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教材为“抓手”,初探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

2019-07-08谢维颖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抓手

谢维颖

【摘要】纵观整个小學语文教学阶段,三年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作文起步教学的阶段,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对学生未来写作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就应利用手中的教材为“抓手”,充分运用教材,教会学生习作的一些方法,提高他们习作的兴趣,指导学生走好习作的“第一步”。

【关键词】储备词句之“砖”   搭建结构之“梁”   黏好语言之“泥”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难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学。的确,作文涵盖语文的方方面面,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纵观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三年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作文起步教学的阶段,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对学生未来写作有积极的意义。可三年级学生刚从低年级升上来,从写话一下过渡到习作,难免感到不适应,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利用手中的教材为“抓手”,充分运用教材,教会学生习作的一些方法,提高他们习作的兴趣,指导学生走好习作的“第一步”。下面就以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庐山的云雾》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习作指导。

一、储备词句之“砖”

字、词、句是组成作文篇章的基本单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语言,常常有词不达意、语言平淡、贫乏等现象。就好比要盖楼房,没有砖头怎么办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言之有物。那么丰富又精彩的语言从哪来?主要还要从我们的教材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蕴藏着大量的好词好句,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从模仿起步的。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词句的妙用。学生学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积累词语,属于理解性积累,记起来容易而且记得牢,从而为在习作中运用打下基础。

一开始,学生对优美词句的认识非常狭隘,好词就是成语,好句就是比喻句、拟人句。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这些描写云雾的姿态四字词语,学生马上就能找到这些好词。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尤其是一些新鲜词句进行赏析、推敲,体会其表达作用。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漫步山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写“走在山道”,而用“漫步”呢?通过辨析比较后,学生知道了“漫步”是没有目的、悠闲自在地边走边欣赏,在这里比“走”表达得更恰当。又如,书上描写云雾的瞬息万变特点——“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变化快的词语,“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对词句认真品读、背诵,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变化快时可以用上这些词语。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运用词语进行造句训练。最后放手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自己喜欢的新鲜词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后进行造句仿写。很快,学生找到了文中描写不同位置的云雾的词语“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虽然都是描写云雾,因为处在不同位置,所以用的“笼罩”“缠绕”“弥漫”“遮挡”这些动词体现出这个特点,准确恰当。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领略词句的妙处,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此外,苏教版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个“积累与运用”的练习,其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教师课后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背诵下来,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课文中的精彩的语句印在脑海中,可以在习作中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写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语句来。当然最好还要引导学生把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分门别类地摘抄,进行对比品味,让学生积累词句更加系统有效。有了手中的“砖”,就可以去盖“习作”这座楼了。

二、搭建结构之“梁”

有了词句这些“砖头”后,如何层层搭建习作这座“楼房”呢?这要需要指导学生有顺序、有层次地叙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言之有序。光靠凭空抽象地说给学生听,学生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但借助教材,一切迎刃而解。因为教材中的课文结构清楚,条理清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其实这就是说要将从阅读当中受到的启发、教育转化为写作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段落进行分析品读,就是帮助学生厘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渗透文章的写作顺序。《庐山的云雾》一课中,在描写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时,运用了总分结构,又在描写“千姿百态”的云雾中,采用方位顺序,依次写了山头、半山、山谷、山顶的云雾。厘清段落结构后,学生就知道详写什么,略些什么。同时知道描写景物时一定要按顺序写,才不会让文章读起来乱七八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陆续从课文中学到分总、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除了方位顺序外,学生依次又学到了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地点变化顺序等记叙文中经常运用到的写作顺序。这样一来,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学生逐渐学会一层一层“搭楼房”,自然文章写起来就有序了。

三、黏好语言之“泥”

“砖头”“房梁”都有了,还需要水泥将砖与砖之间紧密黏在一起。别小看这个“黏”,稍不注意,黏不好就会前功尽弃。这个“黏”就是如何运用语言。不少学生在教师指导作文后,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就像在回答问题。如:介绍一种水果。教师指导学生,首先要写自己最喜欢是什么水果,接着介绍出这种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及滋味。学生在教师指导后,往往就会这样写:我最喜欢的水果是苹果。它长得圆圆的,红红的,闻起来还有一股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妈妈切开苹果后,我赶紧尝了尝,又酸又甜的,令人吃了还想吃。这样的文章虽然文通字顺,但读起来平淡无味,缺乏生动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只会运用叙述性的语言,还没有掌握描述性的语言。何为描述性语言?指的是能详细写出事情经过或事物状态的语言,尤其能对事物的细节或事情经过进行详尽而全面的描述。比如,在具体描绘景物的时候,就要写出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要运用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并适当加上好词好句去描写景物的特点。《庐山的云雾》一文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段文字不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写出云雾的颜色、形态,让读者在脑海中出现了云雾的美景,这是云雾静态的描写。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出了云雾瞬息万变时的美景,“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作者做到了动静结合,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带领学生品读课文,学会作者如何运用描述性语言的,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再让学生模仿练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教材中还有不少写人、写事的文章,都是典范之作,里面不乏有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带着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语段去品味、去揣摩、去练习。这样坚持不懈地指导训练,学生在写作时,渐渐地就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黏好语言之“泥”,文章这座“大楼”美观坚固就不是一句空话。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因此,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好好用好手上的教材,精心备课,提高写作指导的效率。引导学生去积累词句,弄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在起步作文时少走弯路,打好扎实的基础,写作文时,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猜你喜欢

抓手
浅谈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
解读教材,高效数学教学的抓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四个抓手
冯“虚”御文,尽“虚”其能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三大抓手
浅谈古典诗歌教学的三个抓手
句式——初学语言赏析的“抓手”
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找到应对颠覆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