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师资国际化建设
2019-07-16李晓述
文/李晓述
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全面落实、纵深推进阶段。毋庸置疑,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必然是国际化的大学。通常认为,国际化建设包括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校园环境的国际化等重要内容。国际化师资同时也是世界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各高校推行的教师海外研修和外专引智计划的实质都是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武汉大学全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赴欧美发达国家举办人才恳谈会等形式吸引、招募海内外优秀师资,同时出台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实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支撑,外专引智工作也有了长足发展。2018年,学校聘请长期外籍教师117人,短期外籍学者1127人,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外国科学院院士等海外高端专家25人。
哲学学院、医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武汉大学下设六大学部35个学院,专任教师近4000人,各学院之间专业特色不一,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差异较大,国际化的标准也不能简单“一刀切”。学校尊重学科差异,鼓励部分学院大胆尝试,结合学院实际,有所作为;同时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发展意识,明确将国际化写入学院发展规划,近三年来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示范作用良好。截至2018年12月,哲学学院共有来自英、美、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8位长期外籍专家在岗;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Paul Patton教授和挪威北极大学James Lewis教授将于2019年秋季加入,届时长期外籍专家人数将达到14位,哲学学院师资国际化比例将达到20%。
外籍教师为哲学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化建设作出了实质性贡献。目前,每名外籍专家每学期讲授2门课程,每年4门课程,每个学期至少有8门全英文外籍教师授课课程。此外,外籍专家在科研方面表现亮眼,自2017年至今共发表35篇文章,其中21篇文章被A&HCI和SSCI检索杂志收录,显著提高了哲学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例如,牛津大学哲学博士Thomas Besch在哲学学院担任教授三年来,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6篇。
武汉大学医学院与法国洛林大学的医学合作已逾20年。20年间,双方联合成立了“中法无边界实验室”;法方协助武汉大学组建新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两校共同举办9次国际会议。最重要的合作形式是2001年双方联合创办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中法实验班”。法方每年成建制地选派多名教师前来武汉讲授专业课程,自2003年9月至今,洛林大学医学院先后派出教师共220多人次来汉授课,共培养十届学生逾200人。法方有4名教授,其中法国科学院院士Jean-Francois Stoltz教授荣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武汉大学两名教师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两校在医学领域的合作被来访武大的法国时任总统雅克·希拉克誉为“中法教育合作的典范”。
模式灵活重实效,以诺奖得主的名字命名
引进国外智力的模式有多种,关键在于引智实效,即能够“为我所用”。武汉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积极探索外专引智工作新模式,尤其是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拘于聘请形式,不追求聘期长短,但求能够发挥作用。
武汉大学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研究中心揭牌
本·布尔教授是澳大利亚知名环境法研究专家、现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环境法委员会副主席,自2011年以来,武汉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所聘请他为特聘教授,工作时间和工作形式相对灵活。2017年,作为联合主编,本·布尔协助环境法所创办了中国环境法学界第一本正式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并帮助环境法所创办中国第一个环境法专业全英文博士生项目,招收外国研究生5名;他同时指导了5名中国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2018年,他帮助环境法所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功申请6万美元的资助,创立环境法律诊所,并担任诊所指导委员会联席主席,推广环境法诊所式教学,培养实务型和创新人才。可以说,在较为宽松的聘请环境下,本·布尔对武汉大学环境法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长期聘请荷兰奈梅亨大学牙学院Joannes Frencken教授担任海外博士生导师,参与指导窝沟封闭剂防龋项目和研究生联合培养。2007年至今,培养3名博士研究生,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该教授还获得“201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2019年4月11日,武汉大学“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也是湖北省首个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法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教授担任该中心主任。
索维奇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名誉教授,双方合作基础良好,武汉大学特聘索维奇担任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目前该中心有固定科研人员20名。中心将瞄准分子科学领域前沿,在分子合成、分子物性表征、分子聚集态行为调控等基础研究方向和光电器件、生物成像与疾病诊疗以及新材料的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并致力于实现产业化。中心还将延聘海内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整合武汉大学化学、材料等相关领域的人才资源,推进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学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学期”国际暑期学校:不出校园的留学
武汉大学引智工作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导向,根据工作需要,自设系列特色引智项目,如区域国别研究引智支持计划、一流学科一流人才集聚项目、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学科351人才项目、人才培养外专支持计划、国际联合实验室外专支持计划等等。
为配合学校实施的“第三学期”制度,学校国际交流部专门设立“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外专引智支持计划”,加大资助力度,鼓励、引导学院成建制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开设高质量国际课程。
2018年7月至8月,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使用学校外专引智经费,举办了为期四周的“第三学期国际暑期学校”。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法国国立高等应用电子学院的5位国际知名专家应邀讲授5门全英文国际课程,全院200多名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实现了“不出校园的留学”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国际暑期学校还吸引了两位来自法国的学生,他们全程参与了国际课程的学习交流。
电信学院暑期国际学校开设的5门课程,都是电子信息主流学科所涉及的重要专业课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核心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又有当下最热门的课程如“高级机器学习”;既有理论教学和实践编程相结合的课程如“语音信号处理”,又有综合性与实践特色鲜明的课程如“射频电路”;还有不拘泥于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把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趣味性紧密融合的课程如“高级数据挖掘”。暑期国际课程呈现了全英文教学、风格多样的国际化课堂,与此同时,也为电信学院教师观摩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更是为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而助力。
此外,学校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学科和艺术专业等特色学科引进国外优质师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2018年5月14日,伴随着舒曼钢琴五重奏悠扬的旋律,“珞珈艺术大讲堂”第一讲正式开讲,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古典音乐艺术教授团队讲授古典音乐艺术,领衔主讲者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专家Michael Dussek教授。此次活动得到武大学子的热情点赞,既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也是武汉大学外专引智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武汉大学以“引育并举”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学校充分重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鼓励教师积极获取国际经历,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强化国际化意识。例如,学校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出国境研修计划”,重点资助青年人才(人文社科45岁以下,自然科学40岁以下)赴世界前200的高校或全球前50的学科进行6—24个月的合作研究。2017年和2018年,学校共组织实施四批遴选计划,从近500名候选人中择优资助135名优秀青年学者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研修培养。
下一阶段,武汉大学将进一步强化学院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意识,鼓励部分学院创建“国际化发展示范学院”,学校将在外专引智、人才国际化培养、国际科研平台、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武汉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工作齐头并进,继续扬帆远航。(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
武汉大学电信学院国际暑期学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