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借助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019-07-03张东升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6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促进数学学习

张东升

[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的源泉与起点,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趣味性动手操作、思考性动手操作、探究性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动手操作;促进;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09-02

数学具有较高的严密性、逻辑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不知道如何才能学好数学,甚至有些学生还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其实,数学学习是充满乐趣的,不仅可以自由想象,而且可以自主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中,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借助趣味性动手操作,激发学习情感

小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即使在课堂学习时也会想着玩。那么,教师何不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学习数学呢?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例如,教学《有趣的拼搭》一课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明晰平面和曲面之间的异同。课前,教师设计以下五个动手操作活动: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课始,教师把准备好的立体教具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几种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同时,教师在每一个动手操作活动中融入不同的小游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这样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玩的心理,又能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习得相应的知识,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往往能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显著的效果,因为充满趣味性的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思考性动手操作,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思考性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1.在思考性动手操作中激活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既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又能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感知,为接下来的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裁下任意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再沿着其中一条边将图形卷起来,这样就能够得到一个缺少上下底面的空心圆柱。然后教师顺势引入和圆柱相关的学习内容,如圆柱的上下底面、圆柱的侧面以及表面积等。这样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有趣、生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2.在思考性动手操作中训练数学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感性经验,所以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习得所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剪、拼将圆转变成近似的长方形后,教师提出问题:“剪拼后的图形和原图形相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对于近似的长方形的长与宽而言,和圆存在怎样的联系?是否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断深入思考,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将分割后的图形再次拼组,并提出以下的思考问题:“是否可以拼成之前学习过的其他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请大家借助上述方法自主验证,看看是否同样可以成功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观察事物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借助探究性动手操作,推进数学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动手操作,以此推进他们数学探究的进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1.指导探究性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和教师恰当、及时的指导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扶”和“放”两者的度。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始,教师提问:“在同学们的学具袋中,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下面,请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自由地拼一拼,看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图形。根据拼的过程,你能否推导出锐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提出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接之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得出結论——三角形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从而成功推导出锐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于是,教师再次提问:“大家看一看,在学具袋中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你们能不能借助刚才的这种方法推导出钝角三角形或者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极为有效,教师的“扶”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认知体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同时,教师通过适时的“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动手操作之中,不断深入探究,真正习得新知。

2.引导探究性动手操作

所谓的动手操作,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能够同时促进手脑协调发展的有效训练。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应用,而且是促进技能形成的关键举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创造”。例如,教学《5以内数的组成》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用小棒进行动手操作:首先拿出2根小棒,分成两份,即左右各1根小棒,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将2分成什么和什么;接着拿出3根小棒,要求学生分成两份,分之前想一想应该怎样分,之后和同桌进行合作探究,如果两人的分法不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拿出4根小棒,让学生分一分并说明不同的分法,如果有其他同学不清楚这一过程,还可以摆一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思考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不同的分法,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这样教学,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又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动手操作的作用,选择恰当的实施策略,提高动手操作的有趣性、过程性以及相应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高效。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促进数学学习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