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函数综合,解法探析思考
——以一道函数综合题为例
2019-07-03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学张建亮
☉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学 张建亮
函数综合题在中考中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该类试题综合了众多的知识内容,题型变化多样,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要求较高.本文以一道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为例开展解题探究,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读者交流.
一、问题呈现
图1
(1)试求点B的坐标及抛物线C的解析式.
(2)若点M(m,0)为x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M作x轴的垂线,与直线AB相交于点P,与抛物线C相交于点N.
①若点M在线段OA上运动,当B、P、N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APM相似时,试求点M的坐标.
②若点M可在x轴上自由运动,定义:如果M、P、N中恰好有一点为其他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则称M、P、N三点为“共谐点”.请写出M、P、N三点为“共谐点”时参数m的值.
二、思路分析
本题目为初中常见的函数综合题,是以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为背景而构建的.第(1)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及函数的解析式,属于常规问题.第(2)问是以点动为基础命制的考题,第①问分析三角形相似的情形,第②问求解新定义下的参数值,是本考题的难点所在.问题涉及解析式求解、动点分析、三角形相似,以及线段中点等内容.
第(1)问求解点B的坐标关键是明晰该点与直线、抛物线及坐标的关系,求解抛物线的解析式,实际上就是求解析式中b和c的值,从方程角度出发,需要求解抛物线上的两个点,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2)问表明点M为x轴上的动点,点M运动必然会影响△BPN的形状,第①问分析△BPN与△APM相似时的情形,则需要分析△BPN和△APM的特性,在函数背景下利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判定定理解题.第②问定义了“共谐点”,则首先需要理解定义的内容,即三点中,其中一点为另外两点连线的中点,基于该定义来讨论三点之间的关系,将其位置关系转化为坐标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解答过程
(2)①由题干可知PM始终垂直于x轴,故△APM为直角三角形,则tan∠PAM=.△BPN和△APM始终存在一组对顶角,故只需要确保另一组内角相等即可,即△BPN中也存在一个90°的角.下面分别讨论:
(ⅰ)当∠BNP=90°时,如图2所示,直线BN平行于x轴,则点B和点N必然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点B的坐标为(0,2),抛物线C的对称轴为直线x=,所以点N的横坐标为,即点N的坐标为 (, 2),所以点M的坐标为 (,0).
图2
图3
(ⅱ)当∠NBP=90°时,过点B作MN的垂线,垂足为点H,如图3所示,则tan∠PNB=tan∠PAM=.点H的坐标为(m,2),点N的坐标为则BH=m,HN=-m,则,解得m=,所以点M的坐标为
②存在以下三种情形.
图4
图5
图6
(ⅰ)点P为NM的中点,如图4,则MN=2PM,即点N的纵坐标为点P的纵坐标的2倍,可得方程m+2=),解得m=3(舍去)或m=.
(ⅱ)点N为PM的中点,如图5,则PM=2NM,有yP=2yN,可得方程m+2,解得m=3(舍去)或m=-.
(ⅲ)点M为PN的中点,如图6,则PN=2PM,点P和点N关于x轴对称,PM=MN,则有m+2=解得m=3(舍去)或m=-1.
四、解后思考
本题目为函数综合题,在中考中一般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除了考查学生对函数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常通过知识融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就是函数与几何知识的融合,考查几何性质与函数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对试题进一步思考.
1.考题的命题特点
考题以直线与抛物线为背景,考查函数与几何知识的联系,其特殊性在于构建了一个动点,第(2)问以点动为依托,分别引入了三角形相似和几何新定义.题目具有很强的拓展性,知识的衔接较为紧密,既能考查学生对两大知识领域的联系性的把握,又能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转化问题的能力.
2.解题的关键步骤
总体而言,本题目属于函数动点问题.第①问分析动点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相似,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两个三角形的特性——存在对角且△APM为直角三角形,需要基于该特性,结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来构建思路,将问题转化为分析点的坐标或线段长.第②问属于几何新定义题,看似复杂,实则是分析线段中点的问题,关键是全面考虑“共谐点”的三种不同情形,将中点性质与点的坐标的关系相联系.
3.值得学习的方法
上述在处理线段动点时采用了“参数表示,化动为静”的方法,即设定动点的坐标,将所求点的线段长用含有动点坐标的参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条件探寻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构建相应的代数方程.因此学会动点问题的简化策略很重要,而动点的参数化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参数的取值范围,确保定义的正确性.
4.常见的变式形式
上述与几何相结合的函数综合题在中考中很常见,其问题类型也较为多样,可以对本题目的第①问适当变式.
变式1:当B、P、N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APM相似时,试求△BPN的面积.
参考思路:解题的关键依然是把握三角形的特性,构建相似的情形,从而确定点M和点N的坐标.考虑到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直接由点的坐标转化为对应的线段长,然后基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有两种思路:①直接求得△BPN的底和高;②求解两三角形的相似比,求出△APM的面积,然后用相似比转化.后者看似复杂,但考虑到相似的情形有两种,△BPN的位置发生变化,而△APM的位置基本不变,更容易分析.
变式2: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B、P、N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APM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思路:该变式为常见的存在性问题,分析时同样可以参考上述解题的思路,先构建相似,然后引入一组对边相等即可.因此可以把握其中的直角特性,确定点的大致分布.对于分类的第(i)种情形,点P必然为MN的中点,从而确定点N的坐标.对于第(ii)种情形,则需要进一步考虑AM=BN.因此对于全等问题,可以转化为分析相似比为1的三角形相似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注重思路讲解,掌握解题策略
函数综合题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在教学中开展对应的解题教学可以加速学生的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时特别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转化方法和构建思路.如上述函数背景下的相似问题,应转化为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和点的坐标的关系,构建对应的代数方程来确定点的坐标.对于新定义题,则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定义,然后结合题干条件分析定义下的问题,将其转化为简单的函数或几何问题.问题是变化多样的,但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是不变的,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2.渗透解题思想,提升解题思维
求解综合类考题离不开解题的思想方法,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全面分析问题,使问题简单化,提高解题效率.如上述解题过程利用了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正是在上述两种思想的配合下,使得问题更为直观,分析过程更为严谨,从而确保了答案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指导学生解题,还需逐步渗透数学的解题思想.考虑到思想方法较为抽象,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如在讲解抛物线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利用“数”与“形”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抛物线的特性.数学思想方法是思想层面的内容,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