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7-05胡荣清
胡荣清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上肢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臂丛阻滞组实施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阻滞组实施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效果,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心率及动脉压水平,麻醉阻滞起效的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评分。结果:B超引导阻滞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心率及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超引导阻滞组平均心率及动脉压水平均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引导阻滞组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引导阻滞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评分均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
【关键词】 B超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2.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2-0-02
上肢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是丛神经阻滞麻醉。臂丛神经阻滞是最好的麻醉方法。麻醉师将患者的解剖标志结合起来,在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剂,阻滞阻塞神经区域而达到镇痛麻醉作用。而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受医生手术水平和个体患者不同因素的影响,需要反复穿刺,容易出现阻滞不全和相关并发症[1]。近年来,成像技术不断发展,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逐渐发展。目前,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其结构可在指导下实时显示,然后准确定位,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有较高的成功率。本研究分析了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上肢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B超引导阻滞组45例,常规臂丛阻滞组45例。纳入标准:接受上肢手术患者、无麻醉药物禁忌。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的患者。B超引导阻滞组男23例,女22例;ASAⅠ级25例,Ⅱ级20例;年龄22~79岁,平均(39.14±6.68)岁。常规臂丛阻滞组男23例,女22例;ASAⅠ级22例,Ⅱ级23例;年龄2~79岁,平均(39.35±6.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1.2 麻醉方法
常规臂丛阻滞组实施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阻滞组实施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选择B超仪,频率为7~10 MHz的线阵探头。患者体位保持仰卧位,上肢贴于体侧放松,找到肌间沟,标记,局部碘伏消毒,B超下见到臂丛神经分支后穿刺,经B超见到穿刺针移动情况,寻找到最佳位置定位和穿刺,之后给予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注入,B超下明确药物分布和扩散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準
比较两组效果,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心率及动脉压水平,麻醉阻滞起效的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评分(VAS评分,0~10分,越低越好)。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疼痛等情况,无应激和不适感;有效,术中轻度疼痛情况,手术基本可顺利完成,术中有明显不适,但疼痛不明显;无效,术中明显疼痛,出现强烈不适,需要更换麻醉方式或者麻醉药物。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B超引导阻滞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心率及动脉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率及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超引导阻滞组心率及动脉压水平均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B超引导阻滞组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评分比较
B超引导阻滞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评分均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臂丛神经的主要成分是脊神经的C5~T1前支。前筋膜及其筋膜被筋膜鞘包围。根据理论,将药物注入鞘内,药物浓度和容量足以阻断分支和C5~8根部运动前后的所有脊神经和感觉神经纤维及其分支的神经纤维。目前,骨科手术麻醉中存在越来越多的臂丛神经阻滞,改善臂丛神经缺损的成功率,缺点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分别找到并阻断神经。传统的盲检操作意味着操作者可以在不能直接观察时找到穿刺位置,容易因麻醉师经验不足导致盲目穿刺和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了麻醉并发症风险[3-4]。
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主要取决于局部麻醉剂在臂丛周围的扩散。传统的解剖定位麻醉与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经验、解剖变异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随着超声技术的出现,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8]。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更好辨识神经和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可对药物扩散进行准确观察,可以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实时监测局部麻醉扩散和针插过程,更加可靠、直观,成功率明显提高,可准确地渗透神经周围的药物,以确保阻塞效果,避免局部麻醉药物中毒,气胸,神经损伤等的发生。在穿刺时,应合理选择穿刺点,以避免麻醉过度或过低,准确掌握穿刺的深度,并加强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监测,确保麻醉阻滞安全性[9-12]。
本研究中,常规臂丛阻滞组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阻滞组进行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显示,B超引导阻滞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心率及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超引导阻滞组平均心率及动脉压水平均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引导阻滞组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引导阻滞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评分均优于常规臂丛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 Abdallah F W,James J,Chan V,et al.Intravenous Dexamethasone and Perineural Dexamethasone Similarly Prolong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After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A Randomized,Triple-Arm,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2015,40(2):125-132.
[2]于会森.在B超定位引导下对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7):76-77.
[3]王迎雪,刘冬梅.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157-158.
[4]张联,张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5):696-699.
[5] Triplet J J,Lonetta C M,Everding N G,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emporal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brachial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during shoulder surgery in the beach chair position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J].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15,24(1):127-132.
[6]趙延斌,张拴军,陈金权.比较研究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7):63-64.
[7]张芳磊.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小儿尺桡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血清NGF及TGF-β1水平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3):491-492.
[8]李明涛,马平康,秦革萍,等.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6):22-24.
[9] Morimoto Y,Yamagata K,Hanamoto H,et al.Arteriosclerosis can predict hypotension during anesthesia induction in patients 40 years and older[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15,27(2):132-139.
[10]张军.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175-176.
[11]陈静.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2017,4(12):87.
[12] Petrar S D,Seltenrich M E,Head S J,et al.Hemidiaphragmatic Paralysis Following Ultrasound-Guided Supraclavicular Versus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ad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2015,40(2):133-138.
(收稿日期: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