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助推民营企业发展

2019-07-12朱志松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监督

朱志松

2018年11月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在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民营企业也应该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以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受到传统观念以及传统经营体制的影响,内部控制建设滞后,难适应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加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民营经济改革的深化,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能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一,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体现,可以把各项管理制度联系起来,打通各项业务流程,能够让管理和运营更加有效。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相互牵制,便于沟通协调,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合理、高效。

第二,规避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内控源于风险,风险与企业经营并存。风险管理最有效的手段是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管控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有效规避和化解风险,同时可以相应降低外部监管的压力。

第三,消除各种贪污腐败行为。内控制度强调办理经济业务的层次性和程序性,能够以明确管理者权责关系为基础,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监督和制约权力为重点的方式规范经济行为,以达到企业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效果。

第四,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管理价值目标有重大影响,能够促进企业科学合理地记录经济事项,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从而保障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设认识不到位,缺乏基本了解,内部控制工作只做在面上,忽视了内控体系建设,甚至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内控成本过高,且办事流程太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也不太愿意推行内控建设,在具体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过于强调灵活性而有可能脱离了正常业务办理流程。对于那些已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多的是注重控制业务活动层面的内容,而对控制环境重视不足,忽视了对经营理念、领导风格、组织结构、人事管理的改进,也忽视了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治理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议事规则和程序,位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民营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机制,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主导企业的经营管理,通常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使得管理层极有可能凌驾于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管理层可能会因此而失去约束。另外,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单一,经营权和所有权未能有效分离,极易形成一人专权,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造成监事会与董事会难以形成相互制衡,无法实现充分的职责分离,难以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防范风险措施不到位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其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逐渐增加,仅凭企业过去的经验已无法满足风险管控的要求,如果不能有效预测经营风险和效益,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一是战略风险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公司使命或愿景不明确。经营者缺乏战略眼光,难以制定出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二是经营风险表现在企业管理不规范、不精细。经营者的精力主要放在提高产量和销量、扩大市场份额上,还不能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制度。三是合规风险表现在企业违法、违规、违德经营。企业领导不重视,业务部门不配合,合规岗位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民营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如公司法律风险、侵权风险、合同风险、投融资法律风险等,可能会导致企业遭受制裁、处罚、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失。

4.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就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产生必要的压力和动力。一些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缺乏统一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是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企业财务部门重核算、轻管理思想造成财务管理弱化,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难以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二是审计监督不到位。有的民营企业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业审计人员,审计范围有限、审计内容单一,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不能协调统一。三是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部分管理人员自身缺少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不能迅速准确地反馈风险信息,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三、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1.转变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建设取决于管理层是否愿意改善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和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民营企业家最重要的天赋就是机会与风险的感知能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重视和执行程度。内部控制促进企业组织的运转更为有序,从而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这必将成为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内在需求。转变民营企业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理念,将内控制度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内部控制效果,促进企业的战略实施和长远发展,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管理局面。

2.优化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

治理结构决定着民营企业到底能够走多远,这是企业的顶层设计。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和管理密不可分。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的职责与义务,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重点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及授权批准加以控制,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这样可以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从而既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又能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民营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摒弃专权思想。通过优化企业产权结构,让更多的股东参与进来,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的高度集权下的决策失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建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从某种程度而言,内部控制是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为达成目标,有机协调内部各项活动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的动力源于风险防范并构成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但内部控制并不等同于风险管理,它只能防范风险,不能转嫁、承担或分散风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然要和内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关系,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因此风险管理也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在风险管理框架下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应当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重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有效采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内部控制只有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真正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合理保证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这对企业的管理才是最有利的。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约束机制,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民营企业必须不断增强监督意识,接受内外部监督,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地被执行,执行才会有效果。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和工作程序规范,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和隐患,减少和防止腐败。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通过经营业绩来约束经营者,可以使企业的监督方式变为经营者比较容易接受的考核形式。发挥民营企业内部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应加强外部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四、结语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防范企业风险,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保证。民营企业要想实现经营效益与效率,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者应从自身做起,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将其当作一项常规工作,认真分析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经营监督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夯实监督之基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