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幼儿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的培养

2019-07-16焦敏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教育策略健康教育

摘  要: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情绪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幼儿园健康教育,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的表达能力、情绪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文章在对积极情绪内涵探究的基础上,从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幼儿园环境,形成有归属感的积极情绪基石;通过榜样、倾听和游戏,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情绪培养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在幼儿园开展积极情绪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健康教育;积极情绪;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焦敏,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鄂州 43603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127-03

幼教专家送教下乡巡回讲学活动结束已经一周了,有两个画面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一个是大班幼儿在进入活动场地时,由于不习惯自己选择小椅子,在找座椅不顺利的情况下开始哭泣,教师很快介入并给予帮助,但幼儿仍哭泣并执意退出活动。另一个是中班幼儿在美术活动遇到困难时,直接以哭泣表示自己的不满,教师及时关注和帮助,但是幼儿仍长时间处于不开心状态,在教师哄劝很长一段时间后,幼儿情绪才趋于平静。两个幼儿,同样的画面,是什么使幼儿情绪如此消极,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什么?

一、关于健康教育与积极情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树立儿童正确的健康观念,并从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概要阐述了健康观念的基本内涵。《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心理学界众说不一,尚没有统一定论。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测定采取的是消极取向模式,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为没有精神疾病,显然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Diener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性,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1]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负面情绪的减少,同时也应是正面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我认为Diener的观点中,重视积极心理因素的表述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对积极情绪的研究还不多,研究者给出的定义也不统一。如Russell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而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2]无论研究者对积极情绪的认知与界定的切入点有何不同,但对积极情绪的描述性解释中,都包含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研究者都认为积极情绪是伴随着愉悦快乐感受的心理过程,并认为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为六类:爱、兴趣、快乐、感恩、自豪、满足。

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基本情绪开始发展,如愉快、愤怒、悲伤、 惊讶、恐惧和厌恶等,这些情绪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内就出现了。另一方面,伴随着基本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也开始发展,主要是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和内疚等,在孩子1岁半到2岁左右,伴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逐渐呈现,并成为幼儿情绪的重要内容之一。

進入幼儿园后,幼儿情绪种类的迅速增长,使幼儿不仅能初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简单情绪,可以用词语谈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还可以识别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情绪,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情绪。随着幼儿的发展,他们能体会情绪和情境间的关系,在事件中使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并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有效地控制情绪,甚至开始有意掩饰真实感受,进行共情与换位思考,控制、调节情绪以适应社会标准;在幼儿中晚期,他们开始理解自豪、羞愧等复杂情绪,逐渐明白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有时会感受到多种情绪,逐渐倾向于更充分地考虑引发情绪反应的事件,并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更多关注幼儿的情绪管理与社会性情感的教育,对幼儿积极情绪培养的关注与研究较少,对幼儿社会性情感教育与积极情绪表达关系的关注与研究则更少。家长与教师应该有意与孩子共情,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当时的感觉与情绪;但当孩子生气时,家长和教师常充当孩子负面情绪识别与教育的指导者,不仅使孩子很反感,而且无形中强化了负面情绪使教育的阻力加大,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幼儿不仅认知和接受度提高,且与愉悦体验相结合的社会性情感的获得率和体验感会更好。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必须多关注幼儿积极情绪的养成与教育。

二、关于积极情绪的培养

在幼儿园时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将情绪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能力方面。这里的积极情绪能力是指情绪的表达能力、情绪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积极情绪的表达能力,表现为经常表达愉悦的情绪、较少表达消极的情绪;情绪的认知能力,指能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和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的能力;情绪的调节能力,指把情绪唤醒的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强度调节到恰当水平,以便成功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情绪能力中的每一种能力都与儿童的社会能力相关。比如,经常表达积极情绪、很少表达愤怒或伤心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喜欢,同伴关系也会更好;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对他们的社会能力的评价会较高,他们也能轻松地与同伴建立积极关系;而在调节情绪方面有困难的孩子,经常会被同伴拒绝,并且容易出现过分冲动、缺乏自控、攻击行为,甚至焦虑、抑郁和社交退缩等适应问题。因此,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应与幼儿对情绪的感知相结合,更应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幼儿园环境,形成有归属感的积极情绪基石。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群体,并感到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息息相关的感觉。归属感能让幼儿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让幼儿不仅感到安全、情绪稳定,且逐步适应社会。因此,归属感是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心理需要,这是一种精神需要。家庭是幼儿最早接受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建立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到安全、情绪稳定,且能加深幼儿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促进情感的交流;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如果这个新的集体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也会对这个新的群体产生归属感,而此时的幼儿园就会成为幼儿对于心灵家园的本能渴望,并由此形成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自觉接受和遵守集体规则,自动将个人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

归属感不仅帮助幼儿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还能帮助幼儿适应社会,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归属感的形成与建立。

家庭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成员,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家人接受和认可,并由此与家人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情感关系,进而形成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人习惯积极看待,有人习惯消极看待,不同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客观现实,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人的同时,增强积极评价自我价值的能力,从而在与人交往中产生同理心。

幼儿园归属感的建立,则要把握点与面。这里的点是指在幼儿入园时,克服幼儿与父母分离的焦虑以及幼儿对幼儿园和班级中的同伴和教师产生信赖感与认同感。这需要幼儿园教师与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将依恋的对象从家庭成员扩大到教师和同伴。这里的面则是指日常生活中归属感的形成,如感受幼儿园和班级的温暖,感受教师对自己的接纳,感受教师的爱与关怀等。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帮助幼儿形成归属感的外部条件,携带熟悉的玩具、幼儿照片墙的装饰、鲜艳的色彩、有家庭氛围的区角、人性化的悄悄话角等,都可以带给幼儿归属感。用幼儿喜欢的玩具来营造家庭般的气氛,孩子可以较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

2、通过榜样、倾听和游戏,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情绪培养策略。

(1)重视榜样的作用——做主持人,更做教育者。模仿他人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这也成为教师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幼儿模仿的行为模式中,既有行动、也有态度;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

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第一位模仿对象。教师和蔼的态度、端庄的仪表、节制有度的表扬和批评等,都能使幼儿感受到亲切和可靠。教师生动的语言、有情感的交流、富有活力及激情的语言对幼儿是最有影响力与感染力的。这些不仅能帮助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积极的情绪。

苏联学者别利钦说过,“老师一跨进教室的门槛,就要记住你是一堂课的缔造者,你要是情绪不佳,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教师作为幼儿观察模仿学习中的重要对象,既要做一个主持人,又要做一位教育者。其主持人的身份,要求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面对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温暖、阳光、快乐与热情的同时,激发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2)关注倾听的力量——做倾听者,更做多样活动的组织者。倾听作为一种交流行为,是对他人态度、情感的反应,是言语沟通的基本前提,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更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倾听可以使教师及时感受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与需要,形成互动的氛围,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倾听还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提升已有的感知经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发展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师投入地倾听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并帮助幼儿向教师敞开心灵之门,诉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使教师及时把握幼儿成长,把正确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使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时也习得积极情感。作為幼教工作者,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通过倾听,让幼儿感到自己的重要;通过倾听,让幼儿积极参与表达;通过倾听,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幼儿的发展是在多样性活动中达成的,幼儿积极情绪的形成也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正如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开展,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幼儿好奇心与兴趣的激发,通过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等,帮助幼儿在社会性学习中表达积极愉悦的情绪,以及克服困难后的快乐,促使幼儿积极情绪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形成。

(3)落实游戏中发展——做参与者,更做成功体验的催化人。游戏是幼儿在幼儿期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幼儿来说,许多社会性学习都是在游戏时发生并完成的。由于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因此游戏中的幼儿是快乐、积极和幸福的。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就应提供游戏环境与条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理解社会的基本规则,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树立起良好的情绪导向。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培养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然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既是积极情绪的体验者,也是负面情绪的表达者,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在适宜的时候,引导幼儿将负面情绪疏导为正面情绪。如在假想游戏中,幼儿常通过假想给自己描绘一个玩伴或一个玩具,这样的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维持幼儿的积极情绪,但假想游戏的假想性一旦被同伴或成人打破,则幼儿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又如模仿游戏可满足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排解负面情绪,促使幼儿合作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积极情绪,但模仿游戏的模仿性一旦受到质疑,负面情绪则随即产生;再如合作游戏是幼儿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开展的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但合作游戏中的合作一旦受挫,幼儿的负面情绪则会强烈的表现出来,并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不仅要看到游戏的显性教育功能,更要看到游戏中对幼儿情绪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通过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以合作态度组织游戏,以平等的身份评价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积极情绪,使积极情绪与社会性情感有机融合并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林恒,邵蕾蕾.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J].学园,2011,(9):18-19,22.

[2] 冯媛媛. 近年来积极情绪的研究综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436.

责任编辑  胡江华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教育策略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