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2019-07-09王安雯段立鑫
高 维,王安雯,段立鑫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国家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其中“国家认同”被列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因此,梳理和反思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9月,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在社会科学2辑中,选择教育类相关类目,以“国家认同”为篇名且精确匹配,检索了2004年到2018年之间的文献(据文献检索发现,最早一篇相关论文发表在2004年,而2012年后相关研究才开始增多),最终搜索到相关文献450篇,从中筛选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文献共41篇,其中,硕博论文8篇、核心期刊27篇。基于这些文献,本文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认同现状,进而做了研究反思和展望。
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背景
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曾多次颁发相关文件。这些因素都在促进着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开展。
(一)全球化浪潮影响着学生的国家认同
当今世界,全球化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开端,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动态的综合过程。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国民的国家认同形成了巨大挑战。[1]以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全球化浪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都在冲击着我国国民尤其是大学生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2]现阶段,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国家认同所遭遇的挑战非常严峻,[2]而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更易受到影响。
(二)多元文化影响学生的国家认同
在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打破了原来单一、封闭的状态,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这样一个思想观念极为敏感、善变的群体,势必会受到多元文化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外来文化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以各种形式向我国输出其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致使我国对外受到西方认同霸权的威胁。此外,我国对内也遭到“台独”“藏独”“疆独”“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和狭隘民族文化认同的挑战,严重削弱我国国家认同的权威性。[3]当代学生普遍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而在思想上又往往具有不成熟性,极易受到国内外消极多元文化的冲击,进而影响其国家认同。
(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和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导各学校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大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也涉及对国家认同的相关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些政策不仅推动着国家认同教育实践,也引领着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的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方法
通过梳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
(一)问卷调查法
1.对国家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
关于国家认同的测量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或评价三个维度测量。测量维度的确定主要是参照美国学者菲尼(Phinney,J.S)的多族群认同量表和埃拉蒙斯(Ellemers)等人的群体认同量表,从多维度考量国家认同状况。如许亚峰从国家认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调查了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4]
另一类是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测量。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如吕芳在调查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时,将问卷维度划分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5]
2.对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些研究仅仅针对国家认同的某一构成要素开展调查,主要涉及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
关于政治认同的调查,问卷的编制没有统一的维度,有的包含政治共同体认同、政治制度认同、政治价值观认同与民族政策认同四个维度。[6]也有的包含政府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三个维度。[7](21)
关于民族认同的调查,研究对象往往是少数民族学生,通常设置两部分问卷,一是关于本民族的认同,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问卷具体维度方面,有的从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探索、民族归属与依恋、民族态度和行为卷入四个维度编制,[8]也有的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社会认同、民族接纳度和民族归属感四个维度编制。[9]
关于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者以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为框架编制问卷,[10]或是从语言认同、身份认同、宗教认同、风俗习惯四个维度来编制问卷。[11]
(二)访谈法
运用访谈法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者采用的访谈形式大致为两种,分别是半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访谈。
半结构式访谈的访谈提纲较为简单,目的是在访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运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时,访谈提纲的基本维度往往是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如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等,问题的设计相对灵活。
无结构式访谈不依据固定的程序,只依据主题自由地交谈。运用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情况,访谈员与被访者会就国家认同这一主题进行交谈。如刘媛媛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中采用了无结构访谈,访谈中首先询问了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进而调查了被访谈者对民族英雄人物、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一些国家事件的看法等。[12](14)
(三)比较研究法
一些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法研究分析了国家认同的差异性。如王娟在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调查中,从性别、民族、家庭情况等方面,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了比较分析。[13](7)朱秀琴在调查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时,比较了新疆的不同地区、民族、性别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14]
三、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
研究者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揭示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并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况进行了差异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整体情况
在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在已有研究中,部分研究者通过五点计分法,发现在满分为5分的国家认同水平测试中,学生所得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体现出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文献中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平均得分情况
除此之外,更多的研究者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时采取百分比分析法,如张俊伟曾对重庆市10000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0.12%的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7](25)这些大比例的数据都说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
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5]大学生对国家的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指一些大学生认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远低于自己对中国的评价。[4]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况的具体分析
1.政治认同
在认知上,我国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个人应对国家履行的责任认知较为明确,认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坚决打击。这些都说明大学生把自己当作祖国的一分子,对国家忠诚以及高度认同。但是认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宋新伟等人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政治认同度较高,但他们缺失国家认同的内部动机,没有充分了解国家政策。[16]
在情感上,我国大学生普遍对自己身为祖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具有强烈的“我是中国人”意识,愿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娟在研究中通过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唱国歌和升国旗时激动不已,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归属于国家,并将国家认同进行内化、升华。[13](19)
在评价上,大学生们总体上是对国家满意的,其中,评价又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在国际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国际地位、国家主权的认同;在国内方面,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制度、政府执政能力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认同。张俊伟通过对30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学生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7](23)但也有学生因一些政府官员的贪腐问题而对党持有不信任、不认同的态度。如王娟在对377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3.7%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好感。[13](34)
在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与其认知相冲突的情况。许多大学生在行为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对国家政党的认同。如张俊伟对10000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调查中,由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27.77%,其他同学入党是因为从众心理、功利性等原因。[7](27)
2.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现状研究的对象多为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总体上良好。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度较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较高,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度,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存在正相关关系。孙桂香等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时,设置了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分问卷,两个问卷测得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维度的调查结果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好于对本民族的认同。[8]王成顺等人探析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现状时,采用了史慧颖的少数民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每个维度上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都相应地显著高于他们对本民族认同。[9]由此可知,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爱国之心。
3.文化认同
对汉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显示,总体上来看我国汉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较为浅窄。耿波在研究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接受现状时指出,青年学生对于西方洋节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深入,他们之所以会热衷于西方节日,是因为他们对于西方的节日、文化符号有一种认同。[17]这表明在全球化社会,西方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显示,在总体上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尹旦萍在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知。[10]
但也有学者指出了一些问题,如龙玉红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在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亲近民族文化、排斥中华文化的现象,从而导致认同中华文化的意志衰薄,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统一形成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11]
四、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分析
1.年龄及学段
关于不同年龄和学段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已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在8篇相关文章中,4篇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随着年龄及学段的升高而升高,如刘媛媛发现大学生年龄越大,对国家历史的认知程度越高,越热爱国家。[12](38)
但是,也有4篇文献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卢守亭等人在调查中发现,小于等于18岁、19岁、20岁、21岁,大于等于22岁的学生的国家认同得分分别为4.13、4.23、4.09、3.86、3.94,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得分分别为4.19、4.11、3.83、3.97。经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及学段的学生之间国家认同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得分越低。[15]
造成以上结论冲突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群体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所使用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存在问题。
2.性别
在性别方面,一共涉及5篇文章,有3篇文章显示女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高于男生。如王成顺调查发现男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19分,女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34分,女生的国家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都显著高于男生。[9]但是,还有2篇文献显示性别对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无明显影响,如在卢守亭的研究中,男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3.98分,女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07分,女生与男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15]王成顺等人通过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9]
3.民族
在已有文献中,6篇文章就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均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国家认同,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认同持消极态度。如王娟指出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民族分裂势力存在认识偏差,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所影响。[13](54)
4.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具有深远影响。在7篇涉及家庭因素分析的文献中,6篇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会影响子女的国家认同水平。刘媛媛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国家认同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当父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以上的水平时,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得分最低,认知成分的百分值都低于60分,为56.92分。[12](43)
此外,父母的职业及家庭月收入也会影响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如父亲的职业为公务员的,子女国家认同水平最高,达30.748分;商人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子女的国家认同水平最低,为27.892分。[18]
5.成长区域
从成长区域来看,已有的3篇文献中,均提到城镇与农村学生在国家认同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如卢守亭利用五点赋分法,得到城镇、农村学生国家认同得分分别为4.05、4.03,无显著差异。[15]杨茜在对700名重庆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研究中也发现,居住地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9]
五、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加强对汉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
当前的研究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较多,在笔者筛选出的41篇文献中,有31篇的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佤族等,对普通汉族学生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要加大对汉族学生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学生是汉族学生,研究汉族学生的认同水平更能反映当下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而且汉族学生接受各方面教育也较为全面,在学生接受思想意识形态等教育之后,探究其国家认同水平,可以及时地促进国家认同教育的改进。
(二)运用规范和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一,研究方法需要更加规范。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在许多方面没有定论,可能是由于研究工具缺乏科学性。由于没有被普遍使用的规范化的量表,导致研究结果常常存在差异,同时对不同结果也难以进行判别和衡量。例如关于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者在问卷的编制中没有统一的量表,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编制问卷,不同的调查内容会出现不同的调查结果,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因此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首先要研制和选用通用性及科学性较强的量表,再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加以调整,编制出符合研究规范的问卷。
此外,研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也值得反思。做问卷调查时,调查方式和调查时间的选择应引起注意,要避免出现因一些学生敷衍了事导致数据失真的情况。同时,研究结果的陈述要更加科学规范,很多研究在测量中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但是在最后陈述研究结果时过多地使用百分比,使数据不够精准,结论不够科学。
第二,研究方法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部分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然而问卷调查有时很难调查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很多被试能够分辨是非对错,在回答问卷中一些问题时,会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那些选项,从而使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认同现状很乐观,但被试的国家认同水平是否真的高,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
后续的研究需要在已有的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质性研究,以改进研究中的不足。例如,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通过无结构、自然的方式与小组代表开展深入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通过与被试近距离接触的质性研究方法,可以获得问卷调查所得不到的信息,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被试的情况。
(三)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
当前对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的学科视角进行,包括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往往采用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体验,关注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的关系。政治学视角的研究涉及国家的政策、意识形态、大政方针等宏观领域,分析现状时会探究被调查者对政治共同体、价值观、制度、政策等方面的认识,并针对国家、政府、社会等主体提出解决策略。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注重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国家认同,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分析。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在关注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同时,注重发挥各教育主体在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中的作用。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如果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国家认同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国家认同现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综合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中的两种或多种学科视角开展研究,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对国家认同问题的分析也能更加深入,同时研究者也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提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