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19-07-17王启东赖木乔
王启东,赖木乔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茂名 525400)
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是多发心血管病变,心力衰竭是其严重并发症,且虽PCI可有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部分患者仍会发生症状性心力衰竭[1-2]。相关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发病后,心肌细胞坏死、缺血损伤、急诊PCI后再灌注损伤等均可造成心室舒张与收缩异常,进而引起心力衰竭,且合并心力衰竭者病死风险较未伴心力衰竭者显著增高[3-4]。因此,治疗期间应采取有效方案,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降低病死风险。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较常用,其具备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及抑制脑啡肽酶的药理作用,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风险[5]。本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超声等检查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2)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Ⅱ~Ⅳ级;(3)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心源性休克者;(2)既往有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病史者;(3)合并肾肝等脏器器质性病变者;(4)既往采取外科搭桥术及冠脉成形术治疗者;(5)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包疾病及重度心脏瓣膜病变者;(6)过敏体质及对研究药物具有过敏史者。
本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3~68岁,平均(55.31±4.14)岁;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7例;发病至治疗时间9.6~13.4 h,平均(11.37±0.61)h。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69岁,平均(55.67±4.02)岁;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6例;发病至治疗时间9.2~13.8 h,平均(11.71±0.59)h。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Killip分级、发病至治疗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PCI术,术前嚼服6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及300 mg阿司匹林,右桡动脉穿刺,经利多卡因(浓度:2%)局部麻醉,成功穿刺后置入6 F动脉鞘管,注入生理盐水混合液10 mL(包含3000 IU普通肝素及200 μg硝酸甘油),避免血管痉挛,送入造影导管与导丝实施冠脉造影检查,参照检查结果确定PCI治疗方案。术后对照组采取血管扩张剂、利尿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54),初始服用剂量为50 mg/次、2次/d,随后间隔2周增加50 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未至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6]。(2)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6 min步行距离(6 MWT)。心功能指标水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3)治疗前后醛固酮(AL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30]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及6MWT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LVEF、CI、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LVEF、CI、6MWT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时相点组别LVEF(%)CI(L/min·m-2)6MWT(m)治疗前研究组39.41±5.691.88±0.30310.18±59.41对照组40.04±6.051.91±0.26309.59±60.32t值 0.4160.4140.038P值 0.6790.6810.970疗程结束后研究组59.18±6.023.19±0.56596.67±62.58对照组46.63±5.982.34±0.44466.34±61.89t值 8.1016.5378.111P值 0.0000.0000.000
2.3 两组ALD及ICAM-1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ALD及I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ALD及ICAM-1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ALD及ICAM-1比较
3 讨 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后,受前降支近端闭塞及梗死面积较大影响,心肌细胞大量缺血性坏死,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加之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故极易发生心力衰竭[7]。同时,心力衰竭发生后可致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减少冠脉灌注量,加剧心肌缺血,并会因心肌僵硬度增大而增,多心肌细胞耗氧量,促使心力衰竭进展,故疾病一经确诊应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8]。
PCI为心肌梗死重要治疗措施,术后常采取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与利尿剂等治疗心力衰竭,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但常规干预较难抑制心力衰竭所激活的过度神经内分泌,整体效果与临床预期存在显著差距[9]。沙库巴曲缬沙坦属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沙库巴曲(脑啡肽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不仅能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利尿排钠、减少机体醛固酮释放效果,并可阻止脑啡肽酶增高利钠肽含量而实现血管扩张与尿钠排泄[10]。张辉等[11]研究还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抑制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与微循环,减少利钠肽降解,以此逆转血管壁结构及功能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心功能指标水平与6 MWT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更有效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增加6MWT,对提高疾病整体治疗疗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此外,本研究于上述基础上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ALD及ICAM-1血清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ICAM-1属细胞黏附分子,在心肌细胞炎性反应发生与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减少其含量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程度,改善心功能、阻断心室重塑,并利于降低血液循环内sICAM-1浓度,利于纠正心衰、缓解心肌炎症;而ALD属类固醇激素,其可维持组织灌注,但若过高则会导致血管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多、血管张力增加等,并可引起循环血量增多及水钠潴留,造成心肌细胞凋亡,加剧心功能损伤[12]。因此上述结果可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调节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ALD及ICAM-1血清含量方面更具显著优势,利于减轻心肌炎性反应程度,并减轻心功能受损,利于心功能及早恢复。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延长6MWT,降低ALD及ICAM-1血清水平,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