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理论在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09龚书静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符号师生关系师生

龚书静

师生关系从最初建立、发展、维持、变动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1]因此,从师生互动的视角研究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符号互动论认为,互动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师生互动是以“符号互动”方式产生,即通过对符号的理解与诠释,双方达成共识进而实现“和谐”。

一、符号互动视角下师生关系解读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运行机制

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符号互动理论的原理是: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产生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判断和理解并作出相应的符号回应,从而促进人际良性互动的产生。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实物,如声音、语言、手势、姿态、表情等,主要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符号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不同情境下同样的符号其意义不同。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因此可以说,符号和情境是互动的基本要素。符号互动是人们对具体情境中“符号”的解读和应用,从而影响个体行为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

(二)基于符号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师生关系是静态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动态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关系是通过师生互动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关注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浅层次的认识逐渐加深,彼此间相互关注建立共同的关注点,进而产生师生互动。由此可见,师生互动的原理是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产生的,师生互动与符号互动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交叉点。因此,符号互动在师生互动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从符号互动视角出发,将师生关系界定为师生双方建立共识、共享、共进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一种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符号互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关注互动过程中符号意义是如何建构和共享的;相应地,师生良性互动也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符号系统,而建立符号系统是一个认识符号、理解符号、进而创造使用内化符号的过程,即符号生成、解读、共享、内化的过程。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考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更多关于师生关系的现实情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宜春幼专在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展开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刘佳(2012)[2]制定的师生关系问卷。

随机抽取学前、初教、美术、外语等4个院系的300名学生构成调查样本,回收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为89.6%。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已经接近平等,师生互动意识和互动行为已经逐渐得到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师生互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互动缺乏系统性、持续性,互动缺乏情感交流,互动的深度和广度等问题较为突出。从符号互动视角分析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改善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师生互动意识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34.2%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非常重要,43.1%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比较重要,仅有3.0%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不重要(见表2)。可见,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当问及“你有老师的联系方式吗?”只有17.8%的学生自己主动向老师索要电话号码,72.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主动给学生(见表3)。访谈教师发现,教师通常会在第一次上课时留下联系方式,学生很少有主动记下的意识;期末考试结束后,部分学生因为担心挂科会主动联系老师询问自己的成绩;此外,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师看来,作为大学生应该有积极向老师请教的意识,通过努力获取老师的联系方式,可以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高校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考评方式,导致教师在师生互动方面力不从心。综上,师生互动出现主观上希望互动但事实上缺少主动互动的矛盾局面,需要提高师生互动的积极主动性。

表2 你认为在大学里师生关系重要吗

表3 你有老师的联系方式吗

2.角色表现不能满足角色期待

当问及“现阶段是否有令你欣赏的老师”时,63.2%的学生认为当前欣赏的老师不多(见表4)。访谈学生发现,学生欣赏的老师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专业能力强,授课方法独特,知识体系比较完整,能够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其次,为人随和幽默,有亲和力,能够吸引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事实上,师生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主要传递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知识之外的需求和期望。访谈教师发现,教师也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部分学生对教师期望过高,所以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期望。可见,师生之间主观愿望与实际表现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有众多的期待,对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

表4 现阶段是否有令你欣赏的老师

3.师生互动缺乏情感交流

调查显示,77%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见表5)。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经常无法深入下去,经常就“问题和答案”进行所谓的师生互动。[3]对于“你会关注教师表现出的表情符号吗?”学生反映有时候很奇怪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非语言符号对学生的影响;一些老师课堂上表现出不想上课的姿态,这种现象让学生很失望。此外,学生还反映有些理论课老师习惯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缺乏与学生互动的热情,导致互动比较形式化,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可见,师生互动内容主要聚焦于书本知识、学习内容层面,需要补充和强化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表5 你和授课教师的关系

三、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具有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依赖于符号进行。师生互动是师生运用符号进行交流、通过符号对情境中发生的事件作出判断、理解彼此行动的意义并达到某种共识的过程。[4]如何通过符号互动促进师生良性互动,进而改善师生关系呢?

(一)培养共同话题,生成互动符号

学生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师生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关注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浅层次的认识逐渐加深,彼此间相互关注进而建立共同的关注点。实际上,共同话题是生成互动符号的基本前提,互动符号是共同话题的外在表现。共同话题的培养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彼此的优点,并且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的优点,这是建立共同话题的基础。其次,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调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从非专业的互动内容逐渐过渡到专业性的知识,比如将学生最关注的考评方式、布置作业的方式、老师的求学工作经历等内容与学生分享,挖掘生活经验中师生潜在的互动符号。再次,上课期间,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表现出各种有意义的符号,进而作出符号的回应,回应本身就是互动符号生成的过程。最后,师生需要关注符号生成的系统性,尤其是非语言符号的生成。师生互动的表情、神态、语气等非语言符号在互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扩展符号互动的范围和对象,比如一个眼神的鼓励很容易针对全班所有的学生,进而满足全班学生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此外,非语言符号的应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拉近彼此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非语言符号能使师生互动范围扩大,也有助于更好地表情达意,但难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只有灵活关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生成和应用,在互动中赋予符号更多的意义和内涵,才能为培养双方共同话题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师生深入、持续互动做充分的准备。

(二)强化角色认知,解读互动符号

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达成一种双方满意的状态。师生对符号的主观解释直接影响他自身的行为。通过对他人符号的解读进行互动,米德称这种行为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5]由于师生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角色互动,因此,提高双方角色认知能力对于解读符号传达的表层、深层的意思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把握师生互动中的角色,才能够准确解读彼此呈现出的符号?首先,提高师生认知能力。师生互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面临着更多的筛选、接受、消化、理解符号的历程。只有师生双方正确认知自身的角色,并将角色观念意识逐渐内化,才会从心理上接受彼此表现的符号,进一步准确解读符号。其次,加强师生相互理解。符号是有意义的,如果师生不理解就无法回应无法解读,也会造成彼此的误会,师生互动难以持续下去。只有彼此相互了解,才能在互动中不断深入挖掘符号背后隐藏的意义。最后,培养师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是感知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理解语言符号的重要途径。只有师生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才可以真正读懂彼此内心深处的想法,进而作出积极的回应和反馈。

(三)创设互动情境,共享互动符号

情境是符号产生的基础。不同情境下的符号具有不同的意义,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任由主体赋予不同的意义。[6]师生互动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的,只有创建真实的互动情境,师生才会依赖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互动。[7]如何创设互动情境呢?首先,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修正自我,给学生创造更多互相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将互动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信息化网络时代,学生学习途径逐渐趋向多元化,教师应接受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早于老师、学生知识面宽于老师的现象存在。其次,加强师生互评。教师活在学生评价中,学生成长在教师评价中,根据彼此的要求和评价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如根据情境灵活调整说话声音的大小,从而反思、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互动情境,彼此间互动范围逐渐扩大,互动内容的深度也在不断延伸,这一过程师生对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符号理解和应用,本身包含着双方共享符号的成分,在此基础上的互动行为不仅是感性的冲动,还有理性的沟通,从而推动师生关系走向和谐。

(四)增强情感互动,内化互动符号

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在互动中发现自我,关注彼此的感受和情绪,呼唤起对方的情感共鸣,进而达成良性互动呢?一方面,符号内化的过程也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现自我、改变自我、重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情感互动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师生心灵彼此敞开和接纳,逐步引导师生经历“陌生、熟悉、建立情感”这一内化符号的过程。此外,情感互动离不开非语言符号的应用。随着互动的深入,对非语言符号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学生理解并接受教师发出的符号信息,建立情感催化剂,感受师生互动的魅力,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需要注意的是,“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文字语言表达的含义,师生之间通过文字、语言、手势、表情等多种符号来表达情感,以引起师生间的心灵共鸣,促使师生互动成为一种默契。[8]

师生互动是对符号的情境意义进行双向建构的生成过程,也是师生重建自我与整合冲突的协商过程。[9]良性师生互动是一种互相发现、认可、接受彼此的状态。师生双方接受彼此表现的符号,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期满足彼此的角色期待,让师生互动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使师生关系的建立真正成为一种共生、享受的互动过程。

综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明确师生互动的符号角色,并建立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互相补充、符号共享的和谐体系,进而促进良性互动,从而建立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师生关系。

猜你喜欢

符号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符号,比多少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符号的由来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