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疗效观察
2019-07-01杨丽丽李青曹婷
杨丽丽 李青 曹婷
【摘要】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的治疗效果, 总结手术方法。 方法 70例单眼翼状胬肉患者, 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 乙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复发情况、视力水平。结果 乙组治愈率95.0%高于甲组的73.3%, 乙组复发率7.5%低于甲组的30.0%, 乙组视力≥0.5者占75.0%高于甲组的4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翼状胬肉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治疗, 疗效显著, 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水平, 复发率较低,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疗效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34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疾病之一, 当下临床针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做出统一定论, 但普遍认为其与户外工作环境相关, 农民、渔民是本病的好发群体。紫外线辐射是翼状胬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有可能提升本病的患病率。当下, 临床针对翼状胬肉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传统手术类型较多, 但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1]。本院尝试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治疗方案, 现对具体情况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2015年8月~2018年3月具有明确临床诊断、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70例单眼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类疾病、干眼症以及合并其他眼表疾病者。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男19例, 女11例;平均年龄(60.2±3.5)岁。乙组男23例, 女17例;平均年龄(61.6±3.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甲组 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术前3 d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商品名:典必殊)滴眼, 6次/d, 在显微镜引导下进行手术操作、常规消毒、铺巾, 用0.5%的盐酸丙美卡因对患侧眼进行表面麻醉, 2.0%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对患眼胬肉区结膜下局部浸润麻醉, 同时起到分离胬肉及球结膜的作用, 用显微剪刀自胬肉颈部钝性分离球结膜及结膜下胬肉组织, 结膜下不可残留胬肉组织, 分离至泪阜部用文氏钳夹持胬肉组织根部10 s后, 剪除该部分胬肉组织。利用15°穿刺刀剔除角膜面的胬肉头部, 尽可能维持角膜创面的光滑, 不可残留胬肉组织;对球结膜下组织边缘及巩膜表面粗大血管予以低温烧灼止血, 在剪除过程中应避免对内直肌造成损伤, 避免过度损伤巩膜, 1-0微桥线将创面球结膜拉拢固定于角膜后1~2 mm处2针, 术毕配戴角膜绷带镜。术后用典必殊滴眼, 4次/d,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 (商品名:贝复舒) 滴眼, 4次/ d, 睡前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结膜囊, 术后8~10 d拆线。
1. 2. 2 乙组 在甲组切除治疗基础上, 剪除颈部病变球结膜, 同时联合自体带蒂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具体是在切除胬肉后, 以上方结膜切口为边, 沿上方角膜缘切下一块面积和被切除胬肉后遗留创面规格大小相匹配的自体球结膜瓣, 其中靠近创面的一边结膜不完全剪短, 形成一带蒂结膜瓣, 并将其转位覆盖于切除胬肉后的创面, 1-0微桥线将结膜瓣固定于角膜缘2针, 其余范围结膜瓣与创面球结膜行连续缝合, 术毕配戴角膜绷带镜。术后用典必殊滴眼, 4次/d, 贝复舒滴眼, 4次/d, 睡前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结膜囊, 术后8~10 d拆线。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复发情况、视力水平。
1. 3. 1 治愈判定标准 采用裂隙灯常规检查康复状况, 术眼结膜平滑、干净、无充血, 角膜创面表层平滑, 没有新生血管或胬肉增生。
1. 3. 2 复发判定标准 术眼结膜可观察到增生或充血, 角膜可观察到有新生血管或弩肉增生形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组治愈率95.0%高于甲组的73.3%, 乙组复发率7.5%低于甲组的30.0%, 乙组视力≥0.5者占75.0%高于甲组的4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慢性刺激长期作用于结膜而产生的, 胬肉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退行性改变, 从性质上分析其属于良性增殖性病变, 临床表现以三角形增厚的球结膜组织病理性改变为主, 其头部侵入到角膜, 体部处于睑裂区的一端, 大部分生长在鼻侧。翼状胬肉影响患者面部美观性的同时, 也使患者视力水平降低, 进而影响正常工作与日常生活活动[2-5]。翼状胬肉切除术为治疗本病的传统疗法, 有报道显示接受本术式治疗者术后复发率高达20%~30%[6]。復发后的胬肉生长更快速, 增生更严重, 需再次接受手术治疗, 且预后差。传统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侵入性操作与术后炎症反应, 纤维血管组织的厚度增加是复发的主要因素。优化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恢复患者的视力水平, 降低术后复发率, 是眼外科临床医生共同探究的课题之一。
患者在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后, 行带蒂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治疗, 可利用球结膜干细胞的增生能力促进正常球结膜修复, 且带蒂球结膜血供更好, 稳定性更好, 更利于创面修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 极大降低术后复发率。
在本次研究中, 乙组治愈率95.0%高于甲组的73.3%, 乙组复发率7.5%低于甲组的30.0%, 乙组视力≥0.5者占75.0%高于甲組的4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马丽[7]选择40例初发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治疗, 术后进行8~1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治愈39眼, 治愈率为97.50%, 复发1例, 复发率为2.50%。得出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材便捷、创面修复快速、植片无排斥反应、术后恢复快速、能明显降低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率等结论。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
回顾本次研究历程, 作者认为, 为进一步提升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 应注意如下几点事项:①胬肉的剔除要尽量干净;②保证角膜创面的平滑性, 加速角膜创面愈合, 减少角膜瘢痕形成;③术中避免过度损伤及烧灼巩膜;④术后为避免移植的球结膜瓣撕裂及移动, 应在手术结束前把球结膜瓣固定于浅层巩膜上部。
综上所述, 翼状胬肉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移植术治疗, 疗效显著, 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水平, 降低复发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仁建.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评价.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0):81-82.
[2] 倪爱平, 江利红, 周丹.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3):560-561.
[3] 李洁, 温跃春.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的疗效观察. 安徽医药, 2016, 20(4):734-735.
[4] 吴晓红, 王文奇, 李赵霞, 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自体游离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国际眼科杂志, 2004, 4(6):1147-1149.
[5] 王龙, 张媛. 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球结膜移植.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 36(4):305-307.
[6] 万红霞, 马臣.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临床观察及手术护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9):71-72.
[7] 马丽.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34):43.
[收稿日期: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