴趣的元素,如脑筋急转弯、魔盒表演、国庆视频、数学牧场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本课增添了亮点。

笔者认为,文本固然要尊重,但只要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作为教材的执行者都可以适当整合重组教材,甚至超越教材,让学生的学习更灵动。

五、“挖”——挖掘教材教法

“挖”即挖掘。作为一线教师要具备挖掘教材的技能。善于挖掘文本,能让重点知识更有深度;善于挖掘数学思想,能让课堂教学更有高度。只有做足挖掘前的工作,才会有挖掘后的精彩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更强调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赖于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高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待于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有所突破?笔者在细微之处做了挖掘。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捕捉信息。面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笔者做了大胆的尝试,获取信息时让学生动用听觉感知,捕捉信息。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上册“列方程解答分数实际问题”一课,我使出示主题图“听力测试”以呈现例题。

(师:现在开始进入听力测试环节,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正确捕捉数学信息。“老师到超市买了一大一小两瓶果汁,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呢?”)

学生生成了如下的线段图:

虽然作品不算完美,但足以说明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仅有效获取了有用的信息,而且还个性化地处理了信息,为后续研究大小瓶的数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实属可贵。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但大大提高了學生学习的参与度。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倾听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其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每次“听力测试”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表现来看,这种教法值得借鉴。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要想挖掘知识本身的深度,就要结合学生实际,吃透教材中重点文字标识、旁注等文字信息、图表信息。

如“认识倒数”一课,教材呈现了“ 5的倒数是多少?1 的倒数呢?”以及“0有倒数吗?为什么?”这些知识点。笔者认为知识点分布零散,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放大步子,搭建“大问题”平台,把知识点融合在内。基于这样的想法,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都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对于此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心中的想法,此时课前预设的“整数有倒数吗?”则水到渠成地生成。笔者抓住这个契机,以“整数有倒数吗?yes(    )   no(    )”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选择。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用举例的策略各自证实自己的想法。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很自然地生成“1的倒数是1”这一重点知识,突破了“0没有倒数”这一难点知识。这样的处理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让知识呈现显得巧妙自然,让课堂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技艺,深度挖掘教材,正确解读教材,用活教材,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变得有深度、有厚度。

参考文献:

[1]邱贻根.对确定教学目标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2014(9):44-45.

[2]王琴英.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妙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7(5):70.

猜你喜欢

计算器倒数笔者
老师,别走……
惊喜倒数日历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