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
2019-07-08何园洲
何园洲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农民日渐增长的公共物品需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效率低、供给缺乏有效监督等。因此,要努力发挥市场和第三方组织对政府供给模式的支持和补充作用,创建一种新型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促进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供给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6-0021-02
一、研究所涉及的相关背景、意义、概念和理论基础
1.问题的提出。经过发展,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了现代的工业化国家,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率仍旧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促成了我国目前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直接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和质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需要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全社会参与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保障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充足供给,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
2.研究意义。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中的有效衔接,如何发挥农村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出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合作模式,对于当前研究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优化供给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概念界定。首先,农村地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显著特点。农村地区公共物品指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农村公共产品除了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农村公共物品的区域性,即根据农村居民的活动范畴、生活偏好和从事的劳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物品;二是农村公共物品的多层次性。其次,供给模式。供给模式指的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所形成的一种机制,其有一套完整的供给体系和供给机制。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村地区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命令得以实现的,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二是农村地区公共物品市场供给模式,即由市场主体作为供给主体根据市场需求,从自身利益出发提供有偿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服务。三是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第三方供给模式。
4.理论基础。首先,政府职能理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国的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有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和职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我国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職能侧重点应该在于为人民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对于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我们的政府更应该关注农民的愿望,倾听人民的声音,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物品的需求。其次,农村地区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并不是抽象的,它指的是通过赋予农村居民一定的话语权,畅通表达渠道,使农村居民在民主的框架下,向各级政府和组织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物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信息,政府或组织及时做出有效回应,使农村居民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
二、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1.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一段时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农村地区受战争危害,更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毋庸置疑,这一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1956—1978年,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单位、集体为供给主体,由上到下的单一配给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人民公社以及上级政府就成为了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主体。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尚未显现,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还没有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被社会所关注。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也由原来人民公社时期的由国家集体统一供给变成了县乡一级政府承担供给主体这一供给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上而下的、带有垄断性质的这一供给模式。
4.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免征农业税政策和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等,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形成了日渐多样化的供给模式,市场的触角已经开始慢慢地伸向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但目前效果还不是很明显,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
1.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步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公共供给物品供给的种类、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比如农村许多地方农田水利、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陈旧,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基础教育经费不足,教育硬件设施落后,农村教育质量下滑严重。
2.供给主体单一。我国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由传统的高度垄断性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发展而来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因素错综复杂,新的多元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仍不完善,单一主体的公共服务供给局面虽然已初步被打破,但政府垄断的供给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供给主体仍然较为单一。
3.供给缺乏有效监督。由于政府主导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基础设施投资大,而由于农村地区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日常管理依靠村规民约等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原则性不强,常常因为供给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而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导致公共资源使用率低下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
四、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优化与完善
1.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缓解供需矛盾。供给主体的多样化,供给方式的灵活化,供给模式的现代化,是未来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明确政府的主体定位和职能所在,在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外,还要充分给予农民自主权,让农民在对公共物品供给时能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当公众需求不一致、不统一时,政府可以邀请多元供给主体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协商,充分给予市场、第三方组织和个人足够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形成多主体互动局面。
2.促进多元化供给主体互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是由单一的政府垄断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没有及时有效参与到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队伍中来。供给主体的多样化,供给方式的灵活化,供给模式的现代化,是未来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发展方向。
3.建立政府供给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监督体系,提高供给效率。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透明机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审计信息全面公开,保证整个过程全透明运作,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的各级政府监督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评估机制,同时增加现代化考核指标,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有效。三是强化地方政府审计监督作用,依靠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进行独立监督审计,把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使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五、结语
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事关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改革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政府垄断型的公共服务供给这一模式,创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以及符合我国农村实际需求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 邱汉明,吕翠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2018,(7).
[3] 李艾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4,(19).
[4] 杜晓宇.PPP模式在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建设中的应用——以湛江为例[J].中国保险,2011,(15).
[5] 罗万纯,陈怡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15,(6).
[6] 李武,胡振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3).
[7] [美]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與供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范连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田水利建设[J].凯里学院学报,2012,(2).
[9] 王安琪.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7,(2).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