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后殖民主义阐释
2019-07-08李文慧
李文慧
摘要:《家》描述了美国黑人弗兰克以及妹妹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由懵懂无知到成熟的心路历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中的“居间”理论在《家》这部作品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霍米·巴巴的“居间”理论来着重探讨一下当时非裔美国人在经济方面的状况。
关键词:关键词:《家》;霍米·巴巴;非裔美国人;“居间”理论;经济状况
一、托尼·莫里森简介
美国诺贝尔文学获得者托尼·莫里森把非裔美国人的文学传统和白人文学传统结合游记地结合了起来,极大地促进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她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伦理等方面探索了非裔美国文化的价值和非裔美国人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2012年5月,《家园》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发行。同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她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以肯定托尼·莫里森在黑人民族文化事业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托尼·莫里森把写作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因此,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诗画般的语言,向世人展现出了黑人与众不同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反抗和坚持。
二、“居间”理论
霍米·巴巴认为,殖民者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在被殖民者身上,迫使被殖民者接受殖民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观点,而被殖民者也确实接受的殖民者灌输的一些观点,但是接受殖民者的观点意味着对于殖民者本身文化的疏远。因此,被殖民者陷入两种文化的矛盾之中,生活在一种“居中”的空间,两种文化都无法给被殖民者一种家的归属感。两种文化的冲突使得被殖民者产生了一种双重意识,这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三、“居间”理论在《家》中的体现
在经济方面,非裔美国人在面临着就业方面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美国国内劳动力的严重短缺,这迫使非裔美国人从美国南部的乡村北上来到大城市去寻找就业的机会,然而他们却遭遇了就业方面的偏见。尽管白人的就业人数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美国各个企业实行的雇佣政策仍然体现了对于非裔美国人的偏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军火产业萧条,但是海外军人又大批返回国内需要就业谋生,因此对于非裔美国人的就业偏见就更加严重了。
以收留男主人公弗兰克住了一晚的比利来说,比利一家人是生活中芝加哥这个大城市的贫穷的黑人家庭。在这座大城市里,非裔美国人在就业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偏见。弗兰克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比利把儿子送到学校后再去中介公司找工作,他就会排到队伍的最后,到那时,最好的工作早已经被抢光,他只能选择别人挑剩下的工作。然而,他们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是临时工作,所以可以随时被开除,这就导致这些黑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很不好。
在这种就业背景下,即使一些黑人足够幸运找到了工作,这些工作也通常都是服务白人的服务行业的工作。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黑人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白人搬到了城市的郊区地带。相应地,曾经在城市中心的工业也迁移到了郊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将近一半的新兴企业把工厂建在了郊外,这大大减少了住在城市中心的黑人的工作机会。被公司、工厂和白人家庭雇佣的黑人必须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回穿梭于市中心和郊区,这也间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当弗兰克来到他的妹妹所在的城市后,他观察到了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黑人工人们上班的真实场景:
It was 7:30 a.m.when he boarded a bus filled with silent dayworkers, housekeepers, maids, and grown lawn boys.Once beyond the business part of the city, they dropped off the bus one by one like reluctant divers into inviting blue water high above the pollution below.Down there they would search out the debris, the waste, resupply the reefs, and duck the predators, swimming through lacy fronds.They would clean, cook, serve, mind, launder, weed, and mow.
(Toni Morrison,2012:109)
由于必须从市中心到郊区上班,黑人每天必须早早起床挤进前往郊区的公交车,这么努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住白人不愿意干的工作。他们干的工作都是体力劳动,很脏,很累,但是为了在存有偏见的社会生存下去,黑人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这些工作。
黑人获得的工作通常是需要良好体力但是工资很低的,比如伐木和修路等。弗兰克的父母每人都同时干着两份工作。弗蘭克的母亲白天采摘棉花,到了晚上她也不会停止工作,她会清扫木屑;而弗兰克的父亲同时为两个种植园主工作,他也乐意做其他人不干的工作。但是弗兰克的父母很高兴,因为不管工作有多脏多累,他们至少能够有工作可做来支撑起整个家庭。
对于黑人女性来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比利的妻子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在金属场工作,这里大部分工人是男性,因为这种工作需要很大的力气和良好的体力。然而作为黑人女性,她别无选择,只能做这些又脏又累的白人女性不想干的工作。此外,作为母亲,比利的妻子不能在晚上陪伴自己的儿子,因为她必须上夜班,每天晚上十一点上班,早上七点下班。这种工作使得比利的妻子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例如,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跟丈夫交流和陪伴自己的孩子,她的这些牺牲和努力都是为了挣钱从而在大城市生活下去。
即使在农村,黑人的经济情况也不容乐观。在美国南部,一方面,美国黑人在获得自由后,他们没有足够多的钱去买耕地和农用工具,因此他们没有选择只能为种植园主工作,但他们只能获得很少的工资;另一方面,即使一些黑人有一些钱,他们也不能买到肥沃的土地。弗兰克和他的家人被撵出来到达第二个家乡之后,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给他人耕种土地。弗兰克这样描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属于你,不可能属于你,如果能选别的你宁愿不要的土地上机械地干活。我的家人就是过的这种日子,他们心满意足,但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其他希望。”(Toni Morrison,2012:84)
弗兰克一家人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去。对于弗兰克的父母来说,他们没有甚至不敢奢望可以拥有自己的耕地,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养活全家。
找工作困难,工资底下以及在农村耕地的缺乏导致了非裔美国人经济状况的困窘,这种贫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食品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当弗兰克一家人和其他村民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赶出家乡,他们失去了种植了一生的耕地,这也意味着他们也失去了食物和经济来源。因此,这些黑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其他人手中。弗兰克这样回忆了在他们离开家乡后悲惨的情况:
Talk about tired.Talk about hungry.I have eaten trash in jail, Korea, hospitals, at table, and from certain garbage cans.Nothing, however, compares to the leftovers at food pantries.I remember standing in line at Church of the Redeemer waiting for a tin plate of dry, hard cheese already showing green, pickled pigsfeet—its vinegar soaking stale biscuits.
(Toni Morrison,2012:40)
弗兰克和家人从救世主教堂获得的救济食品被小小的弗兰克比作罐头里的垃圾。在被不明身份的白人从家乡赶出来之后,弗兰克一家人就变成了难民。他们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甚至不知道哪里能获得食物。最终,他们别无选择地接受了救世主教堂分发给他们的比垃圾还要糟糕的救济粮。
非裔美国人不仅得不到足够的干净的食物,而且也无法得到舒适的居住环境。离开家乡之后,弗兰克一家人暂时寄居在他的祖母家里。然而弗兰克这个崇尚白人文化的继祖母并不欢迎他们,因为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她原本生活的平静,也使得她的家变得异常拥挤。在之后的几年里,弗兰克的妹妹茜和父母睡在地板上,躺在比下面那层松木板好不到哪去的薄草垫上,而年幼的弗兰克睡在后廊那架歪斜的木头秋千上,然而寄人篱下,弗兰克一家人不敢有任何抱怨。
对于非裔美国人来说,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布克饭馆,当一些顾客听到弗兰克要去乔治亚州寻找妹妹时,他们描述了自己在乔治亚州的悲惨经历。有的藏在废弃的房子里有半年之久,有的睡在货车里一个月,有的睡在连鸡都不住的鸡笼里,还有的睡在冰库里;他们吃的是厨师丢掉的动物内脏。
由于民族偏见,非裔美国人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这给了他们一种“居间”的感觉:生活中美国但是又处于边缘地带,一种不安全在非裔美国人中间蔓延,他们没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四、結语
霍米·巴巴的“居间”理论在《家》中描述黑人的经济状况时描写地淋漓尽致,为后人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族裔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Michiko Kaktatni.Soldier is Defeated by War Abroad, Then Welcomed Back by Racism[N].New York Times,2012.
[2]Toni Morrison.Home(Paperback)[M].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2012.
[3]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