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律失常的临床类型及治疗
2019-07-09李保萍刘平英
李保萍 刘平英
【摘要】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其预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
【关键词】心律失常;临床类型;治疗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0-087-01
1 类型
1.1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心脏某一部位过早地形成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房性、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可不引起症状,如无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部分病人可有心悸,头晕,乏力,可对症治疗,如有器质性心脏病应治疗其基础心脏病。
1.2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心房率常在220~360次/分,一般不能全部下传心室,由于生理性房室阻滞而形成2:1或3:1下传,偶有1:1房室传导者。心房颤动为房内多灶微折返的极速心律失常,频率350~600次/分,心室节律不齐,1.20~160次/分。心房撲动和心房颤动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不少心房颤动患者的发病原因不明。
1.3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心率一般160~220次/分,但也有慢至1.30次/分或快达300次/分的。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心房性、目录折返性和房室旁路折返性3类,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病因不明,也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等。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持续数秒、数分至数小时,甚至数天突然中止,发作严重者可引起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导致血压下降、头晕、恶心、心绞痛或昏厥。
14 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连续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持续性室速为持续时间在30秒以上或30秒内发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非持续性室速指30秒内自行终止者。扭转型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室速,多见于长QT综合征,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室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转为目录,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雩进行电除颤转复心律。
15 心动过缓:成人心率低于60次/分称心动过缓,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引起。
2 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2.3 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2.4 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25 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水肿等。
3 诊断
心律失常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4 治疗
应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疗。通常包括发作时心律失常的控制、去除病因病灶、改良基质、预防复发等几个方面。治疗方法上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41 非药物治疗方法
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植入和消融术等电学治疗方法;外科手术等。
41.1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用于终止多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药物治疗前或同时采用。
41.2 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41.3 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414 导管消融术可以根治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如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415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用于治疗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病需要开胸手术者。
42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类又分为A、B、三个亚类。
42.1 I类即钠通道阻滞药。①I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②I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③I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普罗帕酮等药。
42.2Ⅱ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因阻断β受体而有效,代表性药物为普萘洛尔。
42.3 Ⅲ类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属此类的有胺碘酮。
42.4 Ⅳ类即钙通道阻滞剂。它们阻滞钙通道而抑制Ca内流,代表性药有维拉帕米。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此,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不良反应,以便随时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