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早期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9-07-11冯超如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1期
关键词:缺血性饮食急性

冯超如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510470)

脑卒中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根据其病变类型的不同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梗死性脑卒中,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发病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临床初次发病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0%~80%的患者治疗后,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因此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及训练[2]。本研究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56±4.71)岁;平均病程(2.63±0.25)d。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63±4.62)岁;平均病程(2.57±0.2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者;依从性较好者;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不愿加入本研究者;中途退出者。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临床传统护理干预。包括日常生活护理、疾病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嘱咐患者按时复查。连续护理1个月。

2.2 观察组 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建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责任护士、主管护师及护士长共同组成,要求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循护理流程,并按照护理路径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向其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志及营养状态,完善护理查体。②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如临床症状、发病原因、诱因、护理治疗方案及临床可预见疗效等,指导避免颅内压升高的舒适体位及常见诱发因素。适当给予心理护理,调畅情志,详细并耐心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以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③给予中医调护,由主管护师和责任护士共同采取辨证施护,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用言语开导式、以情胜情式、移情易物式等方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患者情绪刺激。生活起居护理: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理原则,病室内温湿度、被褥及患者所穿衣物根据季节及天气变化而变化。饮食护理:控制患者进食量,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脾虚湿盛者,食用茯苓薏米粥,以健脾利水,清热祛湿;瘀阻脉络者,用大米山楂熬粥取汁,以固护脾胃,活血化瘀。若患者饮食困难,则采用鼻饲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山药粉调和物等,可避免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胃肠功能障碍等。④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挛缩、肌肉萎缩,需早期对肢体进行按摩、主/被动锻炼,患者卧床期间可行指、趾、腕、踝等关节主动锻炼。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丰厚处,每日3~4次,每次15~30min。被动运动包括肩关节屈曲或伸展运动、肩关节内外旋转运动、腕关节屈伸及侧偏运动,每日3~4次,每次15~30min。主动运动包括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抬腿训练、床上翻身训练。双手交叉上举训练时患者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上方;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抬腿训练时用健侧足从患侧腘窝处插入并沿患侧小腿伸展,将患足置于健足上方;床上翻身训练时先让患者掌对掌,十指交叉握手,并上举上肢,然后肘关节伸展90°,向健侧翻身时,由双上肢连同躯干先翻90°转向健侧,然后旋转骨盆,护士对患侧下肢给予最小限度地辅助。主动锻炼每日2~3次,每次20~30min。连续护理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症状积分[4],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感觉减退4个主要症状,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满分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损伤越严重。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估生活质量,包括18个项目,总分126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护理前,两组症状评分、NIHSS评分、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症状评分、NIHSS评分较护理前降低,FIM 评分较护理前升高;观察组症状评分、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IM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指标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指标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症状评分 NIHSS评分 FIM 评分观察组 30 护理前2.37±0.23 27.43±2.25 42.24±3.63 30 护理后 1.04±0.11△▲ 12.35±1.52△▲ 76.47±7.15△▲对照组 30 护理前 2.41±0.25 27.51±2.29 42.31±3.57 30 护理后 1.49±0.15△ 16.24±1.13△ 66.73±6.52△

4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中医认为中风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有关,发病部位在头部,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舌謇不语、半身不遂、口舌斜、肢体麻木[5]。

常规护理是临床针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的常用护理方案,虽有一定效果,但该护理方案过于简单,针对性较差。研究表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症状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IM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与常规护理相比,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将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给予合理的预见性建议,着重展开中医调护,能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及功能锻炼。情志护理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起居护理是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生活起居调护;饮食护理能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满足患者基本的生理需要;功能锻炼能有效防止患者肢体挛缩、肌肉萎缩,促进其预后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订出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将中医护理技术融入临床护理路径中,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受损局部脑神经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可塑性,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本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周期;研究中所选取的病例是否合理仍有待商榷,可进一步增加排除标准,缩小样本间的误差。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缺血性饮食急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心包炎1例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