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支持儿童学习的新样态
2019-07-11金苏华
金苏华
摘要:单元学习是基于大任务、大活动视野下的深度学习样态,以核心素养为轴心,整合教学内容,聚焦教学目标,开发学习工具,创新学习样态,使目标、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达到一致性。单元学习改变了课堂思维的模式,使“教”走向整体,使“学”趋向主动,使“教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单元学习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单等学习工具的开发,从语文的角度、儿童的角度、兴趣的角度全面支持儿童学习。单元学习的过程,就是展示学生精彩的过程,是支持儿童学习的全新样态。
关键词:单元学习;儿童学习;学习样态;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31-04
语文单元学习是相对于单篇课文学习而言的,就是把一个单元几篇课文打包成一个整体,对彼此关联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整合,使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成果达成一致的学习。小学是儿童发展的打底关键期,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的学习能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单元学习,是支持儿童学习的一种新样态。
一、单元学习:改变课堂思维的模式
(一)教的思维,从碎片走向整体
单篇学习,教师关注的是一篇课文可挖掘的教学点,比如难写生字几个,难读句子几句,难理解的知识点几处等。一个单元如果四篇课文的话,就重复这样的四次教学,容易东一榔头西一锤,使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为什么儿童会对教师讲授过三四遍的知识点一再出错,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知识的碎片化,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使知识点的掌握不够聚焦。而单元学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教学点还是字词句段篇,但是整合在一起后,把零碎地分散到各个课时中的若干分钟中的教学点集中突破,使教学目标的指向更为清晰,更为聚化。比如第一课时专门突破整个单元生字词上的识记难点,第二课时专攻单元课文朗读指导,第三至五课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阅读或写作策略训练,最后再集中复习。这样聚多为一的学习样态,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的甚至整册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二)学的思维,从被动喂食到主动捕食
阅读最难的不是读,而是思考。仔细分析语文测试卷阅读题的失分点你就会发现,学生主观题、评鉴题、综合运用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为什么?可能和教师的教学样式和学生的学习样态有关。我们的课堂常见的样子是这样的,教师在上面循循善诱、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端正静坐、认真听讲,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学生会的回答一下,不会的等老师讲解。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教师准备好、“烹饪”好的,学生只要张嘴“吃”就可以了,重难点教师还会切碎嚼烂端上桌子。这样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只要坐等知识吸收即可,没有经历风雨洗礼的学习,没有质疑问难的挑战,学习深度的挖掘速度就会相对慢一些。这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他们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用力思考,他们只知道课文的题目,不知道要学的主题和要训练的素养是什么,所以只能坐等教师“喂食”。单元学习和单篇学习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单元是整体阅读、主题学习,课题变成了“人物语言表达人物品质”“写好名人”等主题鲜明的课程,学生进入课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起点也不在零起跑线上,因为他们课前对这一主题内容进行了“捕食”,是带着对这一主题的自我认识而来。有收获可分享,有未知可质疑,这样的他们参与进课堂教学的学习样态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
(三)教学的思维,从教师单方面教授到师生双方携手共进
著名特级教师张学青在2018年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上演讲时说:“阅读就是给孩子望远镜和显微镜,儿童立场观照下的教学就是师生手拉手,彼此围着篝火,向着明亮那方载歌载舞。”她还指出,建设师生学习共同体,就文本中的话题展开讨论交流,由此看到内在的丰富景观,推进阅读理解的达成,是另一种更高级层面的语言实践活动[1]。单元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美好样态和高级层面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定制,教师要思考:学生已有什么?学生能自学到何种程度?需要集体教授的又是什么?学生学了以后能做什么?课堂学习,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整合、联想、探究中实践大量阅读、提升核心素养。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方面说了算,而是成了师生围绕教学主题共同分享、丰富,不断预设和修正预设,互补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单元学习:开发支持儿童学习的工具
(一)思维导图
一个单元可挖掘和可教授的知识点甚多,如何了解学生哪些能自行读懂呢?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展示学习内容的工具。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这四篇课文组成的单元,学生通过预习,对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汇总,把自己能读懂的部分整理出来,并制作成思维导图。课文结构的提纲、主人公特点、书信的格式、倒叙的作用、名人成就等信息一一被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小小的思维导图上,四篇课文被整理成发散型的层级图,由“名人风采”这个核心发散成四篇课文,再到各篇知识点。学生的思考路径、记忆链、学习成果跃然纸上(如图1)。
根据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已读懂不需要教学的部分,比如提取信息检索类知识点;可以发现学生忽视的知识点,比如“钱学森一个人可以抵得上五个师”中的“五个师”到底是多少。思维导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是教师砍去旁枝末节、聚焦教學内容的工具。让教学内容更精准,教学时间更充分地使用在儿童学习需要的地方,这是对儿童学习非常大的变革和支持。
(二)学习单
“一个文本,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就像那个古老的童话故事里的睡美人……让文本醒来的关键在于,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童的目光审视教材中的阅读障碍,并善于把它们与儿童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孩子能活生生地感受它,从而获得与文本相遇的体验。”[2]张学青老师的这一说法特别生动形象,而课前的预习单、课中的阅读单、课后的练习单,都是支持儿童学习的“学习单”,是支持儿童“吻醒”文本的拐杖和钥匙。“学习单”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前延后续,既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任务单”,也是学生展示学习过程的“成果单”。一节课使用的学习单不可能像提问那么多,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单的时候会从更高、更广、更直奔重点的方向去思考,学习的任务无形中就变大了,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也就相应变丰富了。学习单的使用弥补了课堂教学口头问答多、笔头训练少的遗憾。静静地完成学习单的过程就是学生真实思考、真实学习的过程。比如为了检测学生对“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这个难点的真实掌握程度,教师设计了如下“巩固检查性学习单”(见图2学习单A):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候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一连线一画示意图,学生就能直观地发现自己理解上的缺陷与不足,比如两个开凿法分别对应的是不同地势的不同地点,“竖井法”是因有四个头同时开凿才把工期缩短了一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妙在减缓坡度,双火车头是为了方便折向。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不是简单地画等号,通过学习单的“笔答”,学生对自学所得再次进行了理解和巩固。
在学了“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这个表达点后,教师再次使用了学习单,使课文语言、名人语言向生活语言进行遷移,并巧妙地将写字、口语交际、思考、根据人物特点写人物语言等教学元素融入其中(见图3学习单B)。
生活的源泉一旦被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沸腾了。在学生的笔下,追求完美的组长会蹙着眉头点评:“‘道字捺画没描完整,啧啧啧,可惜了,可惜了。”循循善诱的组长会温柔和善地鼓励:“写得真棒!如果‘道的小瑕疵没有的话就完美了,加油!”……这份小小的学习单连接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随之激活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习单帮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了运用的桥梁。学生基于学习单的交流,往往非常踊跃,也很出彩,因为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生活体悟。在这样的训练中,“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单元核心写作策略又有了一次植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
三、单元学习:创新儿童学习的样态
(一)基于语文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理解和运用。单元学习聚焦目标,让学习任务最大化,学习成果丰富化,学习评价多样化,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学习能力,是为儿童学习服务、为儿童成长服务的一种创新。
(二)基于儿童
单元学习由于阅读量的增大,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更多依仗儿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儿童在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中磨砺自己的学习之剑,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搜集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倾听、合作、表达,在倾听中提高分析力,在合作中锻炼思辨力,在分享中提高表达力。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单元学习让儿童学习多渠道地真实发生,是一种创新。
(三)牵着儿童的手一起到语文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谈兴趣的秘密何在时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3]。单元学习充分展示、利用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教学预设从学生中来,从学生已有的认识起点出发,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认识生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语文的角度,因时因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具有生长力的知识点和核心素养,建构单元课程主题。教师牵着学生的手,因学设教,顺学而导,和学生一起往阅读教学的远处、深处漫步。其间,学生的认知力、学习力、创造力不断丰富和调整着单元课程内容。单元学习,让师生共同磨一面镜子,并在镜子中照见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学青.在经典散文的阅读中通识明理[J].人民教育, 2019(4):33-34.
[2]张学青.张学青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9:38.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56.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