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7-03黄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小学语文

黄勤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采取以“放”代“牵”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31-02

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今后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进步与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这就赋予了教育(当然也包括语文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需要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迈开探索的步伐,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质疑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打造前提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打造前提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自由中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思维得以最大的发展、开拓。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施以任何的压力,不能干扰他们的好奇心和好问心,而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问得放心,问得开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挥出潜能,从而能够放开想,大胆问,问出有创新性、创造性的问题来。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个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质疑:(1)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2)詹天佑的爱国表现在哪里?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后,学生了解了詹天佑杰出、爱国的表现。在教学《詹天佑》的第二段时,我让学生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提出:詹天佑为什么要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通过阅读、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是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落后、人才匮乏、倍受列强欺侮而导致的结果,从中领悟到了詹天佑接受任务的原因。在教学“开凿隧道”这一部分内容時,我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能力。

二、运用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放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过去我上语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会抓住某个教学环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课堂乱哄哄的,越扯越远。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熟,生字都还不认识,更不用说发散思维了。几经反思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不考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学科是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儿童的创新意识就应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这两种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造就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直觉和顿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产生的。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一种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只有当学生处于足够的直觉情境中,才能迸发出顿悟的火花,一连串的创新才会接连发生。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所阅读的直观材料没有充分的语感认知作为基础,那种顿悟(或者说是创新)的上层建筑亦很难产生。比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的“渑池会”一段时,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达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会上的胜利应归功于谁?这两个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儿童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其固有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学生只有在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与联想,才能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显而易见,离开了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是无法进行的。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采取以“放”代“牵”的教学模式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仍是一个“牵”字。突出表现在: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个“提纲”,即教学思路(属于自己的),上课时就用这个“纲”将学生像牛一样地牵着走。教师按自己设计的“圈套”引着学生一步步地往里钻。当有学生钻进去了就大大赞赏:“你真聪明。”“他认真听了。”……如果学生硬是不钻进去,教师则大为恼火:“你真笨。”“不开窍。”这类恶语劈头盖脸地扔过来,结果弄得学生缩头缩脚、畏首畏尾。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犹如木偶一般被教师操纵着,还有何创新可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都要统一到教师的“标准答案”上来,久而久之,将大大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跟学生平等对话,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曾经听过一位优秀教师讲课。师问:“燕子在水面上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师顿了顿又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用尾尖沾水缓冲一下,不然,燕子就会因为惯性一头栽进水里的。”教师的话音还未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道:“不对!我在水塘边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教师被学生“将”了一军,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不盲从,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这个学生听了教师的赞扬显得激动又兴奋。如果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兜头给学生来一瓢冷水,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被浇灭,哪里还会有什么创新呢?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