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9-07-16杜丽萍孙福才
杜丽萍 孙福才
摘 要:文章结合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职业院校创建“地方政府离不开、行业企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宗旨,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研究黑龙江省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提出了如何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7-0020-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依托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急需状态,结合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职业院校创建“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宗旨,目前高职院校正在高质量的快速发展阶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服务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是影响着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制约型因素。
一、高職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现状分析
(一)师资整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分项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中青年教师占比与全国示范院校相比较低。根据职业教育诊改网高职数据分析,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老龄化。黑龙江省45岁教师占比63.5%,全国示范院校45岁以下教师占比71.4%,国家骨干及省示范45岁以下教师占比72.9%,我省中青年教师占比较低。
学历结构不合理。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黑龙江中位数为1人,占全体教师的0.36%,具有硕士学位教师91人,占比31.62%,这一数值全国示范院校硕士学位占比39.35%相比,总体水平明显偏低。具体情况见表1。
双师素质教师总量偏低,占比不高。黑龙江省双师素质中位数为144人,全国的中位数为152人,同类院校的中位数为172人,所以双师素质教师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二)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院目前引进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对比全国示范(骨干)院校明显偏低。目前,黑龙江省中位数博士人数就1人,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物匮乏,领军人才梯队数量不足,教师梯队发展不平衡,且专业梯队规模较小。
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龙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杰青、高级工匠等高端人才仍有待引进。引进渠道不够畅通,需要建立柔性的聘用机制,灵活的政策扶持和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长期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机制。黑龙江省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参与人次较少,且均以短期参观考察为主,实践效果较差。高职院校引进的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少既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又具备高超实践技能的教师,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一线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实践技能欠缺,难以胜任学生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等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示范工作。
(四)教师的创新意识、智能化素养有待于加强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忧患意识不强,安于现状、疏于学习,工作责任心较差,提档升级欲望不强,动力不足。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拒绝接受新理念,缺乏创新意识。促进教师自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制尚未建立,需要为教师搭建各类平台,促进教师提高成长,亟待建立教师动态考核机制,设定绩效考核标准。通过奖惩并举的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主动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及敢于创新的工作意识。
(五)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横向对比全国,尤其南方高职院校,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的教学国际化还是有一段差距,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比较弱,在国际化方面对省内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仍有待加强。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国务院印发文件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新方向;二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了方向,新技术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创设了新环境;三是国家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提升,既要达到传统师资队伍对学术性、师范性能力构成的要求,又要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能力,既能满足经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达到行业专业领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又要具备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技能[1];四是未来教师要融入智能化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增强智能化的教学能力和对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能力;五是双语教师能力提升及教师双语能力培养工作有待加强,亟待从教师国际培训、进修、认证等重要举措破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难题。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培育工程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等。开展师德师风考评,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并将日常师德考核结果纳入职称评定、年终绩效考核等。
开展“论坛+展示+竞赛”活动,建立教师成长记录,举行师德论坛,开展师德师风知识竞赛、在线学习、论文征集等活动,提高职业能力与精神;建立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资源库,定期邀请库内企业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联谊+感恩”等活动,开展师生联谊、师能展示月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增强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
以校园文化建设与专题活动为载体,示范引领师德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以德行政”和“以德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做好“四有好老师”推选活动,开展师德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召开宣讲交流会,宣传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引领,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习、弘扬师德。
开展教师志愿服务,引导教师通过社区服务、对口支援、社会培训等公益性活动,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力和个人影响力,打造教师社会服务品牌。通过开展“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提升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教授组团为手段,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为教师提供培训、咨询、资源、理论、技术、交流研讨等服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传帮带等活动,搭建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平台;定期以心理、师德、课堂教学等为主题,开展“教师发展”沙龙;建立“教师工作坊”,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与智能化素质提升,设立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整合高水平教学资源,开展区域性教师培训,创建省级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
出台《教授团队遴选、管理、考核办法》,组建“教授团队”,对“教授团队”进行量化考核,促进教授团队在教育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等全面提升[2],并针对业绩排名进行绩效考核等。建立数字化《教师成长档案》,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教师博士化率,鼓励青年专任教师进行学历深造,提高高学历人才占比,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名师及省级人才梯队等。
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特色校本培訓,重点突出教师智能化素质的提升和应用能力、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7个专项能力培训,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对教师进行五维雷达诊断,对接专业、重点突出、优先打造一批具备高超智能素质的教师骨干队伍。
建立专项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升,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建立校本专项能力培训、短期重点项目培训、中长期在职跟学、长期访学、境外研修相结合的多层次培训项目,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以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为载体,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及相关标准,聘请第三方机构实施测评和认定,教师职业能力测评覆盖全体教师,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全面提升。
建立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的授课,加大比例,达到55%以上;建立兼职教师准入制标准,加强动态考核;建立高技能人才资源库,明确考核标准,进行高技能人才资源储备;建设 “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工匠”多元评价,培养教师成为“工匠”,再教出“小工匠”。
(三)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教师实践锻炼工程
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出台政策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统筹安排专业教师5年内必须累计6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骨干教师到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技师岗位为期8—12个月的顶岗,到省内大中型企业2—3个月的顶岗,通过实践锻炼使教师技术技能全面提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指派教师以员工身份深度全面参与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获得企业真实职位,签订实践锻炼合同,每周一至两次到企业进行兼职实践锻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注重过程考核,校企共同负责实践过程管理、双重鉴定和考核。“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提高,其中核心专业达到95%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专业教师要求100%具有高级职业资格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90%专业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半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
依托 “教师企业工作站”、校企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进行专项学习,并制定《职业资格证书资助管理办法》,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教师获取本专业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考核管理办法,实现“双师素质”提档升级。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课题研修、技术培训,实现学院、企业和教师“三赢”。
(四)加大科研投入,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与省内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能力强的双一流高校和哈尔滨电气集团、哈尔滨地铁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协同合作,组建协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从而提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制定《教师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引领科研方向、激发教师科研热情。完成科研课题、发明专利、具有实际效应的横向课题等,注重成果转化,提高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易到款额。
扩大核心课程改革试点实施,促进课改成果进课堂,完成校级核心课程改革及试点实施;专业集群要注重建设智能化素质平台课程;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引进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具备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建立高水平教材开发机制,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鼓励课程组根据课程需要自主编写适应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材,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数字化教材、校本教材等。
(五)开展教师生涯规划,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
开展生涯规划,教师目标明确。依托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五维体系,按标准全校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教师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达标、四年成熟、五年骨干,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元双师”教学团队。
聘请知名职教专家开展专家论坛、视野讲坛、多类研讨等,让教师在“引领—实践—反思—重建—内化—提升”中历练共促教学发展。
以名师带动队伍建设,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建成“教学名师工作室”,给予政策支持扩大其影响力[3]。
通过各类教学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人人“爱教、重教、乐教”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教师,在校内开展教学信息化比赛、讲课比赛、说专业比赛、说课比赛、教师实践技能竞赛,遴选优秀的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相关比赛,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课程驾驭能力、教学方法实施能力。
(六)拓宽国际视野,实施教师双语培育工程
研究制定《双语教师培育计划》《双语教师遴选、管理、培训、考核认证管理办法》等,规范培育程序、加大培育力度,加大双语教师培训数量及培训投入资金。出台相关政策制度,鼓励教师走出去,为企业大量培养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社会服务、科研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亟待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施晶晖.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
[2]别同玉,潘华英.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6,(12).
[3]温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收稿日期:2019-04-30
作者简介:杜丽萍(1976—),女,吉林永吉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水平专业建设实践研究”(GZB1318006);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SJGZY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