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人与自然之关系

2019-07-12乔星瑞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迟子建驯鹿

⊙乔星瑞[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1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家迟子建希望能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唤醒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保护与敬畏。《额尔古纳河右岸》用20余万字描绘出一个美妙灵动的自然世界,其中不仅有纯粹的自然之景,更有饥荒、战争以及生离死别,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更加生动形象。迟子建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浓浓的生态意识和自然情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现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自然之中的鄂温克族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叫作鄂温克的少数民族近百年以来的生存近况以及其沧桑的历史。作者迟子建从始至终都坚持着她独有的创作风格,始终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上。在她现有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浓浓的生态意识,可以说她是一个具有生态情怀的作家,而在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这种生态意识体现得尤为突出。

额尔古纳河流长达1600多千米,其北面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而南面即河流右岸为我国水土丰茂的大兴安岭,在这片丛林茂盛、古树挺拔的地带,世世代代的鄂温克族人就居住在这葱郁的、与世隔绝的丛林之中。在汉语中“鄂温克”可被翻译为“住在森林里的人们”。

故事主角是一名古老的鄂温克民族部落中的最后的酋长妻妾,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朴实细致地叙述了这个少数民族近百年来的生存近况和历史的变迁。从清晨的虫鸣鸟叫到日上三竿,再从夕阳西下到月上柳梢头。文章讲述了与大自然抗争的鄂温克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我”以一种温婉而又悲凉的语调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天之内讲完。用充满诗意、温暖的抒情方法描述了鄂温克民族坚定的守候与民族变迁的历史。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人们生存进步的最为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人类是地球自然进化发展而产生的,这就意味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自然界的变动会影响人类的发展。如果把地球的生态演变史看作是一首变奏曲,那么毫无疑问到了今天这首曲子并不那么和谐动听了,甚至越来越刺耳了,因为人类把自然界原有的旋律抛开,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旋律,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之曲,记录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的种种罪行,也记录着人类极度化的生态扩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后人类想通过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扩张,毫无节制地获取和消费自然资源以求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毫无疑问,这种文明模式的必然结果就是人与自然、人文与自然,甚至是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分裂与对抗。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草地、林地极速减少,这些地区的生态作用也直线下降,严重的土地荒漠化让更多的人面临生存威胁。除此之外,水资源比例严重失调,城市性缺水症状更是随处可见,河流断流日益严重,其中黄河尤为突出。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生物的多样性锐减,许多珍贵的动植物濒临灭亡,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找到人与自然相处的正确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保护环境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背景下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了,在书中她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自然世界,一个温暖善良的少数民族的群体,他们热爱自然植被树木、动物昆虫;他们尊重每一座山川,敬畏每一条河流。因为迟子建是一个生在漠河长在漠河的作家,所以她熟悉我国东北地区的村落,她的文字描绘的是一个温情感人、富有地区特征的故事。

二、 河流右岸的人与自然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世界仿佛一展画卷,灵动而又美妙。悠长又湛蓝的勒拿河流,连啄木鸟都无法横跨,在河流上游,流淌着贝加尔湖。河流泛着碧蓝色。得益于阳光充足,湖水中有很多水草,加上白粉的荷花配以点缀。而在贝加尔湖的周围,满布峻高的山峰,居住着鄂温克民族的人。山峰、湖水也似乎融为了一体,宽阔、宁静而又深邃。在太阳的照耀下,粉的白的荷花与河中的水草交织在一起,色彩明亮又温暖,给人以一种春暖花开的明媚之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族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可以说他们身上的那种原始的自然生态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是影响深远的。

书中对于“清晨”和“正午”中景色的解读一直都很美,随着故事的讲述,到“黄昏”时森林里的大火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那是我们刚好搬迁到额尔古纳河畔,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可见火势的凶猛”。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对纯自然景色的描写,这半部分则是对被“改造”了之后的环境的反映,也可以说这场大火不经意之间改变了鄂温克族人民生活的环境。

在这里山川树木是他们的骨骼,河流湖水是他们的血液,日月星辰是他们的耳目,一群群驯鹿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自然之中。比如,他们从来不会砍伐新鲜的树木作为燃料,一般用的都是枯树或是被雷电劈倒的树木,所以当他们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时觉得心痛,会对着进山来的运材车大骂孽障,的确鄂温克族是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他们把生活中、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有灵性、有生命的东西。世世代代的鄂温克族人住在希楞柱里,通过顶上烟道的小孔看星星,看月亮。

文中是这样描写额尔古纳河的:“我们离不开这条河流,以这条河流作为骨干,依傍在它的支流细河边生活。这条如掌心般的河水,伸展的五指般的支流,伸向不同的终点,宛若明亮的闪电,闪亮这些人们。”这是对额尔古纳河地位最直白的叙述,河流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滋养和哺育鄂温克族人的乳汁。一个游牧的族群,要考虑到驯鹿的生存,必须不断迁移,而迁移过程中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其一是新迁居的地方要有富裕充足的能够让驯鹿短时间食用的苔藓、树皮等食物,大自然才是它们的粮地。其二就是要依水而生,要顺着河流支流的方向移动。说到驯鹿,人们认为这是格外充满灵性的动物,尽管有驯鹿曾经让当地居民的亲人失去生命,但人们依然热爱它,每天都要见到它们,就像看见阳光星辰般如常。人们坚信,美丽、聪明、富有灵性的驯鹿就是他们的祖先,是神灵,或者是具有血亲关联的人,这使驯鹿在小说中更具有一种魔幻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它还是富有人性感情化的、知晓世事的动物。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那只母鹿,自从知道自己的一个孩子为了替代生病的列那受难而死去之后,就总是含着满目的忧伤,常常望着那棵栓过小鹿的树桩,甚至连自己的奶水也因为情绪而变得枯竭,后来在一次搬迁的过程中骑着这匹鹿的列那因为睡着后倒在雪地里被冻死了。在列那追随着小鹿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这只母鹿又重新有了丰富的奶水。好像是赋予了驯鹿一种神奇的力量,它的确能代替人去死,但是也可以取走人的生命。由此证明,这些富有情感的驯鹿都是具有人性的,它们会感知周围人的离世,也会表达自己的忧伤,所以人们对它们充满感情,由此建立了人鹿亲密无间、真诚质朴的情感。在驯鹿得瘟疫后作者这样描写:“尼都萨满瞬间沧桑许多,仅一夜就深深下陷的脸庞更显憔悴。他盲目无觉地穿扮着自己的神帽、神衣、神裤和神裙,进行了一场为驯鹿而开展的跳神活动。……最后,尼都萨满绝望的哭声让人们意识到,驯鹿在劫难逃了。”通过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跳神”情节,让读者真实地体会到驯鹿因瘟疫而亡时人们的悲痛欲绝。人与驯鹿之间的这种情感,让人动容。一个在面对动物时都如此善良的民族,对待大自然更甚。

以“半个月亮”为小说的结局,是这样叙述的:“在我们的民族信条里,人和驯鹿们,一直在对森林的敬意中生活。同难以计量的砍树工人们对比,我们仅仅算是浮上湖水的零星的蜻蜓。但是倘若我们的森林里的河流被污染浊化,那如何能算是这几只蜻蜓拂面的原因呢?”让读者从文字间感受到生态的现状,也是对大量砍伐树木,毁坏天然环境的一种嘲讽。现代文明的进程不经意间已经影响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世世代代与蓝天大地相依存的民族即将要消失不见了。

所以在迟子建看来人类社会就应该这样,永远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越来越快的工业化进程之中,生态环境遭受到如此巨大的破坏,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敬畏之心的缺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定胜天”的思想蔓延开来,人们已经抛开了自然界原本的发展规律,仅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而且丝毫不加以节制。

三、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访谈中表达她所期望的“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思维。合二为一,这是一个普通常见的词汇,而这个词汇的本意是要求人和大自然形成内外统一。

一直以来,社会就强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和谐相处却变成了一个口号,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获取经济回报和社会发展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在开发自然环境的社会背景下,森林被无休止地砍伐,工业废水废气肆意地排放……以至于青山没有了,绿水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严重的荒漠化、酸雨天气、雾霾天气……而在繁华浮躁的大都市之中,钢筋混凝土更是分隔开了有限的生活空间,使人逐渐远离大自然的怀抱。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对于纯净的自然的向往,而且作品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怀着对生态自然的虔诚敬仰之心。世间万物,不论花鸟鱼虫,风花雪月都属于灵性之物,它们与人类处于平等的地位。

作品从鄂温克族人独自居住于大山之中,到日本人的来临,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生活为时间节点来描述。相比于大山外面的工业文明,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落后的,但不是完全封闭的,终究会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现代文明的进程打破了鄂温克族原有的平静生活,改变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方式。林业工人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走进了大兴安岭,从此伐木的噪音打破了大山里的平静,这始终带给鄂温克族人一种忧虑,最终两个林业工人抽烟时乱扔烟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火灾,这一切似乎都是早已预料到的,但又是无法避免的“劫数”。自然生态在现代文明的侵蚀前节节败退,不堪一击,昔日那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鄂温克族这样一个依水而生、靠山吃饭的民族就这样开始走向没落。

现代文明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不可否认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样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环境危机。到如今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的发展与生态的发展如何才能够协调,是我们迫切要思考的问题。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民族,一个“世外桃源”。他们以自己淳朴的天性与大自然平等对话,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但是,作者明白任何一个地方都逃不过现代文明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希望能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个“世外桃源”唤醒世人心底对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渴望。所以无论社会的发展节奏有多快,现代文明的进程有多迅速,对待自然我们应该永远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迟子建驯鹿
驯鹿人
东北有个迟子建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一只小驯鹿的生死时速
喂驯鹿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名家写夏天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