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患者屈光度、眼轴和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分析
2019-07-17张汉国林翠荣
张汉国 林翠荣
近视实际上是眼基于调节松弛情况下经眼的屈光系统平行光线折射后焦点落于视网膜之前,较高近视程度者也被叫做近觑,近视发生极有可能和发育、遗传、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随着近年来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脑得到全面普及,促使现阶段近视性屈光不正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存在角膜系统、眼轴、晶体系统等影响人眼球屈光度的众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膜屈光力与眼球轴长(前后径)[1-2]。本文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60例近视患者,报道了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文依据屈光度的不同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60例近视患者划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试验组1即为170例低度近视患者,女性85例,男性85例,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10岁,中位年龄数值(32.33±3.32)岁。试验组2即为190例中度近视患者,女性94例,男性96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11岁,中位年龄数值(32.54±3.54)岁;试验组3即为100例高度近视患者,女性51例,男性49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10岁,中位年龄数值(32.89±4.54)岁。比对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视患者涉及的一般数据资料,数据指标之间无分析意义(P>0.05)。
1.2 方法
对460例近视患者均实施屈光度检测,固定眼科医师使用TopconKR8900自动电脑验光仪实施测量,尽可能降低人为误差发生率,每只眼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通过电脑验光结果进行检影验光与主观验光,获取且记录准确屈光度数。测量460例近视患者眼轴,经固定眼科医师使用IOLMASTER实施测量,尽可能降低人为误差发生率,每眼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且分析460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460例近视患者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涉及的所有临床数据,采取率(%)的形式表示临床计数资料,且予以χ2检验,选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临床计量资料,且予以t 检验,以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P <0.05,数据指标之间有分析意义。
表1 460 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2 460 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分析研究460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研究显示,试验组1低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是0.005 8,无数据指标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者之间不显示相关性;试验组2中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0.235 5,数据指标之间有分析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试验组3高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0.578 8,数据指标之间有分析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见表1。
2.2 分析研究460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研究显示,试验组1低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254 4/0.251 5,数据指标之间有分析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试验组2中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103 2/0.112 4,无数据指标统计学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试验组3高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154 5/0.024 1,无数据指标统计学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人眼属于结合多种屈光体的结果,眼的屈光情况取决于人眼系统中各种屈光因素与他们间产生的协调关系。对于眼屈光力进行决定的屈光成分大约有十余种,最为主要的就是角膜、眼轴长度、前房的深度以及晶体的曲率半径等[3-4]。
本文数据研究显示,试验组1低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是0.005 8,即两者之间不显示相关性(P>0.05);试验组2中、高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0.235 5与0.578 8,即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试验组1低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254 4/0.251 5,即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试验组2中、高近视患者屈光度与垂直屈光力、角膜水平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103 2/0.112 4与0.154 5/0.024 1,即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证实,近视眼发生中眼轴增长属于重要的影响原因,并且和中高度近视(屈光度≥-3.0D)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近年来屈光度数的不断增加,眼轴长呈现出更显著的作用。针对低度近视(屈光度≤-3.0D)患者,眼轴长存在较小的作用。近视疾病中角膜屈光力的改变属于主要因素,且眼轴增长存在较小的作用[5-7]。
中医研究指出,近视即为在调节松弛情况下经眼的屈光系统,平行光线被折射后焦点落于人们视网膜前[8-9]。对于该疾病古代医籍中早有认识,也被叫做目不能远视或者能近怯远症。近视是经过先天产生的疾病,较高近视程度患者也被叫做近觑。近视疾病的发生极有可能和遗传、环境、发育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但还没有获得确切的发病机制,基于眼科学传统理论中依据屈光因素近视疾病包括轴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以及曲率性近视,也有学者表示近视性屈光不正中角膜屈光力与眼轴的改变是关键影响因素[10-11]。
李瑞等[12]研究表示,低度近视组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为0.0059,无数据指标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之间不展现相关性;中高度近视组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屈光度之间相关系数分别是0.245 6与0.569 9,数据指标之间有分析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患者存在越高的近视度数,就具有越长的眼轴。低度近视组近视患者角膜水平屈光力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51 5,垂直屈光力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54 6,数据指标之间有分析意义(P<0.05),即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度和高度近视组近视患者角膜两个方向的屈光力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2 3/0.102 2,0.023 6/0.154 6,无数据指标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之间不展现相关性。
综合以上结论,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同的近视发展阶段,近视疾病存在不同的成因,例如在近视初期,特别是青少年阶段需要注重正确的用眼距离与眼卫生,有利于预防屈光性近视朝着解剖学改变轴性近视方向转化,为临床治疗近视性屈光不正疾病提供较为科学且合理的依据,但与成人眼屈光系统之间有关的尚未得到明确定论,但因样本有限,还是具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