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国不及祖国
——试析叶赛宁诗歌《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的审美意蕴

2019-07-12孔俐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天国全诗罗斯

⊙孔俐颖[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杰出的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912年远赴莫斯科,开始在俄国诗坛崭露头角。高尔基称之为“伟大的民族诗人”以及“专门为诗歌制造的管风琴,用以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世上一切生命的爱以及人类最受之无愧的仁慈”。

叶赛宁在短暂的一生中曾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有诗集《亡灵节》(1915)、《莫斯科酒馆之音》(1924)、《苏维埃俄罗斯》(1925),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等。《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作为叶赛宁的一首早期抒情诗,发表于1914年,并收录在诗人于191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亡灵节》中。这首诗将俄罗斯大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恋乡爱国之情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难分的境界。

Гой Ты, Русь, Моя Родная…

Есенин

Гой ты, Русь, моя родная,/Хаты- в ризах образа…/Не видать конца и края-/Только синь сосет глаза.

Как захожий богомолец,/Я смотрю твои поля./А у низеньких околиц/Звонно чахнут тополя.

Пахнет яблоком и медом/По церквам твой кроткий Спас./И гудит за корогодом/На лугах веселый пляс.

Побегу по мятой стежке/На приволь зеленых лех,/Мне навстречу, как сережки,/Прозвенит девичий смех.

Если крикнет рать святая:/«Кинь ты Русь, живи в раю!»/Я скажу: «Не надо рая,/Дайте родину мою».

中文翻译为:

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农舍像一尊尊披袈裟的圣像……/一眼望不到你的尽头啊,/独有蓝天在吮吸我的目光。

我如一个远道的朝圣者,/把你的田野尽情瞭望。/在你那低矮的寨墙近侧,/白杨迸发凋零的脆响。

你温顺的救世主在各个教堂/散发着苹果和蜂蜜的芳香。/草场上人们围跳起轮舞来,/圈外响起欢快的民间舞的声浪。

我沿着踩踏过的小径,/奔向宽广的绿色草场,/迎面传来银环般,/少女的欢笑声。

假如天兵朝着我呼叫:/“快抛弃罗斯,住进天国!”/我定要说:“天国我不要,/只需给我自己的祖国。”

(叶赛宁:《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1914)

一、音韵层面

诗中«Звонно»«гудит»和«прозвенит»对应的分别是白杨树凋零的脆响、响起民间舞的声浪、少女们的银环般的笑声声声入耳 ,仿佛一首和谐古朴的乡村交响曲,同时,这几个动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堂的钟声,古朴之中更添庄严肃穆。天兵的呼叫声“快抛弃罗斯,住进天国”与抒情主人公的回答“天国我不要,只需给我自己的祖国”均使用感叹句的语调,更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的恋乡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叶诗以节奏韵律的和谐闻名,他十分重视言语的音响效果在诗中的作用,认为:“诗的耳朵应该成为一块使各种形象含义的词语按照意义联结而成一块音振的磁石。”(Есенин:147)叶诗也被称为继普希金之后又一“莫扎特音乐般令人着迷之物”(转引自顾蕴璞 2004:160)。全诗以四音部扬抑格写成,使用阴阳交叉韵,令诗文显得悠扬、流畅、婉转。音乐性是诗歌《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是元音重复,全诗中元音[а][о][е]和[у]的大量使用带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基调,感情十分浓烈饱满。其次是辅音重叠,响辅音[р][л][м][н]、浊辅音[б][г][д]、唏辅音[ж]及咝辅音[с][з]的运用使全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与热情奔放的乡村氛围相得益彰。在第一诗段的前两行中响辅音[р]的重叠更有一种延续性,表明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喜爱不是短暂而稍纵即逝的,而是一种浓烈、深沉、饱满的情感。«синь сосёт глаза»此处将蓝色指代天空,[с]的辅音重叠描绘出天空的一望无际,也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爱。

二、修辞层面

(一)词汇、句法层面

首先是古词的使用。第一句诗中的«Русь»(罗斯)是11世纪——17世纪俄国史书中对俄罗斯疆域的称谓。叶赛宁常借用“罗斯”称呼俄罗斯,以赋予此词民族传统的修辞色彩和诗人独特的怀古之情。(顾蕴璞:49)

其次,诗歌语言十分接近于生动的民间语言,如感叹词«гой»和一系列方言词语的使用,如«корогод»— «хоровод» 轮 舞、 «стежка» — «дорога» 小 径、«лехи» — «борозды»« пашни»草场等。这首诗中,这首诗的内容多是描述性的,以名词为主,有不少名词都是零后缀(«синь»碧空、«Спас»救世主、 «пляс»舞蹈、«приволь»开阔地带),也是民间语言的特征,表现出诗人在诗语创新上的不凡功力。叶赛宁在诗中采用民歌的形式写成,充满活力与激情,一方面渲染出一股清新淳朴的俄罗斯乡村氛围。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歌曲可以视作人类灵魂的直接表达,使用民歌的形式也传达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和厚度。叶赛宁将俄罗斯经典诗歌的严谨、典雅、工丽与俄罗斯民歌民谣的生动、豪放、大胆以及俄罗斯人民口头语言的精练、铿锵都熔铸到一起,形成一整套既有叶赛宁独特发现,又有典型的俄罗斯气派的诗歌表现手法。(顾蕴璞:192)其实,叶赛宁的诗歌大量采用民歌的形式也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诗人出生在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从两岁起就寄养在外祖父的家里,外祖父是个见多识广,精明强干的富农,很宠爱小外孙,常给他讲《圣经》故事,唱古朴的民歌,而外祖母更是个讲故事的能手,给叶赛宁带来文学的启蒙。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诗人幼小的心灵中孕育出诗情画意,使他从八九岁起就迷上了诗歌,模仿民谣体写诗。

此外,诗中大多数动词具有感知的含义,如«не видать»(看不见)、«смотрю»(看)、«пахнет»(散发)、«гудит»(嗡嗡响)、«прозвенит»(响),使视觉听觉嗅觉三位一体,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句法上,全诗既有感叹句、疑问句,也有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问一答的对话,使全诗的形式十分富有张力,从而使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二)修辞手法层面

诗人运用拟人、隐喻、比喻、修饰语、对立等种种修辞手法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意蕴,描绘出乡村所独有,城市所没有的景物,表达了对俄罗斯美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首先是拟人的手法。在诗的开篇,抒情主人公将罗斯视作亲密的朋友,与之进行亲切的交谈。其次,还用于形容舞蹈,称其自己会гудит,发出声响。

此外,诗中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如«синь сосёт глаза»“蓝天吮吸我的目光”,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带有崇高的色彩,此处用颜色指代天空。

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屡见不鲜,抒情主人公将少女们的笑声比作«сережки»(银环),把自己比作«захожий богомолец»(远道的朝圣者),同时,将«Хаты»农舍比作«образа в ризах»(一尊尊披袈裟的圣像),表现出宗法制的乡村民风淳朴,洋溢着农民日常劳作的欢乐。抒情主人公返回故乡时感到无比欣喜,同时对家乡的一切美好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

(三)修饰语

在叶赛宁笔下,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语)(转引自顾蕴璞: 195),诗中使用了许多色调修饰语,如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场、金色的教堂等。绿色在这里用来描绘草场这一客观景物,而蓝色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也是附丽于客观景物的主观情绪的描绘。叶赛宁认为蓝色安谧、宁静、心安理得,常常将其视为家乡和幸福的象征,诗中“蓝天在吮吸我的目光”既用蓝色描绘天空,也用蓝色本身指代宁静而美好的天空。如果说蓝色和绿色都被用来描绘具体景物,那么诗中的金色则是一种隐藏的颜色,在农舍屋顶上、田野里、白杨飘零的落叶上、蜂蜜、田野的麦茬上,渲染出一股浓厚乡村俄罗斯氛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有不少宗教形象,但叶赛宁从创作一开始便是个人道主义者,而不是神灵膜拜者,他运用宗教形象和宗教象征来形象地阐发生活的哲理。(顾蕴璞:159)

此外,诗人还使用了«захожий»(远道的)、«низенький»(低矮的)、«кроткий»(温和的)、«мятый»(踩踏过的)等修饰语,使得全诗的景物不片面、单一,而是显得十分立体、丰满。

(四)对立

乡村的形象是对立的、矛盾的。虽然诗人笔下的乡村十分美好,但同时有“低矮的寨墙”和“白杨凋零的声响”,全诗中,美丽与污秽、干净与肮脏、尘世与宗教形成二元对立。但是诗人认为,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救主节苹果和蜂蜜的清香和银环般少女的笑声。虽然农民生活贫穷,乡村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抒情主人公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安居乐业,与世无争,与丰饶的土地、河流、森林、草场等美丽的大自然景物和谐共处,所以“即使有天国”,抒情主人公也宁愿留在俄罗斯。

三、意象层面

顾蕴璞教授有言:“艺术魅力虽是个复杂的现象,但归根到底,它就是艺术形象(在诗歌中则为意象)的魅力,就是艺术形象拨动读者心弦的美学效应。叶诗素以独创的意象著称,它的艺术魅力包含在三个字——‘真’(意象的来源)、‘新’(意象的创造)、‘隐’(作者在创造意象时预先给读者对意象的再创造留下的余地)。”这三字在此诗中表现得恰如其分。(顾蕴璞:188)

本诗用第一人称写成,带有自传色彩,抒情主人公十分接近作者的形象。在诗的开篇他环顾四周,视角由远及近,由高及低,描述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蓝天、农舍、田野、寨墙、白杨、教堂、苹果和蜂蜜的芳香、草场、小径、轮舞、农家少女……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最朴实无华的俄罗斯乡村意象,然而它们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组合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嗅觉,从而形成一种饱满的张力,达到一种虚实相济、动静结合的效果。在叶赛宁眼中,大自然一直是最基本的审美对象,纵使从“低矮的寨墙”“白杨迸发凋零的脆响”中略微可见乡村生活的贫穷,依然不减他对故乡的喜爱。在意象的选取与组合上,叶赛宁不落窠臼,在诗中多处运用了十分新奇的比喻,如把自己比作“远道的朝圣者”,把农舍比作“尊尊披袈裟的圣像”,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同时也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诗人在塑造意象时,也往往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前所述,金色是一种隐藏的颜色,虽然在诗中没有直接用于描绘意象,但农舍屋顶、白杨飘零的落叶、蜂蜜、田野的麦茬等在我们的脑海中闪过时呈现出一幅幅金色的画面,含蓄隽永的宗法制氛围由此而生。抒情主人公将自然美转化为心灵美和诗意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大自然进入诗中的同时,也使自己进入大自然,达到一种物我难分的境界,十分真实感人。可以说,乡村、祖国和罗斯永远都在抒情主人公的心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后一诗段中,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使全诗的思想主旨得到升华。“假如天兵朝着我呼叫:快抛弃罗斯,住进天国”,在天国与罗斯之间,抒情主人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罗斯——自己的祖国。

四、艺术时空

叶赛宁在《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中对时空艺术的运用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诗中描写的不仅有现实时空,还有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时空。

就时间层面来讲,有现实时间和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时间。文中的现实,也就是客观时间,根据“教堂飘来苹果和蜂蜜的香味”来推断,应该是两个东正教节日“苹果救主节”“蜂蜜救主节”,也就是8月期间,正值俄罗斯的夏末秋初。就心理时间来看,前三诗段都是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回忆(«смотрю»«чахнут»«пахнут»«гудит»),即抒情主人公沉浸在童年时代身临其境的宗法制农村的缅怀之中,仿佛重回故土,观察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从第四诗段开始使用将来时表示一种期待和憧憬(«побегу»,«прозвенит» «если крикнет»;«скажу»),乡村景美、人美、物美,抒情主人公为之深深震撼,希望沿着童年的踪迹去追寻故乡这无穷无尽的美。

就空间层面来讲,首先描绘的是现实的地理空间,即满是田野、白杨、小径、草场,散发着苹果和蜂蜜的诱人芳香,充盈着轮舞声、白杨脆响声和少女欢笑声的家乡。人们常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接纳漂泊在外的游子,为他们扫去疲惫,提供灵魂的滋养,使他们可以整装待发,以全新的状态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这首诗也是如此。其次是心理或者说精神空间。乡村文明是宗法制文明,虽然封闭,但完整、统一。全诗中,整个乡村沉浸在东正教节日欢快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叶赛宁笔下的大自然、乡村与祖国罗斯(祖国的象征)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诗中许多诸如救世主、教堂、天兵等宗教意象。如前所述,还有不少宗教的象征,如少女的笑声、轮舞的声浪、白杨脆响等也是钟声的隐喻。此外,抒情主人公更是直接将农舍比作一尊尊披袈裟的圣像,这样一来,整个乡村或者或者罗斯可以说是一座能够容纳这些圣像,充满天国之光的“大教堂”。这就是宗法制、东正教占主导地位的俄罗斯,也是抒情主人公朝思暮念,即使放弃能去天国的生活也在所不惜的俄罗斯。

通过以上从音韵、修辞、形象、艺术时空的角度对诗歌《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的分析,我们发现叶赛宁的诗音韵和谐、意象丰美、色彩绚丽,有声有色,感情真挚,修辞手法新颖多样,艺术时空张力非凡,从而能够产生一种拨动读者心弦的美学效应。

猜你喜欢

天国全诗罗斯
时光的水滴
我想自己做
劝学
勇敢地去原谅
尾声
勇敢地去原谅
一粒沙子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