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心理平台:顶岗实习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2019-07-01谭思琦周小琳苏孝柔
谭思琦 周小琳 苏孝柔
摘 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契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建设一个“互联网+”心理平台,可以通过倾听诉说、提供支持、获得安全感等途径,帮助顶岗实习生在平台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关键词:顶岗实习生 心理问题 “互联网+”心理平台
高职教育中,顶岗实习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习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融会贯通,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技能又得以有效提升,综合凝练为学生个体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之间的桥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作用。任何一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现在的高职顶岗实习生工作基本能够找到,另一面则是他们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顶岗实习生要面临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与危害。由于无法解决各种情绪或压力,会给实习生本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顶岗实习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环境适应障碍。作为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走出校门进企业顶岗实习,成为一名企业的“准员工”。在学生的角度,他们会发现周围的环境与学校大不相同。在学校时,接触的对象基本上是老师和同学,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开导、同学孤立。而到了企业,同事与同事的关系都不同于在学校的交流,还有要严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当他们对外界抵触时,会产生心理抵触,由心而发,对周围环境的抵抗,这是属于心理学上的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类,对身份的不认识。
1.2 情绪掌控能力缺乏。当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生活以久的地方,来到一个崭新的地方会感到陌生。如前所述,学生进入企业会产生抵抗的心理,对自己身份认识不全,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各种问题,其中心情烦躁时最为突出的。学生来到实习岗位,企业会用准员工身份提出各种职业要求,学生从知识的领域到应用的过程需要一段过渡期,需要去适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得以一名员工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将自己的心情都压抑在一起,使得心情变得烦躁,郁闷。
1.3 心理承受能力差。多数高职学生是带着初次参加工作的兴奋之情,满怀着对实习单位的美好想象和对未来职业前途的憧憬来到实习单位。自以为有了专业理论积累、接受过一定的职业能力训练,就应该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从事工作对口。但现实情况与多数学生想象相差较大,由此产生了厌倦心理和失落感。他们离开了学校无法向老师与同学寻求帮助、自尊心过强,不愿意询问周围的同事。
1.4 人际关系不良。实习生大部分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有父母的关爱,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一旦他们离开这个舒适的环境时要独当一面,去解决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不知所措。即使有学生会解决一些矛盾,在面对自己心情烦躁时,会在与人沟通时带有自己的情绪,没有尊重对方的观点,与对方发生分歧时,咄咄逼人。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导致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2 顶岗实习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学生角度。我国高职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岁至二十二三这个时期学生从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并迅速向成年人过渡的动态变化时期,应当是说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全球金融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给处于顶岗实习阶段的高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如何顺利完成学习和就业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当他们离开校园,来到社会时,会产生各种的挫折与困难,但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遇事不知道怎样解决,把心中的事情积累在一起引起心理不健康的后果。
2.2 家庭角度。家庭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很难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这类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显得被动、自卑、懦弱、缺少主见和个性。一些家长生怕孩子遇事委屈,受挫折,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因为习惯也非常顺从父母。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私自利、缺少同情心、遇到挫折怨天尤人。在这些家庭教育下,孩子难以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心理,甚至无法顺利地完成顶岗实习工作。
2.3 学校角度。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顶岗实习管理的缺失,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相继出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顶岗实习管理提供了规范和保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缺少的环节。
2.4 企业角度。企业都是以严格的管理制度,高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企业与学校契接的不太完善,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来要求实习生,常常会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
3 “互联网+”心理平台的解决之道
3.1 倾听诉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我们去努力,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更强,知道该如何面对一些棘手的麻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烦躁,更不要盲目,让所有的问题化为化为最小,一定可以还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给他们。在21世纪,互联网发展的世界里,心理平台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特点。它将发挥它的特长,弥补传统的不足。
3.2 获得安全感。心理平台如何解决问提的流程:在这个平台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来进行账户登录,可以与心理老师进行交谈,也可以进行预约。平台界面里面会有各种心理小故事,笑话。当实习生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平台看一下有趣的事件,让心情舒畅,分享自己的烦恼。最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可以保证安全性,个人信息,与老师交流的信息也绝不会泄露,会给实习生带来安全感。
4 评价与展望
互联网+心理平台是由互联网+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而成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互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形成更广泛的互联网为互联网基础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而我们的心理平台正是在这种新形态与心理知识相结合而成的。“互联网+”心理平台它是在高技术和高知识下建立的,它不仅符合现在发展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现在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 赵晖,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困惑及对策
[3] 徐天敏,顶岗实习期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4] 吴美娟,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与实施