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城市群落,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
2019-07-16薛雅
5月25日下午,2019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在东郊宾馆举行。以下是论坛嘉宾发言概要(按演讲先后排序)。
城市需共同“智慧”发展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吴志强
创新与环境质量高度相关,没有良好环境,创新无从生长。研究发现,区域人均专利数与该地PM2.5指数高度相关,环境越好,单位专利产出越高。
单个城市的“智慧”是不够的,必须同周边城市共同“智慧”发展。
与世界其他城市群落相比,长三角的优势在于面积、人口、经济增长率综合排名世界第一;短板为地均GDP、人均GDP、人均专利数的综合排名靠后。
创新城市群落构建和发展,取决于创新“流”的交互网络,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创新交互活动关系,而不是城市间的属性关系。
未来,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是创新的全球城市区域(Creative Global Regions),是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引领的、众多创新中心地所集聚生成的、具有内在生态体系的创新城市群落。
城市集群对创新的推动力
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莱布尼茨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 Bernhard Mueller
城市集群有助于促发创新,集群的吸引力、强烈的认同感、领导力、愿景和框架等是高效打造城市集群的关键要素。
《欧洲创新集群》(Innovation Clusters in Europe)研究指出,相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欧洲的创新集群位次将持续提升;中国正逐渐赶上欧洲,其创新指标的增长率是欧洲的三倍。
欧洲创新集群研究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力资源、有吸引力的研究体系、创新环境、创新活动、创新者、合作联系、知识产权等。
对城市与区域发展而言,创新极具吸引力,其魅力主要体现在对以下领域的提升作用:强大商业社区、高素质就业、国内外声誉与吸引力等。
深圳高科技发展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深圳市委原常委、副市长 张思平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发挥好香港和深圳的优势和作用,例如发挥香港、深圳的制度优势,总结深圳高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等。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的重点应该从商品、要素流动型的开放,向规则、规制、秩序、体制等制度型开放作战略转变。
深圳是中国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市,体现在六个“90%”: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民企,90%以上研发机构由企业设立,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制是深圳高科技产业崛起的重要原因。
都市型科技园区发展及中关村实践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翟立新
都市型科技园区有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园区向城区转型,二是从产业集聚发展到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三是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四是从本地资源整合到全球创新网络。
中关村是都市型科技园区发展的典型实践,自主创新在中关村开花,产业升级在全国结果。
中关村着力于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包括:优秀的创新企业、多层次的人才支撑体系、富集的科教资源、活跃的创业投资、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中关村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富有成效,例如,中关村第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中关村在区域一体化方面致力于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京津冀园区链并辐射全国。
长三角“三箭齐发”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张兆安
2019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5月25日下午在东郊宾馆举行
长三角应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遥相呼应,推动形成沿海中、北、南“三箭齐发”之势,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内涵包括:基础设施的共同打造、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城市布局的一体化、制度架构的一体化等。
长三角层面建议共同打造四条走廊:G60科技创新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临海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
为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发展,在国家层面,建议中央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形成协调推进机制,此外,也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金。
在上海层面,建议上海自贸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借鉴,为上海新时代的发展构建起“两翼齐飞”的驱动格局。
以社会创新营造宜居的大湾区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及实务教授(规划),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客席教授,香港规划署前署长 凌嘉勤
大湾区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应以社会创新为重要抓手,营造宜居的大湾区。
在西方国家,社会创新已经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创新亦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香港设有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社创基金)致力于促进商界、非政府机构、学术界及慈善机构与公众合作,以创新的方案解决贫穷和社会孤立问题,创造社会效益。
香港通过多种举措,致力于打造独特多元及充满活力的城市、健康的城市、共融互助的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创新调研报告》探索了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社会创新交流和互动合作的可能性,并尝试启动可持续的交流和合作以共同营造宜居的大湾区。
硅谷的崛起和创新网络全球化趋势
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办公室国际贸易和商业主任 Mark Chandler
硅谷的创新体系中有5点关键要素:教育、研发、资本、合作、开放。
硅谷具有来自全球的多元文化创业者,统计表明,硅谷的公司创始人中有45%是移民,这是全美比例的2倍。
敢于冒险和包容失败是硅谷的创新文化,大量的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是硅谷的创新促进因素之一。
从全球创新城市的发展演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创新城市数量少,且处于单点辐射状态;现阶段,随着创新城市的数量跃升,城市之间的创新网络已然搭建,呈现多元协同的活跃状态。
在全球化视野下,创新行为的产生、创新成果的产出越来越摒弃孤立、单一的环境,其更多是基于全球创新网络以及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智慧城市与创新——科克市的规划与发展
爱尔兰科克市战略规划及经济发展部经济发展主任Seamus Coghlan
科克市是爱尔兰的第二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区域规划,正致力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2017年,爱尔兰启动制定了新的规划框架,从国家规划框架、国家发展规划,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最后落到市级、县级层面,通过“溪流效应”一级级传导到基层。
2016年,科克市启动了智慧门户(Cork Smart Gateway)建设,致力于提升科克市的综合能级,在生活、工作、旅行、投资等诸多领域中提升城市吸引力。
科克市有非常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希望能够和姐妹城市、兄弟城市合作,共同通过创新推动城市区域的发展。
(本文由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薛雅博士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