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辅助下金属拉力螺钉配合可吸收螺钉治疗Hoffa骨折
2019-07-06吴咏德李玉鹏梁杰蔡贤华
吴咏德,李玉鹏,梁杰,蔡贤华
[1.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湖北 宜昌 443000;2.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骨科,湖北 武汉 430070]
Hoffa骨折定义为股骨远端单髁或双髁的冠状面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属于AO分型的B3型,较少见[1]。LETENNEUR[2]及时宏富等[3]将其分为3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伤情及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由于骨折块不稳定,早期多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由于传统手术治疗医源性损伤大,并发症多,临床处理比较棘手[4]。近年来,微创骨科手术创伤小,术后配合新型可调支具固定康复,关节功能可恢复迅速,以关节镜手术为主的微创手术应用逐渐增多。笔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金属拉力螺钉配合可吸收螺钉治疗Hoffa骨折,术后结合可限制支具固定,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排除严重粉碎性而无骨面允许打入螺钉的Hoffa骨折患者。本组13例病例来自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创伤组,共13髁Hoffa骨折。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7~58岁,平均40.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车祸及摔伤7例,高处跌落4例,跪倒伤1例,砸伤1例。首次就诊后3~14 d行手术治疗,平均7.2 d,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三维CT及MRI检查,进一步了解骨折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按LETENNEUR分型:Ⅰ型7例,Ⅱ型2例,Ⅲ型4例;4例为单纯股骨髁骨折,9例合并其他损伤,包括: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2例合并胫腓骨骨折,1例合并髁上骨折,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均Ⅰ期修复重建固定。
1.2 手术方法
于伤后7~10 d,待肿胀缓解后手术治疗,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患肢用止血带,关节外其他骨折优先固定,Hoffa骨折在膝关节镜前内侧和前外侧标准手术切口下探查及监视复位,关节镜下撬动拨复位欠佳者采用曲膝30°,配合膝关节后内侧(后外侧)纵行入路切口下复位。其中,6例行膝关节前侧方纵形切口,2例行后侧方纵形切口,暴露股骨远端关节面及骨折断端,辅助复位。股骨髁关节面平整后,关节内垂直骨折线于关节面空心导针固定,攻丝及埋头出来后,拧入2或3枚合适长度的强生2.5或3.5 mm可吸收螺钉固定;关节外选择3.5 mm空心金属螺钉,经多个方向过骨折线加强固定,常规1~3枚。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中,3例行缝合,2例行修整术,2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Ⅰ期重建修复。
1.3 术后处理
常规使用抗生素48 h,术后膝关节选择可调节支具固定,在0~30°内活动,固定时间一般4~6周(具体视患者骨折类型及固定强度决定),6周后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在支具保护下逐步增加活动度(间隔1周增加15°),术后3个月扶拐部分负重行走,半年后正常行走。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在15.2周(12~19周),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无明显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未发生骨折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情况。应用LETENNEUR等[2]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典型病例见图1~5。
图1 Ⅲ型骨折术前CTFig.1 Type III fractures preoperative CT
图2 Ⅰ型骨折术前CTFig.2 Type I fracture preoperative CT
图3 Ⅲ型骨折术中处理步骤Fig.3 Type III fractures intraoperative procedures
图4 Ⅰ型骨折术中处理步骤Fig.4 Type I fracture intraoperative procedures
图5 典型病例术后随访Fig.5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typical cases
3 讨论
Hoffa骨折是指股骨髁冠状面骨折,1904年由HOFFA首次描述,按AO/OTA分型。Hoffa骨折的类型大致分为B3型,1978年LETENNEUR[2]根据骨折线分为3型:Ⅰ型,累及整个后髁并平行股骨后侧皮质的垂直骨折;Ⅱ型,与髁基底部平行的骨折,又细分为a/b/c 3个亚型;Ⅲ型,股骨后髁斜行骨折。Hoffa骨折受伤机制尚不明确,多数为高坠伤、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时,膝关节屈曲剪力所致,其多发生于外侧髁,属不稳定型骨折[5]。石膏固定或牵引等保守治疗常使骨折块移位,治疗效果不满意,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6]。手术治疗的处理原则是[7]: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以及早期活动。手术重点和难点在于:早期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恢复髁股关节的对应关系及下肢力线,以及牢固固定,其中牢固固定可为早期功能康复及防止畸形提供稳固的解剖学基础。目前,大多数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内固定以拉力螺钉及支撑钢板应用较普遍[5]。然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可以很好地显露骨折断端,固定牢靠,但均需切开深筋膜及关节囊,剥离骨折处肌肉及骨膜,破坏了关节囊的完整性,增加了关节囊挛缩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延长了手术时间,出血较多,术后易发生感染,增加骨不连的发生率,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8]。另外,传统手术无法及时、正确、有效地处理关节内的其他合并损伤,增加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程度,延误了早期最佳的功能锻炼时机,最终导致发生膝关节的晚期功能障碍。考虑到这些困难以及膝关节镜在微创领域上的优势,多数学者主张在关节镜下采取微创的内固定技术治疗[9]。骨折往往也伴有半月板、肌腱及韧带损伤,这些组织结构的修复对于早期功能锻炼也是非常必要的,可利用关节镜的优势行Ⅰ期修复。我科采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骨折撬拨复位固定,同时处理关节内其他合并损伤,13例中5例发现半月板撕裂,3例体部破裂者行半月板缝合,其余行修整,2例出现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撕脱,Ⅰ期固定,随访所有患者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临床疗效良好。
在关节镜下固定Hoffa骨折,螺钉植入方向、内固定物选择、如何避开关节面以减少关节面软骨损伤和防止并发症等,是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问题[1,10]。打入螺钉方向垂直骨折线抗剪切力量最大,固定牢固,但对于关节内的骨折,金属螺钉钉尖或钉尾均会影响到关节面的契合度,导致髁软骨面的损伤,术后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股骨髁部呈半球状,大小不等,与髌骨及胫骨平台的接触面亦大小不同,股骨髁附着有股四头肌,髁间窝附着交叉韧带,关节活动时,两髁受到不同方向、强度不等的力的作用,加之术后早期锻炼,骨折易发生移位[10],仍然不稳定。王烨等[1]提出多枚多方向螺钉固定Hoffa骨折,认为从骨折块侧面骨面上斜向过骨折线打入螺钉,可避免对髁软骨面的损伤;加之多方向过骨折线,在多个方向上抵抗剪切力,可达到稳定固定,为关节内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笔者的经验就是在此基础上,增加经关节面垂直骨折线的可吸收高分子聚乳酸螺钉。高分子聚乳酸螺钉在初始3个月内可保持强度不变,固定牢固,3个月后开始降解,此时骨折块已基本愈合,螺钉不影响关节面磨损。
对于关节面的小骨折块,选择可吸收螺钉垂直骨折面固定骨折块,抗剪切力强,若骨折块偏大及非负重面,则配合使用空心拉力螺钉多方向固定。本组13例股骨髁部骨折,除内、外髁骨折采用2或3枚可吸收螺钉固定外,其中4例股骨髁间骨折的患者,术中在髁间加用1枚金属螺钉加压固定,对抗股骨内、外髁的分离应力,增加了内固定的稳定性,达到了理想的固定效果。Hoffa骨折Ⅰ型/Ⅲ型骨折块有肌肉启始点附着,血供可,而Ⅱ型常为关节内骨折,笔者的经验是:对于Ⅱ型,尤其是Ⅱc型,功能锻炼可推迟到6周以后,增加骨折愈合可能性。
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虽早期可功能锻炼,术后仍然需要外固定的协助,尽量减少多方向活动对骨折块的干扰。术后随访8~24个月,行MRI复查,无退钉、骨折不愈合和坏死等并发症,无1例出现关节炎改变。此术式采用可吸收螺钉垂直骨折线经关节面固定,在较少软骨损伤下增强固定强度,关节外金属螺钉多角度过骨折线可增加固定强度,抵抗多个方向上的旋转不稳定性,增强固定效果,该固定方法为现阶段固定Hoffa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