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视角下浙江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运行模式探究
2019-07-13金莎莎
金莎莎
浙江“三位一体”农合联是为农服务,发展合作经济的组织,是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浙江省农合联以农民合作基金作为一种新型合作金融的探索实践模式,在出资、管理、资金运用上都进行了一定创新,旨在服务三农,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达到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的,成为支农支小主力军,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农村金融市场空白,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与此同时,浙江是互联网发展高地,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带动的数字金融已经对传统金融产生巨大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创新金融业态,扩大了金融服务半径,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促进了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动,让众多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群体享受到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感受数字金融普惠带来的裨益。
一、数字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金融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把金融的支付结算、资金融通、信用体系、资产理财等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扩大金融服务的受益群体尤其是农村群体。
(一)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的便利性和普惠性,使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服务上的城乡差距。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76.9%,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66.51%。浙江省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达85.15%,已远超全国总体水平。随着移动电子支付应用场景的不断多元化、农村支付环境日益完善、支付安全不断提高,使得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得到有效提升。
(二)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融资在中国市场上得到飞速发展,随着阿里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向农村金融市场进军以及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的普惠化转型,定位为普惠金融的各P2P 行业也深入农村市场,并以低门槛、低成本、手续简单、无抵押等优势,迅速成为农村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017 年底,全国网贷行业正常经营平台数量为1931 家,其中浙江276 家,占比14.3%,位于全国第四。全国网贷行业成交量2248.09 亿元,其中浙江367.55 亿元,占比16.35%。互联网融资为农民、低收入人群等小额资金需求者带来了便利,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来维持其健康有序发展。
(三)信用服务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个人征信数据不完备是导致农户“贷款难”的重要原因。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发展,涉农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获取农户在互联网上的使用信息,不断记录更新其行为轨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信用评价,从而判断其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征信体系缺失问题。浙江省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台州先行试点形成了“实时共享、信用增信、精准对接、融资普惠”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
(四)互联网理财
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投资产品往往针对较富裕人群,设置的投资起点要求较高,将众多农村低收入人群拒之门外。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出现,彻底打破了理财投资门槛,2017 年余额宝数据显示,其投资者都是小额资本投入,1000 元以上投资者占70%,且农村用户已破亿,占比三分之一以上。互联网理财产品为金融资源稀缺、金融服务落后的农村地区带来了零门槛、无网点、实时赎回等一系列突破的资产管理工具,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参与网络理财。
二、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发展现状
(一)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的发展本质
农民合作基金是发挥农合联服务“三农”作用的重要基石,它的筹集和使用,体现了合作制精神。基金以农合联会员入会费为基础来源,联合社会资本(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按不少于20%的年度资产收益注入)、财政资金等设立,是搭建为农服务平台、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集合。基金主要用于农合联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发展政府倡导、“三农”有需要、农合联会员有需求的为农服务事业,重点支持培育起主导和龙头作用的涉农企业和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合作金融风险补偿资金,开展合乎规范的保值增值活动。
根据浙委发〔2015〕17 号文件要求,浙江省、市、县三级农合联设立农民合作基金,为农合联开展为农服务、支持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79 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民合作基金,总规模19.5亿元,已到位资金8.5 亿元,其中财政出资金额(政府出资金额)约7.5 亿元,有5 个市、29 个县的农民合作基金已经开展实质性运作。
(二)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的运作机制
浙江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设立“决策-管理-运营”三层组织构架模式。成立合作基金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为决策机构,负责基金的资金筹集、使用、退出方案,审批基金投资计划,解决基金管理运作重大问题等。管委会办公室,为日常管理机构,负责落实基金发展决策的执行与管理。管委会委托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管理运营基金,负责合作基金的具体运作,风险管控等。通过三层模式架构,实现基金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确保基金的资金安全及有效使用。
为提高农民合作基金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为农服务的长效机制,农民合作基金必须实行以市场化、专业化为主的运行方式。但同时,农民合作基金的部分或者增值部分可以用于一些公益性、政策性的为农服务事业,这也有别于纯市场化方式运作的私募投资基金,要不断加强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的发展阻碍
农民合作基金是浙江农合联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因此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方面,大部分农合联还未出台关于如何高效、规范的使用合作基金的可操作性方法,导致基金运作存在较大障碍。现有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真正当基金使用,但因受到政府的监管,限制较多,以盈利为目的而偏离了合作原则。二是当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将资金拨付到各个符合条件的涉农项目,导致较多地方一次性将基金用完了,失去了基金滚动使用的初衷。另一方面,风险防控是影响金融机构尤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农合联基金运营公司在经营理念、风险防控、公司管理等制度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公司业务内容也还未形成较成熟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构建“数字金融+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运行模式
浙江拥有数字金融发展的先天性优势,农合联为拓宽服务范围,丰富金融服务内容,应该积极探索数字化农民合作基金运行模式,有效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完善信用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信用是所有金融服务有效进行的保障,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征信基础的建设尤为重要。农合联应积极推动建立互联网企业与合作基金、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用信息更大范围的共享。融入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征信系统可增加人行征信系统缺失的农村地区农户征信信息,能够有效防范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典型农村金融风险。风险防范是数字金融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农村金融市场无论是规范化程度还是市场环境都不够完善,交易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较差。农民合作基金应结合数字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预测,把握好风险判断的标准,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以降低实际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创新业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建立农民合作基金线上运营平台,创新基金服务方式,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客户授权,实现贷款的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线上平台主要包括基金筹集子系统(会员入会资金流入、社会资金流入)和基金用途子系统(借贷申请),并开发移动端APP。有资金需求的借款者可通过基金用途子系统或者移动端申请借款,系统后台通过互联网征信系统快速审核借款人信用及资质,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进行放款,提高授信审批效率。会员入会投入、资金借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均通过基金筹集子系统完成,网络流程透明高效。所有的资金都交由第三方托管和监督,农合联和基金运营平台不直接接触资金,保证其安全性。
(三)创新产品种类,扩大服务范围
运用线上平台丰富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扩大为农服务范围。线上平台可通过开发互联网理财产品以合理的成本融入闲散农村资金,有效拓宽基金的资金来源,也为农民理财提供正规渠道。开发各类面向三农群体的线上贷款产品来拓展基金使用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提供农村资金融通服务。与各大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在线上平台为农户提供农业、财产、人寿等保险互助服务,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便于农户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保障。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将农民合作基金线上平台打造成集理财、贷款、保险于一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金融普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