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演讲到写作
2019-07-11郑娟
郑娟
摘要:语文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语言整合起来,表达出一个准确完整的内涵。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一遇到写作就开始犯难,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下笔,可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可以良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笔者试图将演讲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演讲来整理自己的思维,最终将写作能力良好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1-0103-02
从本质上来讲,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只是在语言规范的要求方面略有不同。因此,如果能够通过演讲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对于我们的整体教学来说,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1.克服障碍,敢于表达
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感觉十分困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因为自身对于表达方式的不熟悉,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羞于表达,不敢表达。其实写作并不是一件神秘的工作,当有了一些想法之后,都可以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出来。然而,很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并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笔者通过自身的亲身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娱乐过程中,都有着很强烈的表达欲,或者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表达出很多内容,可是一旦进入了写作的状态,学生就会惜字如金,很少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根据这样的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学生在书面表达上的障碍。通过口语表达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表达上的能力,以及感受到表达对自己的自信,再引导学生将表达由口语的形式转为书面表达的形式。比如在小学语文的写作练习中,常常会有类似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我与某个朋友之间的有趣回忆等等的选题。对于这种话题,作文或者命题作文,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已经被限制住了想法,开始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者开始想着怎样把句子说得漂亮。然而这时,笔者就会让学生进行口语的亲身表达。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笔者并不会先让学生进行一步到位的演讲,而是先通过一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比如在写作“以诚待人”这个作文时,它指向的是学生的某一段特殊经历。因此笔者就会设置如下的问题。
你觉得以诚待人中的“诚”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你怎么去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诚”?
你觉得“以诚待人”能够有什么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你怎么以诚待人呢?
学生们的回答当然千奇百怪。有些同学回答说以诚待人就是不欺骗,有些同学觉得看一个人的眼睛能够感受是否诚实。对于以诚待人的意义这个问题,很多学生表示骗人是不好的行为,会让自己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很多时候还会让别人陷入尴尬或者危险。通过一系列的回答,笔者发现学生都拥有一定的表达欲望,同时对于生活也都拥有一定的观察。只是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合适,因此不敢表达,或者羞于表达,通过笔者这样的连续发问,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如实的反馈出来,而当笔者正面的回应了这些表达内容是学生就获得了相应的信心,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思索表达内容的成就感。慢慢的,学生变得开始敢于表达。
2.整理思路,公开演讲
很多人认为,一旦学生开始敢于表达,那么下一步就应该让学生将这种表达落实在纸面上,直接让学生开始进行写作,然而笔者对这一看法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每一个人在表达时都应该拥有一个预设的聆听对象。这就如同文学理论上的理想读者,每一个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都会预设自己所表达的事物,是拥有一个理想读者的,而缺乏表达经验的学生,却无法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将这个理想读者具象化,或者明确这个理想读者的某些特质。因此,笔者选择让学生将自己在一连串回答中所表达出的内容整理好思路,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公开的演讲。
这种公开的演讲并不会设置很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在此前的人生经验中,并没有过演讲的经历,因此我们也不做过于严苛的规定。只要学生能够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语言清晰,逻辑明确,并且叙述完整就可以作为一次良好的公开演讲实验。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语文教材写作练习中,有一个话题叫做“走,一起去春游”。在安排学生进行公开演讲之前,笔者已经首先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去春游?
你为什么喜欢春游?
你通过哪些细节可以发现春天的影子?
你在春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
在这之后,笔者还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路上的整理,以便之后的公开演讲。因此学生在这整个过程中,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一系列回答内容串联起来,并且通过恰当的语言,在演讲过程中勾连起其中相关的逻辑顺序。之后,笔者就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行抽签决定演讲顺序,每节课安排五个学生进行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描述的礼物是无人机,有些学生描述的礼物是一套玩具车装备。笔者为学生所设置的考核框架也十分简单,分别是语言是否流畅,逻辑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只要学生做到了以上三点,笔者就可以判定他的演讲比较成功。通过实际观察,笔者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公开演讲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演讲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够最清晰的感受到台下其他同学们的反应,并且根据同学们的反映,来感受到自己演讲的状态以及质量。诚然,很多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强行进行逻辑连接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然而,只要这种逻辑利用的方式开始在学生心中生根,那么在未来的表达过程中,学生将会越来越能够理清逻辑关系,表达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3.优化语言,落实纸面
在演讲结束以后,作为教师,笔者会要求学生审视自己在整个演讲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毫无疑问,作为演讲内容来说,学生的表达必然是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征的。这些内容如果放在书面表达上,就会显得十分尴尬因此,笔者会首先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语言。
举例来说,在“走,一起去春游”这个演讲主题之下,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了演讲的表达。笔者发现,这其中有很多学生的准备十分充足,甚至配备了文字稿,而这种文字稿其实就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框架。由此笔者在学生全部进行演讲之后,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演讲录像在回看自己的过程,中学生本身就能够探查到很多语言上的漏洞以及与书面用语不符合的语言习惯。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内容上的修改,把多余的口语习惯和原表达中的特有方式改变为适合书面表达的语言特征。同时由如上文所说,学生在进行公开演讲之后,找到了自身表达的定位,同时也能够最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所收获的相应反应。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开始积极的更改自己的语言方式,并且通过快速的整理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够十分迅速的将自己表达的内容落实在纸面上。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笔者感受到,写作教学确实是一项比较具有难度的工作任务,可是只要抓住了学生在表达上的习惯,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表达框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表达质量以及相应的受众的反应,学生在书面表达时是可以表达得更好的。因此优化语言落实在纸面上,看似是绕了一个大圈,但其实是让学生通往良好写作表达的一条捷径。
综上所述,演讲和书面写作都是表达方式的一种,我们在二者的共同利用和切换的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二者的本质相同之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为学生树立好表达的逻辑框架,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就能够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丁艳芬.探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年09期.
[2] 黄桂梅.关注孩子,“写”出精彩——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浅探[J].新课程(上),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