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探究

2019-07-16万艳玲

关键词:问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工科

万艳玲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对工科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顺应新时代要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优势叠加,实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工科学生思维有效结合,培养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有明显优势。通过深入学习课程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锤炼问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效提升课程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微课;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7-0004-05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对工科学生提出要求,大学教育应及时回应。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改革课程教学方式,适应时代要求,为中国制造提供人才支撑。问题式教学的核心原则是在有效回应学生各种关切与需求、困惑和疑虑的过程中,完成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实现立德树人[1]。以体量小、容量大,内容精练,展现方式多样,学习方式自由为特点的微课,融合问题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概论”课开展问题

教学有明显优势

时代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为适应时代变化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相应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在工科院校开展微课视域下问题教学,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实效,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一)适应新时代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

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热切期盼。新时代更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切的实现需要高校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时代新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着力解决新的矛盾,回应当代大学生新的需要,着力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开设“概论”课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在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现实问题倒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进而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微课视域下的问题教学是围绕问题,回应现实,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能够有效阐明我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问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反思,掌握理论知识。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微课视域下问题教学,微课制作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微课解决问题,大学生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大学生化,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掌握我党的理论成果,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二)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要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当前,国际竞争最激烈的就是人才的争夺、科技的较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新时代期待有更多卓越人才。我國制造业门类齐全,制造体系独立完整,规模世界第一位,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更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微课视域下“概论”课问题教学,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全方位形成问题,问题的解答者是学生,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回答问题。由于问题来自不同的方向,问题的出发点并不相同,问题的解答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思维。以微课的形式解答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形成微课课件,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微课内容进行讲授,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再思考知识要点,多途径回答问题,有效提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其是为建设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优势叠加,有效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各有侧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解决大学新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在一年级开设,大学新生更容易接受教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解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选择问题,通常也是在大一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学生在中学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高年级开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重点阐释我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高年级学生就业的压力更为紧迫,对非专业课程抵触心理较为明显。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的理论灌输,难以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元,通过智能手机既可以联通天下,洞晓世界大事,更可以学习课程内容,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况且,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最新信息的捕捉上落后于青年大学生,在“概论”课教学中难以使学生实现亲其师到信其道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拼命追赶学生,不如发挥学生所长,让学生自己阐释课程内容,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通常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制作者是教师,教师难以穷尽所有内容,难免顾此失彼、思虑不周,而在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概论”课问题教学把重点、难点等内容分散到学生中,利用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娴熟运用以及对信息的敏锐把握,从全新的视角阐释、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在这里,微课的制作主体是学生,成功的微课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要形成关键性总结。一次成功的微课时间在6—8分钟,在这样的时间,要让学习者对讲授的内容形成印象,有所收获,必须从微课内容的切入角度、素材的收集、教学方法的运用、微课的讲授方式,甚至录制微课的软件等方面精心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次学习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语言讲授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微课的质量。无论是用图片、视频、案例、名言、自制动画等导入教学内容,还是内容讲授中的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视频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制作更高质量的微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理解更到位。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概论”课问题教学,实现了微课教学与问题教学优势的叠加,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效果倍增,能够有效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

(四)实现“概论”课与工科学生思维有效结合,培养工科学生综合素质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不同于以往的喜好和追求,工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在思维方式、学习要求上又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工科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好。工科学生群体以男生居多,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上影响着为数不多的女生,形成工科学生不同于文科学生天马行空、敏感多虑的感性思维,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其次,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更强。与文科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工科学生的专业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文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大多在书籍的海洋里,而工科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工厂,甚至建设的一线,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尽快检验,并反复练习直至在实际操练中掌握。最后,工科学生更重视现实。与文科学生富于幻想不同,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更为具体形象,有一定的规律,理论原理可以在实践中成为现实,对他们而言,工科的课程更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影响下,工科学生更为务实,所有抽象的、难以很快在现实中体现的知识、课程都是无关紧要、用处不大的课程。因此,在综合素质的养成中重理工,而轻人文;重做事,而轻做人。然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对他们产生持续影响的不是专业课程,而是非专业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时代的新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概论”课与其他思政课不同,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集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因此,在更大范畴可以说“概论”课就是讲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些内容与工科学生的思维一致,以此为结合点,找到“概论”课与工科学生的共通之处,贴近学生。在微课视域下进行问题教学,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微课的形式把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概论”课的抽象理论具体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使教材中的知识现实化,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适应时代,运用新技术、吸纳新信息,形成新认识,既结合了自身所长、体现了个人价值,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综合素质,既重做事又重做人,实现全面发展。

二、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概论”课开展问题

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概论”课问题教学在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微课为学习载体,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锤炼问题,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一)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概论”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通过“概论”课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深刻的认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概论”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概论”课2018年版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从三个部分展开。这三个视角更为通俗地阐释了我们党的理论知识,用更鲜活的语言表达了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能够打消工科学生对“概论”课枯燥抽象的认识偏见。无论在什么时代,面对什么样的教学对象,“概論”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什么样的探索和尝试,都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在微课视域下开展工科学生“概论”课问题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讲清楚基本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专题微课制作等方式深入学习课程内容,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强国必先强教,发展教育必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微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适应时代的教学手段,然而无论运用多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才能真正使教学方式方法为课程教学所用,才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要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我党探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上,创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因此,新时代的工科学生要成为创新人才,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二)提出问题,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意识

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为了把理论束之高阁,是为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工科学生的思维里,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是没有吸引力、不实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同时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概论”课讲授的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是来自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解决新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记忆和理解最为容易,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甚至创造难度最大[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记忆和理解,更要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唯有如此,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微课视域下工科院校“概论”课开展问题教学,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首先就是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教材每一章节思考题的简单重复。一定意义上,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从知识的学习来看,回答一个问题是被动的学习,而提出问题则是自己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因此,工科学生在掌握“概论”课基本理论知识、打下理论基础之后,需要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传统的问题教学提出问题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应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新时期微课视域下问题教学,提出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来自一个授课教师,问题来自学校“概论”课的所有任课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班主任、辅导员、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领导、承担班级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样来自多个方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同专业学生提出问题、社会提出问题、微课制作者提出问题、同一教学内容多次提出问题;相同教学内容学生以教师身份、学生身份、出题者身份、社会人员身份等提出问题。问题提出的方向越多越能激发学生深刻理解“概论”课理论知识,越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少年强则国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次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一次次主动的尝试,是成为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不懈努力。

(三)解决问题,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思維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制造2025》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世界大势所趋,是发展形势所迫。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

收稿日期:2018-11-14

作者简介:万艳玲(1977—),女,陕西大荔人,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微课视阈下问题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2016MSZ008)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工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