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英语词汇的体液论源头

2019-07-17吴卫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词素体液黏液

吴卫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436)

1 古代西方体液论的产生和发展

1.1 希氏“体液说”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智者们一直力图探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体内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495-435 BC)认为人体由四根(火、水、土、气)构成,因身体上的四根配合比例不同而造成心理上的差异。其后,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 460-370 BC)将四根理论发展为著名的“体液说”(Humoralism)。希氏的“体液”(希腊语为xυμοζ, chymos“汁液”;humor“体液”源自拉丁语humor,后者源自umere“湿的”,词源同humid“湿的”)概念,特指在人体各种管腔内流动着的躯体液体,具体包括血液(blood)、黏液(phlegm,源自希腊词phlegein“燃烧”)、黄胆液(yellow bile)、黑胆液(black bile或melancholia,后者源自希腊词素melan-“黑”,chol-“胆、胆液”)四种液体[1-2]。血液最具中性,它出自肝脏,温暖而潮湿;黏液有时为血液分泌物的副产品,在躯体各部分均有分布,它寒冷而潮湿,通常由脑部和肺部溢出;黄胆液温暖而干燥,源自胆囊;黑胆液从血液或黄胆液析出,贮于脾脏,寒冷而干燥,为成熟体液。当这些要素的量和能相互适当结合并充分混合时,人体便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即体液平衡“eucrasia”,源自希腊词素eu-“好”,krasis“混合”)。疾病被认为是四种体液不平衡的结果:当这些要素之一太少或过多、或分离出来不与其它要素化合时,人体便感到痛苦。因为当一种要素析出并单独存在时,不仅使它停留的地方患病,而且必然泛滥成灾,由于积聚太多便引起疼痛(见图1)。

图1 四体液及其属性(来源:Wikipedia[2])

以“体液说”为核心的希氏学派,其总体思想已显示出摆脱“僧侣医学”、“神庙医学”羁绊的倾向。比如,古希腊人称癫痫(epilepsy,源自希腊词素epi-“上面”,-lepsy“抓住”)为“圣病”,认为癫痫患者是被神灵附体,还相信妊娠妇女发作子痫(eclampsia,源自希腊词素ec-“外”,lamp-“发光”)是神仙在其身上显灵。希氏则坚决反对将癫痫等疯癫病症视为“圣病”,他指出癫痫是因黏液阻碍了空气出入大脑而导致的,拒绝疾病是由超自然力因素所致[3]。

1.2 盖伦“气质说”

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Claudius Galen, 129-216 AD)对古希腊的四根理论、“体液说”进一步阐述后发展出“气质说”(Theory of temperament)。盖仑将人体气质分为9种类型,即对应每种单一元素的4气质类型、4类混合类型、以及平衡兼具四元素性质的均衡型[1,4]。他把体液的作用看作是各种不同气质的基础(见表1):热心、活泼、乐观外向者是湿暖的血液质所影响(多血质sanguine,对应气),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者是湿冷的黏液质的表现(黏液质phlegmatic,对应水),易发怒、动作激烈、冒险主义者是干热的胆汁质所控制(胆汁质choleric,对应火),而抑郁寡欢、有毅力、但表现出悲壮者是干冷的黑胆质所致(抑郁质melancholic,对应土)(见图2)。被盖仑综合、加工后的体液论,显然已经具有了更宽泛的内涵,语义由医学层面进而扩宽到了心理情志层面。

表1 四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

注:该表综合参考Wikipedia[2]及朱明[4]

上左:黏液质;上右:胆汁质;下左:多血质;下右:抑郁质

图2 十八世纪一幅木刻上所绘描的四气质(来源:Wikipedia[2])

2 现代英语词汇的体液论词源

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体液论强调心灵和躯体的统一,从古希腊直至19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主宰着西方的思想领域,用此理论来表述精神和躯体间关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创造、演变出诸多生理、病理及精神心理层面的词汇并传承至今。

2.1 医学词汇

古希腊人认为鼻涕是大脑生成的一种黏液物质,具有降温作用。古罗马人解剖发现靠近鼻窦上方、脑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小的清晰结构,认为这就是鼻涕来源地,盖仑将此结构叫“àδńν, aden”(腺体),认为它是一系列与鼻涕生成有关的分泌器官之一。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留斯(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 AD)则将此结构描述为glans, in quam pituita destillat, “gland in which pituita (鼻涕) drips”,后来干脆就叫glandula pituitaria, 这就是“垂体”的英文名pituitary gland/ pituitary的来源。

Rheumatism“风湿”一词,它源自古希腊词rheum“流动的物质”,后者源自古希腊动词rhein“流动”,体液论认为风湿是因体内的稀黏液过多聚集于关节周围引起的(原义尚存于rheumy“稀黏液的;潮湿的、阴冷的”、rheumy-eyed“迷蒙的眼”等表达)。又如:ecchymosis“淤血”(源自希膜词素ec-“外面”,chym-“汁液”,希氏认为血液渗出血管外导致的淤血)、eczema“湿疹”(源自希膜词素ec-“外面”,-zema“起泡”,后者源自希腊动词zein“沸腾”,体液论认为湿疹是体液过热沸腾所产生的皮肤症状,类似的还有口语boils“疡肿、脓肿、疮”,源自boil“(使)沸腾”。Cholera“霍乱”一词最早由希氏提出,但他未指出此病具体是什么疾病,其词源至今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希腊词chole “胆液”有关(体液论认为霍乱与黑胆液过多有关,或是因为患者常剧烈吐泻出包括胆液在内的体液),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与另一希腊词cholera/ choledra“排水沟”有关,还有学者则认为可能与希腊词cholas“肠道”有关。总之,各种词源似乎都与霍乱这一感染性疾病会导致消化液严重丢失有关[5]。而Gout“痛风”,源自拉丁词gutta“滴”,体液论认为痛风是由血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关节及其周围所致。

2.2 心理词汇

四体液的组合和多寡决定人的性格、心境、情绪,这四种体液的组合虽然基本固定,但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人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complexion“肤色、面色”一词,正是源自拉丁语中对应“体液混合物”(humoral mixture)的词。又如sanguine“多血质的;面色红润的、充满希望的”一词,现代英语依然保留sanguine youth“血色的青春”之类的说法。再如,体液论认为痰是因发烧引起的病态黏液,体内多痰会致人冷淡、迟钝,故从phlegm“黏液”及其形容词phlegmatic“黏液质的”分别延伸出“冷漠、迟钝、懒散”及“冷漠的、迟钝的”的词义。因古代西方人误解冷淡是冷静、镇定的表现,故phlegm同时还有“冷静”这一矛盾的词义。与phlegmatic近义的词汇还有lymphatique“淋巴的;无力的、懦弱的、萎靡不振的”一词,源自拉丁词lymphe“淋巴液”,后者源自拉丁词lympha“水”。

至于从humor“体液”一词延伸出的“幽默”这一语义的广泛运用,则要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本·琼生(Ben Johnson, 1572-1637 AD),他创作的《个性互异》和《人各有癖》两部作品, 首次将“可笑”、“滑稽”等意义的幽默概念追遡至希氏的“体液”概念,其人物性格便是按照“气质”划定的,借以在喜剧中嘲笑那些因体液失调(dyscrasia,源自希腊词素dys-“坏”,krasis“混合”),导致气质变得离奇古怪、矫揉造作的种种性情、性格和举止言行。大概由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所致,琼生的幽默理论也不胫而走。“幽默”(humor)概念于20世纪初由王国维首先引入我国(译名“欧穆亚”),而译名“幽默”为林语堂首定[6]。

Hypochondrium(源自希腊词素hypo-“下面”,chondr-“软骨”)“季肋部、腹部”,其字面意思是低于软骨。季肋,意指小肋,即位于胸部两侧的第11、12肋及肋软骨。季肋部表示身体肋骨下面软的部分,在希氏学派看来,这个区域正是黑胆液的来源之处。当黑胆液过剩,会引起身心的疾病,包括hypochondria“臆想症”(源自hypochondrium 的复数形式)以及melancholy/melancholic“抑郁症”,现代英语依然保留诸如“melancholy of autumn”(秋之忧郁)的表达。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 AD)在其诗集《恶之花》之“忧郁四首”中,用spleen一词取代melancholy来表示忧郁。脾(spleen),据信是黑胆液存在的地方,抑郁的根源所在,故spleen还有“坏脾气”的词义,并派生出诸如spleenful“易怒的”、splenetic“脾的、易怒的”、spleenless“脾切除了的;脾气温和的”等词。有趣的是,中文也有“脾气”一词。中医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谷杂粮必然要经脾胃转化为气血。脾胃之气合称中气,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气的性质是向上升的,人体一切上升的气皆来源于脾气。说一个人脾气不好,主要指他易动怒、爱发火,发火之人的气必然是迅速向上、向外发散的。再对照choleric “胆汁质的;易怒的”和中文的“胆量”、“胆大”(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中,胆主决断),似乎可看出,同属强调身心合一的整体医学思想体系,古代西方体液论与中国传统医学在健康观和疾病观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2.3 其它相关词汇

随着体液论的广泛应用,它还逐渐被占星术等其它学科所采纳。多血质与仁慈的木星(Jupiter)相关,忧郁质与不详的土星(Saturn)相关,胆汁质与暴烈的火星(Mars)相关,黏液质与善变的月亮有关(见表1)[7]。不少有趣的词汇也因此诞生。

木星(Jupiter),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以罗马主神朱庇特(Jupiter)的名字命名。罗马神话中,希腊神话的第三代主神宙斯(Zeus)被称为Jove,为了表示尊重,罗马人又称其为Jupiter(朱庇特),由Jove 和peter “父亲”组成,意思就是“诸神之父Jove”。由于朱庇特天性风流快活,与无数仙女、凡人美女有染,因此,占星学认为出生于木星宫的人为多血质,天性快活,所以单词jovial“木星的”也有“开朗的、欢乐的”的含义。另一个常见的单词joke“玩笑”也来自Jove, 因为他天性快活、爱开玩笑。

受中世纪科学知识的局限,天海冥三星尚未发现,土星(Saturn)被认为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运行速度最慢。天文学上,土星是以罗马农神萨图恩(Saturn)的名字命名的。继承希腊神话后,罗马人将其农神萨图恩(Saturn)和希腊神话中的第二代神王克洛诺斯(Kronos)合二为一,后者因吞噬了他自己的孩子而臭名昭著(只遗漏了一个),最后自己被这个遗漏的孩子宙斯所杀。故萨图恩(Saturn)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正反双重性的神,一半是拥有尊贵身份、至上权利、仁慈的主神,掌管农业、财富、命运和时间;一半是阴沉、被废黜和孤独之神,被想象为居住在大陆和海洋的最深处。土星(Saturn)也因萨图恩的悲剧形象被认为是遭到诅咒的不详之星[8]。占星学认为,由于远离太阳、缺少阳光,在土星座出生的孩子为抑郁质,性格会比较阴沉冷漠,相应产生了saturnine(乖戾的、忧郁的、阴沉的;沉默寡言的、令人生畏的)一词。在炼金术中,据信木星具有似铅的特性,saturn和saturnine在古代化学用语中分别有“铅”及“铅的、像铅的”的含义,当今saturnine尚存“铅中毒的”这一含义。

与胆汁质相关的火星(Mars),以古罗马战神玛尔斯(Mars)的名字命名。玛尔斯性格极其暴烈,是个只懂得用暴力解决问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由此产生了martial “好战的、勇武的”一词。 古人认为月相的盈亏可引发暂时的神经错乱(即“月亮效应”,至今医学界仍对此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故从与黏液质有关的月亮(月亮的拉丁语为luna),衍生出了诸如lunatic“精神错乱的”、loony“发疯的”、moonstruck“月光照到的;发狂的、多愁善感的、耽于幻想的”等表达。

3 结语

作为古代西方医学理论的基石,体液论对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积累、沉淀出一个个生动而经典的英语词汇。直至今日,在现代流行病学、神经内分泌学、血液学等领域依然可以发现其影响的存在。例如,抗体产生为主的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依赖于激素及抗体产生的全身性的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恶血质(blood dyscrasia)等概念。因此,了解古代西方体液论知识,并自觉运用于英语词汇的词源学研究之中,将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众多词汇。

猜你喜欢

词素体液黏液
基于词素解构的高中英语词汇扩充方法分析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外生物体液中稳定性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小儿支原体肺炎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临床意义
维药艾菲提蒙汤治疗异常体液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